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jian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开辟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示范创建;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和各类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活动是推进民族工作的有效举措。近年,云南民族大学以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各类基地建设为载体,开辟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新途径,对高校的民族工作产生了示范作用。
  一、以健全完善机制为保障,多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取得实效
  高校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以保障多层次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一)建立协调机制
  高校应按照“党委领导、宣传部门协调、各学院单位积极参与、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党群和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延伸到基层党团组织和班级、宿舍,形成“各族师生广泛参与、创建成果集体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工作机制
  高校应制定下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意见》,明确创建的阶段性目标、长远规划以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和具体要求等。同时,配套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考核办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评选标准,形成一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使创建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能检验。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情况纳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采取专项检查、重点抽查、适时复查的方式评估,及时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长效机制。
  (三)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的各学院、各单位要定期汇报开展创建工作的情况,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并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典型引路、经验推广来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每年组织评选表彰校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并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评选活动,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创建局面。
  二、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立体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氛围
  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营造立体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校园文化氛围。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组织力量编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材,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模式生活化,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国情教育,提高各族学生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掌握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广泛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民族风情周活动、“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活动等。运用校园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在高校网页、校报、校园广播上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栏,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报告会。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宣传和组织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在少数民族节日组织开展各种庆祝、交流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邮品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营造浓郁的民族团结进步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包容尊重、互助协作、开放进取的现代文化精神,不断增强各族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加深各族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和感受,不断增强他们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坚定他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要让各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以及各民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新风尚,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内化为他们的主动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夯实高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基础。
  三、以各类基地建设为载体,全方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
  高校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管理、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各类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全方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
  (一)建设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咨询基地
  高校应整合民族类学科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建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依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民族文化研究院、民族研究中心等机构,建立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基地。其中,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建有云南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西部民俗研究中心等,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背景下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比较》等一批国家级、中外合作研究项目,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持,为中国的民族学科建设和民族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   (二)建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以民族博物馆为依托,建立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示基地,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广泛宣传和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获得了良好社会声誉。该馆于1981年10 月26日正式开放,是云南省建立时间仅次于云南省博物馆的第二座专业博物馆。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物,其中有不少罕见的珍品。建馆以年来,共接待了来自世界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宾客22万多人。同时,该馆还是云南省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三)建设民族高等教育成就展示基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史馆、档案馆来展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云南民族大学以校史馆为依托,建成了民族高等教育成就展示基地。该馆以“回眸历代‘民大人’艰苦奋斗、共生共荣的创业足迹,展示云南‘民大’与时俱进、不懈追求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布展,具有存史、教育、宣传的功能。它以丰富的图、文及实物资料展示了云南民族大学建校65年来的建设、发展以及各级领导对学校和师生的亲切关怀,展示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校园文化和党的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团结和凝聚各族师生力量、引起全体校友和社会各界对民族高等教育关注与支持的具象,更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载体。
  (四)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研习基地
  高校可整合相关院系和现有资源,结合民族与地方特色,大力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及研究工作。云南民族大学以艺术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授权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团为依托,建立了少数民族艺术研习基地。其中,艺术学院以“主流化为基础,民族艺术为特色和优势”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在全国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打歌》荣获第六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表演银奖;《跳弦》荣获第七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作品铜奖;《烟盒》荣获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等。
  (五)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
  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云南民族大学以体育学院为依托,建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目前,该院已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和运动竞赛的特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和训练中心,并专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研究生。该院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长年训练项目,曾承办全国民运会,多次承办和参加云南省民运会;还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公共体育课,开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等课程,并获得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成果奖,制作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媒体教学光盘,出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规划教材和研究专著等。
  (六)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
