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暴力探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这种环境同时也导致了语言暴力现象的滋生。网络语言暴力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暴力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现状变化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特点。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本文旨在探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特点、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语言暴力;原因;特点;影响;对策
  
  一、引言
  
  网络论坛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由于其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一些网民彼此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任意发表意见的渠道。在网民的参与下,一些以往很难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一些弱者的遭遇得到了社会的正视,其利益也得到了维护。但是也是由于网络论坛的开放性,有些人大量使用暴力语言以满足自己求刺激的发泄心理,从而使网络语言环境受到污染。一些不文明的帖子与跟帖,甚至有人在匿名性的掩护下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网络论坛中的语言暴力现象的日益严重,应该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所谓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在网络媒体上,用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的词语,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这种伤害虽然不是肉体上的,后果却比那还严重。从语言学来讲,语言暴力并不是特指某种言语表达,而是泛指一切对他人产生了某种支配力或者仅仅是影响力的言语。网络这个巨大的媒体可以通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事情,使之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网络语言暴力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不负责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有所不同,它一般并不产生直接的攻击行为。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分析
  
  造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的虚拟特性。网络的传播方式是由计算机中介传播来传递的。这种沟通方式和面对面的沟通相比,缺乏场景、声调、肢体动作、表情等。每个人在网上可以掩饰自己的身份。基于此,一些网民在上网的时候就会无所顾忌地辱骂或攻击别人而不用担心承担责任,这种虚拟的特性给了施暴者庇护。
  第二,大众传媒的误导。很多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喜欢走极端。如报道反映贪官的新闻,就写这些贪官如何敛财,背后有多少情人,报道杀人案件,在人没有抓到之前,首先就将犯罪嫌疑人妖魔化,冠之以“杀人狂魔”。这种思维模式会对人们造成误导。还有一些负面信息,如一些暴力题材影视作品、网络游戏,在这里面充斥着暴力,杀人如麻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些势必会对青少年造成影响。另外,网络本身也给语言暴力提供了“道具”,如腾讯发布的几个QQ版本里面就有诸如“大便 ”、“猪头 ”等鄙俗的图片 ,供网友骂人之用。如果它们的使用率不高,恐怕早就被管理员给删掉了。
  第三,网络把关不严。在网络中,为什么有一些不良语言暴力现象的出现?如在郭敬明抄袭事件发生后,他本人表示愿意赔偿不愿意道歉。网上也有大批跟帖,如“抄怎么了 ,抄的畅销也是一种本事!即使抄袭我们也支持你”。这种声势让人们觉得好像抄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一样。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网民的素质很一般,连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了。另外还有一些网民满口脏话,以暴力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素质。
  第四,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7年1月23日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报告显示,“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31.1% ,其次是本科(25.8%)和大专(23.3%)。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28.5%,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1.5%”(李贤斌 2008)。这一现状说明了中国大量网民素质差异是很明显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一些文化程度低的网民比较感性,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他们急于对事情下是非判断。
  第五,缺乏相关法律规范进行管理。早在 2000年9月20日,国务院就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是该法律只是对网络传播的内容进行了法律限制,而对网上违法后应承担的责任缺乏相关说明。就参与网络语言力的一些网民来说,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后顾之忧,而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在网络中可以为所欲为。
  
  三、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特点
  
  第一、随意性。这些带有攻击性和污辱性的话语,都是由网民随意发出来的。在众多的事件中,很多网民可能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但是他们仍然跟在那里叫骂。有的时候是在骂发帖子的当事人,有的时候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背后复杂的原因;他们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等等。而所有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导致网友之间的互骂,根本与文章主题无关。
  第二、非理性和情绪化。2010年4月3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马诺因为一句“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而被封上了“拜金女”的称号。随后一个多星期,谩骂继续升级。没有评论,没有说理,不讨论问题,只是叫骂而已,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就是在这种缺乏理性的情况下一步步升级的。
  
  四、网络论坛中语言暴力现象带来的影响
  
  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为个人自由地发表意见提供了条件,但也为人们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提供了渠道。在匿名性的掩护下,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失去了强大的约束力。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这必然会引发各种不良的社会问题:
  第一、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网民的行为甚至是语言暴力往往都披着道德的外衣,如“铜须”事件中对第三者的谴责,杭州飙车案中对弱者的同情,但在捍卫道德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群体的盲目与理性的丧失。网民们在没有搞清楚事实真相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他们所认为的道德败坏的人进行人身攻击,追求一种表达的快感。然而这种表达的快感是建立在对当事人伤害的基础上的,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把当事的地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公布于网络损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不能因为要保护一个人的权利就去侵害另一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破坏良好的社会风气。网络语言暴力很容易激发社会的不良情绪,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特别是给青少年制造了一个污浊的网络环境。网络中网民们对他人进行谩骂与人身攻击,接触大量含有暴力因素的图片与语言,这种情绪带到实际生活中必将使现实生活产生许多不和谐的行为。
  第三、阻碍了理性观点的表达。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网民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群体,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的言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人的行为。所以网民的意见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即使有少数反对的声音也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唾骂淹没得销声匿迹。如《从杭州飙车案看大众的盲目跟风与仇富心理》的发帖者深蓝之心就受到了恶毒的人身攻击。不管少数派的言论是否正确,至少少数派言论发表后所受到的攻击就遏制了其他类似意见的表达。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网络时代的“大众暴政”,即使它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一边倒”的舆论氛围仍可能遏制其他不同观点的表达,特别是少数人观点的表达,而这是不利于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秦振云 蒋红丽)。
  
