诗者何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年代以来,商业大潮席卷下的诗坛变得喧嚣而又沉寂。诗歌需要笼括更加驳杂而繁复的日常经验,诗人的创作也陷入了情绪化的宣泄和商业化的炒作当中。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时代,诗人张曙光作为90年代诗歌创作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一直独自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立场,于止语中对诗歌精神与历史现实进行冷静客观的叩问与反思。本文以《闹鬼的房子》为例分析张曙光诗歌中的止语性书写,旨在探究止语背后所蕴含的诗歌精神,以及作者附着于叙事性诗句中的沉潜诗意,领悟其心系当下、渴望真实的知识分子情怀。
  【关键词】诗歌精神;张曙光;《闹鬼的房子》;止语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张曙光自20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诗歌创作,却总是徘徊于诗歌边缘地带,未能进驻主流。诗人儒雅而内敛的个人气质,敏锐却孤独的执着坚守使其既不沉迷于情绪化式的激情写作,也不陶醉于易被意识形态化的宏大叙事。凭借自身独有的洞察力,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冷静客观的思考,反思、叩问为时代所掩埋、遮蔽的诗歌精神。诗集《闹鬼的房子》中很多诗作都对诗人的责任与身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诗人自身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体察,和对历史的虚假与真实的认知,在其诗歌中的止语性描写中得到了富有张力的表达。
  一、独立精神的执着坚守
  在90年代的诗歌史中,张曙光被看作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然而,张曙光本人并不认可,他在《90年代诗歌及我的诗学立场》中这样解释道:“似乎在一些批评和赞扬的文章中都把我列入知识分子写作的行列,但这无疑是一个误会:我从来不曾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然而,他也同样不是“民间写作”的倡导者,他只是沉默而内敛地做着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独自坚守着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品质和独立人格。喧哗与骚动之中,他坚持在灵魂和精神极度萎靡、匮乏的时代里,以诗歌进行自我救赎。时代的飞速变化中,他坚守着知识分子思想批判的立场,将个人体验融入时代历史当中,洞察历史的本质,切入时代精神的内核。
  作为一位止观型诗人,张曙光的诗歌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诗句,诗人诚实而直白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历史现实的反思与困惑。在历史的禁锢中,诗人将自己视作无法解救困于魔法中的公主的旅人(《危险的行程》);面对生活的真实的存在与虚假的本质,诗人战栗却也无法抗拒,甚至开始质疑“我们说出的又是否像这场雨一样真实(《雨》)”。在自我否认与自我怀疑当中,诗人陷入了“无知”当中,低沉而舒缓的音乐调解着人们奔向快乐的忧伤与惶惑,人们并不知道飞驰的列车要去哪里(《听〈辛德勒名单〉主题曲》),我无法确定夜晚里传来的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声音》);1963年五一节前的夜里,也不知道明天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1963年五一节前夜》)。在疑问与惶惑里,诗人向天地问询,“谁会告诉我这一切为了什么?哪里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被追逐的梦》)”,天地间,一片寂静,一切都“在虚无中消失,像一个句号(《时间表》)”。止语性的书写背后暗含了诗人洞察一切后的觉醒与自在。节制言语的诗歌写作方式与话语泛滥的诗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性沉默,更是一种孤独的诗歌坚守。
  二、诗人与诗的灵魂低语
  90年代诗歌的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一是8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朦胧诗”带来的影响的焦虑;二是经济至上的商业理念对诗歌精神的冲击;三是远远超出原有诗歌承载范围的愈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及生活经验带来的压力。如何打破“朦胧诗”的诗意遮蔽,确立90年代诗歌创作独有的艺术风格?如何拓展诗歌的创作领域,融入更多复杂的生活经验?如何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展现知识分子独立的精神思考?这一系列共时性的问题都指向了一个点:“这一行必须重新做起/学会活着,或怎样写诗。”(张曙光《责任》)
  作为一位富有责任担当意识的诗人,张曙光一直对诗歌创作的本质进行着客观、冷静的省察。对于诗人间影响的焦虑和读者的接受,诗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献辞》中,诗人将自己的诗作献给“先行和后来者”、献给从事于各行各业的人们,“死去或正在死去的人”,他们“戏谑”着诗作。诗意并不能使人信服,也无力改变什么,只是“沿着自身的轨道运行/环绕着我们……”面对复杂的人性,面对无能为力的一切,诗人发出了最后的叹息——“诗歌已经无能为力,原谅我吧,它们/只是发出叹息,或微不足道的抗议”。
  认知人性,洞察社会真相后的诗人自我消解了诗歌的意义。这种消解本身所展现的并非是放弃,而是诗人对诗歌艺术独立性与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精神的更高层次的追逐。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诗歌?诗人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诗歌的创作?诗意的光照又能覆盖多远?张曙光坚持,诗歌需要“走心”、需要“真实”。诗既不会“教我们如何生存/或死亡”,也不会阻止“早已开始了”的悲剧。在诗中,生与死,鲜花与死亡并没有什么不同。“是的,诗即是生活。而生活/有时也会装扮成一首诗”,然而,并没有谁会乐意,体味生活。追求内心的真实,用质朴而直接的语言去叙写生活的日常,这是属于张曙光的诗学体验。也许,“人们向你扔石头”,也许朋友们都一脸毫不相干的淡漠,也许这一切都让你觉得虚无,但是,独立的品质与独立思考的精神让诗人相信,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能够促使他们发现,蛰伏于虚无之后的意味(《诗人》)。因着这份知识分子的坚守,诗人总能在介入日常生活,将个人经验带入诗歌创作时,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智性的思考,在表达主体思想和独立意识的同时,对当下的现实进行反思性的体察与毫不妥协的揭露。
  三、诗意空间的自我放逐
  90年代以来,诗歌精神为诗坛的表面喧嚣所遮蔽。对人类生存境遇进行真实而深切的关注,探寻生命的实质,诗人发现,“这世界就是/一片墓地,或一间闹鬼的房子”(《闹鬼的房子》),诗人们如同鬼魂一般,洞悉人性却只能在寂寥空荡的夜晚,孤独的徘徊。在《失语症》中,诗人如此表达:“我无法说出想说的话。/事实上我无话想说”。这样洞悉现实后对语言的节制,使得诗人的许多诗歌创作在结束之时,都留下了空白,诗歌的结尾都出现了传递无意义、无话可说等含义的诗句。在整体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多采用“自白式”的叙述语调、“对话式”的口语进行叙述,好似在与自己的灵魂低语。而“是否”、“或许”、“仿佛”、“可能”等充满不确定性情感色彩的词语的运用,更是展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焦灼。互相矛盾、对立的可能性交织在一起,使得经验由单一转向复杂,诗人于不动声色中,展现出了洞穿真相的智慧。诗人的沉默是对现实止语,与内心交谈。在对自我灵魂的透视与审察中,诗人直面生活现实,剖析生命的本质,揭露出了人性或真实、或虚伪、或美好、或丑陋的本质。
  相较于其他作家注重在诗中展现智性的思考与哲性的体悟而言,张曙光的诗句中营造出来的是一种细腻而温婉却又暗藏凌厉与凝重的氛围。对复杂经验的叙事性描述,以及止语性的空白、不确定和虚无的表现使他的诗歌内蕴虽然并不张扬,却能于不经意间击中人心。