  高校可依托民族语言专业来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依托民族文化学院,打造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目前,该院有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和2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涵盖了彝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共11个民族的12 种语言文字。该院还有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编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教材”曾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建院以来,共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人才5000余人。近年,该院积极探索“学校 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从2009年开始,学校与云南省委政法委员会合作,建立了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懂得民族语言的专门法律人才。
  (七)建设民族药资源研究开发基地
  高校可依托生物技术、医药学等专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药研究开发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以民族医药学院为依托,建立了民族药资源研究开发基地。该院充分发挥“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在民族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高校应该集中学科优势力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以教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为依托,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职责包括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和民委系统研究制定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协助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培训等,主要培训对象为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长、政教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者、思想品德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
  (九)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
  高校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整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依托校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致力于建设少数民族文献基地,如今已拥有民族古籍和线装书书库、古旧书书库、民族地方文献书库等,正在积极申报少数民族文化古籍保护单位。该馆主编的《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馆藏民族文献联合目录》《民族文献提要》等获得多项奖励。该馆的中国西南民族特色文献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对民族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修复、翻译、出版和数字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民族文献开发人才,加强了民族文献资源的互借和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基地
  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挖掘资源,创新方式,着力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基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云南民族大学依托自身的教学、管理、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建成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云南民族干部学院。自2014年10月成立以来,已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2000余人。
  (十一)建设民族工作成就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努力打造我国民族工作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云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先后接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数十位世界政要,以及世界上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外宾。云南民族大学还是云南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每年有来自欧美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留学生600余人。学校还先后与美国、挪威等1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在这一系列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云南民族大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新中国民族工作伟大成就的重要窗口。
  (十二)建设网络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高校应积极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类主题网站,并力争把它建成网络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建设了“民族团结教育网”,该网站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成就、传播各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建设民族和谐大家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成为了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团结的网上宣传教育阵地。
  作者简介:王江屏,女,侗族,中共党员,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团结教育;杨泽泉,男,白族,中共党员,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是紧密联系,又有一定不可避免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推进新文化创造,创造的新文化是为了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为了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文化创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文化;演进;社会功用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创造新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
【摘要】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绘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虽然表现建筑的中国画——界画古已有之,然而界画所描绘的只是山林建筑,或者说是画中带有亭台楼阁的山水画。算得上表现都市景观的古代中国画作品似乎仅有《清明上河图》之类的典范之作——但那也只是农耕社会型态的都市。到了20世纪50、60年代,都市一时成为歌颂新中国的重要题材,新兴的都市还与林立的烟囱演绎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图景。不过那时当代性的艺术观
【关键词】同伴交往;人际距离;心理需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6-0075-03  【作者简介】孙志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11)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自我发展要求的提高及学习压力的增加,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多焦躁、无力、彷徨和烦恼的时刻,而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支持系统里,同学
一、我觉得我很丑  一天,高二女生小艾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老师,有空聊聊吗?”我带她到咨询室里坐下,还没等我介绍完心理咨询的知情同意,她就打断了我:“老师,你上课的时候都说过了,我都知道。我们直接进入话题吧,我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小艾说:“其实我自认为长得还算过得去,有同学表示很羡慕我的大长腿。不过,我从小就坚定地认为长大以后是要去整容的。上周末,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了一下午,不停地
【摘要】2016年4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班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开班。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关东风情民间剪纸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与关东风情相结合,依托东北地区的地产资源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东
【关键词】身体区域;管理;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6-0073-03  【作者简介】唐彩霞,海南省海南中学(海南,57010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学会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管理,学会自我保护,是青春期学生的一个重要话题。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心的巨大变化,学生会对自己和同伴的身体异常敏感且好奇,有时会采取一些不
【摘要】博物馆儿童教育是公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其儿童教育的形式愈发多样。通过对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分类研究,对比西安地区博物馆现状,能对其优势与不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西安地区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平台,必须重视其儿童教育所能获得实际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博物馆儿童教育分类,作为研究博
【摘要】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学有着20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学校以专业学习为入口,引导学校师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通过构建省内外一流的心理基地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灵家园。学校以心理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多年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Movie Spa”心理课程、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关键词】心灵家园;心育课程;体验式团体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上甘岭战役敌人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美军第七师、美军空降一八七团(欠1个营)、南朝鲜军第二师、第九师,以及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11个团又2个营,战役中并补充新兵9000人,另有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24门,轻火炮1241门,坦克170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共6万余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兵力有:第十五军的第四十五师、第二十九师,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一师及第三十四
遇见这本书是那么的不经意,它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无限启发。它不像大部分的专业书那样枯燥难懂,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里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其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封面上印着的那一行字“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与你初识,发现力量  故事的主人翁是个经常受同学欺负的小男孩,他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能“偷别人的影子”,能看见他人的心事,听见人们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