  五、网络语言暴力的解决对策
  
  鉴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影响已初步探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净化网络环境:
  第一,要严格把关,提高把关人素质。就某一个网站或板块而言,我们是可以进行把关的。对一些影响坏的言论我们可以删除,对一些很不理性的网民我们可以适当地限制他的发帖权。网站要做一个能承担责任的网站,管理员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第二,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了“祸福论”,即: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祸福论”说明了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论坛管理员和版主必须承担起这种责任。在众多的言论中,对正确的观点加以突出,对已经出现的错误言论要加以疏导,对那些仅仅为了骂而骂的言语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屏蔽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真理越辩越明。
  第三,网民素质要提高。网络的发展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意见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大家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见解,从而达成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有效的保护民众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素质的网民,摒弃语言暴力。首先要提高文化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可以使网民能够明辨是非,抵御不良信息。其次要高道德素质。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培养广大网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习惯,为维护互联网空间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提供诚信支撑。
  第四,要制定相关法律予以规范。我们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互联网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行业自律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强制力,但它是广大互联网用户为维护互联网正常秩序而形成的共识和自我约束规范。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法规。2006年4月,北京地区14家网站发起《文明办网协议书》这属于行业自律,是个好的现象。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们的素质也在逐渐提高。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定会越来越少,网络也会拥有一片文明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陈晓.博客如何成了垃圾场[J].中国新闻周刊, 2006—04—171.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学林出版社, 1997: 154.
  [3]李贤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秦振云,蒋丽红.网络论坛中的语言暴力现象分析[J].新闻世界,2009,(11).
  [5]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网民特征结构:http://tech.QQ.com, 2001—231[3].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对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助力剂,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场所,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途径。本文拟从有效教学概念入手,分析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呈现课堂提问的一些实际操作,提出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建议,旨在对课堂提问做出探索性研究。同时,也希望这样的问题式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高效优质教学。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凡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在保持和发扬自身的本色之外,广泛吸收与接纳其它文化的长处,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染色体的文化体系,并兼具融合创新和韧性抗体的特性,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以适当的方式方能融入渗透到这一文化体系之内,达到真正的”和合”,也才可能实现在中国的本色化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典故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结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典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所以了解英汉典故的差异有助于更好的学习英语。  关键词:典故;差异;文化    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包括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英文里指something refers to or
期刊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它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探索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人与自然”这一特定的视角,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其积极成分,探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延伸和创新,分析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 要:当前,大学生群体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各个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也要求甚高。而当前毕业生大多要求专业对口的工作以及应届毕业生综合能力的缺乏都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难题。因此,建议大家可以选择考研、出国等方式延迟就业,考虑先就业再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信息层面上阻碍了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对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
期刊
美国初期战略传统的形成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国奋力维持自己的独立的独立战争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大陆扩张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战时期,它确保了美国的单一实体,巩固了联邦的权威。这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美国逐步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历史历程。    一    这一时期美国的战争方式基本被看做是欧洲战争方式的分支,美国的战略思想也因此只是欧洲战略思想的一股支流。正如拉塞尔.F.伟格利所说:“美国人从欧洲
期刊
摘 要:杜鹃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直观性的意象符号。在宋之前的杜鹃意象主要有《诗经》中的爱情形象,魏晋时期的冤屈者形象,南北朝民歌中的离别思念者的形象。唐代对前朝意象的女子队丈夫的思念形象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到了对亲友故乡的思念,杜甫对冤屈者形象进行了扩展,使得杜鹃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了忠君者的形象。而宋代的作家们在继承前人杜鹃意蕴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时代、个性与杜鹃联系起来,创造出了新的内涵,大大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大学生资助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模式,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
期刊
摘 要: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中核心和基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只是语文学习中合作行为的长远目标,语文学习中实施合作的当下价值应该是帮助或启迪学习个体解决学习过程中遭遇的依据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经验、学习方法和策略等暂时无法解决的具体学习困难,从而助推学习个体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在语文学习中,合作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被呼唤入场。  关键词:语文学习;自主;合作    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