  诗歌是诗人灵魂的表达,张曙光凭借广博的想象力,将个人的体验融入时代历史语境下,对其进行诗意的解剖、观察与提升,在呈现出生存的矛盾、真理的荒谬和人性的悖论以后,回归到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日常化叙述。他的写作并非是一个人的写作,他诗作中展现的是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在他冷静、客观的叙事性诗学背后,展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此在”现实的深度关注,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性探索,以及对诗歌艺术独立性的自觉承担。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闹鬼的房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张曙光.小丑的花格外衣[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张曙光.90年代诗歌及我的诗学立场[J].诗探索,1999(3).
  [4]罗振亚.“知识分子写作”:智性的思想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4(1).
  [5]罗振亚.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J].文学评论,2003(2).
  [6]李德武.灵魂的低语——张曙光诗歌读感[J].诗林·诗人谈诗,2015(2).
  [7]刘晓飞.论20世纪90年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艺术特征[C].燕赵学术,2010.
  作者简介:王爱雯(1992-),女,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同伴交往;人际距离;心理需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6-0075-03  【作者简介】孙志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11)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自我发展要求的提高及学习压力的增加,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多焦躁、无力、彷徨和烦恼的时刻,而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支持系统里,同学
一、我觉得我很丑  一天,高二女生小艾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老师,有空聊聊吗?”我带她到咨询室里坐下,还没等我介绍完心理咨询的知情同意,她就打断了我:“老师,你上课的时候都说过了,我都知道。我们直接进入话题吧,我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小艾说:“其实我自认为长得还算过得去,有同学表示很羡慕我的大长腿。不过,我从小就坚定地认为长大以后是要去整容的。上周末,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了一下午,不停地
【摘要】2016年4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与关东风情相结合,依托东北地区的地产资源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东
【关键词】身体区域;管理;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6-0073-03  【作者简介】唐彩霞,海南省海南中学(海南,57010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学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管理,学会自我保护,是青春期学生的一个重要话题。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心的巨大变化,学生会对自己和同伴的身体异常敏感且好奇,有时会采取一些不
【摘要】博物馆儿童教育是公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其儿童教育的形式愈发多样。通过对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分类研究,对比西安地区博物馆现状,能对其优势与不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西安地区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平台,必须重视其儿童教育所能获得实际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博物馆儿童教育分类,作为研究博
【摘要】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学有着20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学校以专业学习为入口,引导学校师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通过构建省内外一流的心理基地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灵家园。学校以心理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多年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Movie Spa”心理课程、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关键词】心灵家园;心育课程;体验式团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上甘岭战役敌人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美军第七师、美军空降一八七团(欠1个营)、南朝鲜军第二师、第九师,以及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11个团又2个营,战役中并补充新兵9000人,另有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24门,轻火炮1241门,坦克170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共6万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有:第十五军的第四十五师、第二十九师,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一师及第三十四
遇见这本书是那么的不经意,它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无限启发。它不像大部分的专业书那样枯燥难懂,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里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封面上印着的那一行字“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与你初识,发现力量  故事的主人翁是个经常受同学欺负的小男孩,他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能“偷别人的影子”,能看见他人的心事,听见人们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
【摘要】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示范创建;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新形势下,把民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德润德,因爱育爱”的育人原则,弘扬素质教育主旋律,积极拓宽心育途径,创新心育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走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2015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建设课程,加强学科渗透。学校将心育纳入课程体系,以活动为主,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心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