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心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59624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剧《守望》作为2019哈尔滨戏剧节开幕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为解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义无反顾投身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故事。通过垦荒志愿者苦中作乐的故事达到令观众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作为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从舞台美术、音乐音响、演员表演、剧作改编、观演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艺术处理。
  关键词:话剧   导演阐述   艺术处理   北大荒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150-03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青年志愿垦荒64周年,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首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史诗舞台剧《守望》作为哈尔滨首届青年戏剧节开幕剧亮相哈尔滨。
  话剧《守望》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为解决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义无反顾投身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故事。通过垦荒青年的家国情怀、爱情故事等,真实还原“哈尔滨庄”乃至整个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垦北大荒的壮阔历史。这些志愿者自1955年至1958年,三年不要国家一分工资,家里找好工作也不回城,组织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不去,依然坚守在垦荒一线,“不向困难低头,坚决向困难冲锋”,放弃一切个人利益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之中。他们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守望》作为哈尔滨戏剧节开幕大戏,它既起到了传承北大荒精神、垦荒精神、中国志愿者精神的作用;又推动了哈尔滨戏剧事业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艺术的魅力。
  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真实的、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讲给即将投身国家建设的年轻人。作为导演,为了更好的创作这部戏剧,更真实的还原那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在创作之初,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前往萝北县共青农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并采访了老一辈垦荒志愿者。通过采风和采访,确定了这部戏的创作基调,即用“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引领观众,通过垦荒志愿者苦中作乐的故事达到令观众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
  在创作的过程中,话剧从舞台美术、音乐音响、演员表演、剧作改编、观演关系这五方面进行了特殊的艺术处理。
  一、舞美方面,采用写实加写意的艺术手法
  (一)舞台布景方面
  本剧主要以草垛和木架为主要布景。1955年,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者初到北大荒,那时的北大荒荆棘丛生、沼泽遍地、北风呼啸、野兽成群。垦荒者搭草棚、住马架,以荒草作桌椅,以荒草为床铺,因此,本剧在舞美设计上采用大量的草垛变换造型,用与房屋同高的木架表现建筑的整体结构,以草帘分隔空间,芦苇表现河边景象,通过写实加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小道具方面,均已寫实为主,剧中主要以老式的锯子、锄地的锄头、草筐簸箕、水壶杯子等将观众带入情境,找寻当年的记忆。另外,本剧还结合现代视觉艺术手段,运用3D建模技术,在LED和纱幕上再现当年的生活景象,使整个舞台布景更具有带入感。
  (二)服化造型方面
  再现和还原当时的艰苦环境。服装方面,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照片及视频资料,可以发现1955年第一批来到北大荒的青年志愿垦荒者普遍来自大城市,他们以青年工作者和学生为主,服装多以白体恤、白衬衫,以及蓝色或者灰色的衣裤为主,与58年以后的军垦和知青军绿色着装有一定的差别。化妆造型方面,演员尽量贴近1955年来到北大荒的青年男女们,并不潮流,但也带有城市人的气质,将他们同当地少有的村民、后来的知青形成明显的区别。通过对演员服装、化妆细致的刻画,凸显了时代特征。
  (三)灯光方面
  本剧运用了定点光、追光、局部光,以及不同色调的环境光,再现当时的生活环境。通过进行房间局部光的变化来区分空间、对接时空、交叉对话,展现人物内心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对故友的怀念;通过定点光,来渲染情绪、进行升华;通过红色、蓝色、黄色等不同色调的变换,来丰富视觉体验,突出主题。
  二、音乐、音响方面,根据剧中的时代背景进行特殊的艺术处理
  音乐方面,为烘托情感,展现拓荒者坚韧不拔的精神,本剧原创一首主题曲,并将这首主题曲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除此之外,剧中还运用了具有时代特征及情感饱满的音乐,以及几段回忆的音频,进行不同场景的情感表达。音响方面,剧中采用了北风呼啸、狼群肆虐、枪声、雷雨声、小河流水等环境音效创造意境,表现当时的自然环境,将观众准确的带入情境。总之,这部戏剧正是通过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音响来展现青年志愿者垦荒精神,表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演员表演方面,做足案头工作,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展现垦荒者崇高的精神世界
  这部剧的演员普遍是年轻人,他们与饰演的初到北大荒的青年志愿者年龄相仿,却相差了60年的岁月。他们对北大荒的历史,以及青年志愿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甚了解。在排演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剧本分析,讲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让演员对那一代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及北大荒精神和青年志愿者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塑造角色之前,演员们还观看当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撰写人物小传。另外,在排演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激发演员的热情,调动演员的情绪,让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带着角色的信念,体会角色、创造角色。   四、剧本改编方面,调整结构、突出节奏,使剧情更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因此在审美上更加挑剔,那么如何让这部剧感染观众、引领观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导演,将剧本改编为能够吸引观众、产生深刻思考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要任务。首先,需要对剧本结构进行大量整合,尽量按照戏剧创作规律,减少换景及熄光次数,避免戏剧被切割的过于零散;其次,还设置了一些起到起承转合的桥段,使剧本情节更加合理流畅。另外,为了凸显戏剧节奏,还加强了矛盾冲突,填加一些喜剧元素,使观众既能酣畅淋漓的大笑,又能感动落泪,让观众始终跟随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共鸣。
  五、观演关系方面,剧中部分场景采用“打破第四堵墙”的方法,让观众参与到戏剧创作之中
