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几点理性思考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5te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致力于“创生教育育人模式”的研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创生教育育人模式”的五个重要分课题。“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就是其中之一。
  对“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的解读
  所谓生命美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审美教育。通过相应的审美教育载体和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地发展,引领学生生命走向美好、完善和崇高,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引领个体在审美的感受与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满足。
  所谓“生命美育课程综合化”,是指在开展以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美育工作中,把艺术教育作为重点,融合与美育相关联的学科,整合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美育资源,形成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综合课程体系。
  生命美育重在审美体验
  生命美育的实施重在生命的审美体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把审美体验作为艺术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一要厘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心理体验过程,应该围绕“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形态的确定→审美情感的激发→审美追求的生发”四个环节展开。其中,“审美对象的选择”就是对审美客体的确定。审美对象的范围很广,大处讲,可以是自我、他人、大自然、生活、社會、国家;小处讲,可以是一件作品、一个活动、一次演出、一种经历、一次创作等。只有确定了审美对象,“审美形态的确定”才能出现。在美学中,审美形态一般分为优美、和美、壮美、柔美、秀美、悲美几个方面。例如,看到一些类似“坐着高铁看祖国”的纪录片,人们的心中就会洋溢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这是典型的“和美”形态。确定了审美形态之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审美情感的激发”——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体验的最后一个心理过程是“审美追求的生发”,追求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祖国美好的巡礼纪实,可以强化观者的爱国信仰。
  二要搞清审美体验的几种类型。审美体验可分为直接性体验、过程性体验、反向性体验三种基本类型。直接性体验,也叫知觉体验。当主体的感性器官受到外界刺激时,主体就会自发地产生生理反应。直接体验的最大作用,是可以调节人的心态,丰富人的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过程性体验,指的是主体所接触的体验对象并不直接符合生命的需要,而是在直观上对生命个体可能造成某种压力、否定,但经过时间推移或者思考之后,主体会慢慢感受到体验对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感受到美的存在或心理上的满足;反向性体验,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对“假恶丑”的体验。这种体验让人生发一种“坚决把它消灭掉,还人间美好”的强烈欲望,以此达到生命的满足。
  三要关注审美体验的差异性。一是要关注生命结构的差异性。生命结构的差异在于,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部分,由于审美理想不同,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不尽相同。二是要关注审美意向的差异。审美意向的差异性缘于生命结构中的审美体验差异,指对同一审美对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例如,同时欣赏梅花,有的人会倾向于它的味道和颜色,这是满足人的自然生命的意向;有的人则倾向梅花的姿态和象征意义,这是满足人的精神生命的意向。
  审美体验允许存在差异,但在学校的审美教育中,我们要努力减少差异,要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样,让生命的审美体验变得全面而丰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周丽
其他文献
当前,中职招生比较困难,竞争激烈,面对复杂的形势,企业对生产型、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中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满意?这就需要一种崭新的教育质量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现在质量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和满意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即:教育必须“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期刊
某地一学校营建书香校园,校长在教学楼的楼道、大厅置了一些开放式书架,把长期锁在图书室里的书搬了出来,让学生们有时间就翻翻、读读。结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对此大加指责,认为不应该把书搬出来,并质问校长:这些书弄烂了怎么办?搞丢了谁负责?  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汤勇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到时,既觉讽刺,又感悲愤。不由想起一校长对当下教育的评价——“套路多于思路”。仔细一
期刊
最近几年“饭圈”成了热点话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中小学校园,然而非理性的“饭圈”文化一时间成了“怪圈”,对正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清“饭圈”,走出“怪圈”。  开展学科活动,用学科魅力吸引学生。班主任在取得各科教师支持的前提下,成立以课代表为主要成员的“寻找学科魅力”活动小组,配合各学科教师开展好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地球”等宣传口号。从本质上讲,这是环境意识的体现,提醒我们要做出对生存环境无害的经济选择。当人们选择“绿色”的时候,就是在实践环境意识。  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与环境就存在着对立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后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的、小范围的问题发展成地区性的、全球性的问题。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广泛
期刊
因追星而衍生出的青少年行为和思想问题屡见不鲜,群体的盲从与撕裂、言语和行为攻击、超出能力的非理性应援和消费……不良“饭圈”文化误导和腐蚀着青少年的“三观”,也给班主任管理出了一道难题。面对班级里狂热的“追星族”,班主任该如何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不讨喜”的男生,总是蜷缩在角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课时,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发现他的文
期刊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兴国”和“强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推进。其中专门提到: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新时代党
期刊
生涯规划,指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审慎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趋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向往,确定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早期的职业指导是为应对经济危机下青年失业问题而产生的,后来在美国衍生出生涯教育构想,被设想成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生涯规划更多是在大学阶段开展,用以帮助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好地选择职业。随着新课程、新教
期刊
“我们永远处在一个刷题的环境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不知从何时起,学习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开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滋生并蔓延,类似“读高中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的“教育价值说”已很难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困扰下,许多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家》杂志邀请相關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基础教育学校如何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是当前学校管理研究的热点。在此方面,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西大附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设依据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构,应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全面貫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期刊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科技创新、世界形势加速教育变革。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如何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世界与我有关”、保持对诸如“水资源”“碳排放”“技术伦理”等人类重大议题的关切度与敏锐度?培养全球胜任力是越来越多人给出的答案。  2021年4月23日至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办、中黄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中黄”)承办的“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