  何为“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的作用是试圖将演员与观众隔开。”而这部剧的部分场景恰恰设置在观众席内,演员从观众席穿行,并将观众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参与到戏剧的创作之中。通过观众近距离接触演员,观其哭、望其笑,接过演员手中的道具,直观的参与戏剧的创作之中,使观众更深切地被剧情打动。另外,在本剧的结尾,观众和演员一样作为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一段在LED屏上投放的黑白纪录片,将观众再一次带入到回忆之中。这种打破“第四堵墙”,改变观演关系的手法,一方面,使老年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找回当年的记忆;另一方面,使中年观众更深层次的了解垦荒者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他们前行。更重要的是将年轻观众与演员、角色形成了三位一体,达到了情感共鸣,丰富了本剧的受众群体。总之,这部话剧,让生活在当下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普罗大众了解那一段不为人知、难以想象的艰苦岁月,了解第一代青年志愿者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使观众透过人生的意义产生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导演,对一部戏剧的创作既要考虑剧作本身表现的时代背景,还要考虑它演出的时代背景;既要考虑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还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既要尊从戏剧规律,还要加以创新。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结合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导演学、表演学、音乐学、舞美学等学科,善于从全盘把握,才能更好的呈现出一部作品的思想性,才能深刻的挖掘作品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才能让当下的观众喜欢新时代的戏剧艺术。话剧《守望》作为本届哈尔滨戏剧节的开幕剧,只是一个开始,经过不断的打磨,它将以更好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北大荒精神、中国志愿者精神、垦荒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以中国乐派为例,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从音响特征方面探究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本文首先对于中国乐派的概念、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探究其音响特征的原因,然后对于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基于AI技术在相关领域成型的经验如何应用在研究中国乐派音响特征方面进行了探讨,列举出以“中国乐派音乐识别分类”“中国民族乐器”“中国乐派作品创作”为三个切入点。  关键词:中国乐派
期刊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被评为“美国十大最经典影片”之一,其中救赎思想、个人主义是影片的亮点,反映了美国民众的信仰文化已悄然无息发生改变。安迪救赎自我的过程和越狱的英雄形象,都折射出美国民众对基督文化中救赎意识的淡化,对个人主义的推崇。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 救赎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
期刊
摘要:沔阳薅草歌是湖北沔阳的传统民歌,它是劳动人民在薅草时唱的歌。薅草歌作为人类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沔阳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入选为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本研究以《幺妹子笑嘻嘻》为例,从其曲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装饰音的使用、以及衬词衬腔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沔阳薅草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沔阳薅草歌 产生 功能 发展现状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摘要:自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古琴这项古老的艺术上,笔者作为一名青岛人,也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对青岛市的古琴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责无旁贷。对九嶷琴社进行定向考察能比较系统的了解古琴在青岛市发展的一些真实情况,虽不能全面概括青岛市古琴发展的所有情况,但也具有说服力,对于研究古琴在青岛市的现状与发展是关键性的一步。笔者仅以此次实
期刊
摘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西工大附中)作为西安音乐学院国培项目实践基地,迎来送往,见证了一批又一批音乐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熠熠生辉的教学殿堂里,专家讲座的理论思想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相碰撞;在这个神圣庄严的三尺讲台上,名师的教学智慧与鲜活灵动的学生思维共生共创。专家、名师、教研员、培训教师、学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绿色生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国培实践基地。在近几年来的西安音乐学院国培实践项目工
期刊
摘要: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作为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相互转换沟通的媒介,从最初就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因此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国度的思想与文化得以交流。而翻译工作者作为当中的桥梁纽带,必然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一名优秀合格的译者对翻译工作的进行、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古至今针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这一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只有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有助于翻译活动的开展
期刊
摘要:舞蹈表演和想象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想象力在舞蹈的表演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想象力的舞蹈表演就失去了艺术的灵动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每一个舞蹈作品也是如此。编导通过对生活不同角度的理解与观察,充分发挥着想象力,用舞蹈语言来思考,想象如何使用肢体语言来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舞蹈演员作为舞蹈表演中的一个主体,是编导与观众之间能否产生共鸣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想象力 舞蹈
期刊
摘要:《追梦·青春》是大连艺术学院创作团队精心打造,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合唱在剧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贯穿始终。将剧目合唱的实践教学方式应用在声乐教学当中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的创新之举,同时也符合声乐专业自身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声乐 合唱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
期刊
摘要: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作为英雄题材的中国本土影片,《戰狼II》和《烈火英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值得深思。本文以英雄主义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两部电影中所展现的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融合、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旋律的合奏,以此探究英雄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人文观之间的影响和塑造。  关键词:《战狼II》 《烈火英雄》 英雄主义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校本音乐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的必要有益补充。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充分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并将其跟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校本音乐课程 本土音乐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