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世纪末以来,初中社会政治学科经历从闭卷到开卷到等级考试的一个“荣辱兴衰”的过程。众所周知,实行开卷考试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让我们史料不及的是,这种考试制度的推行为初高中社会政治教育的衔接埋下了隐患。在2008年10月温州市教研院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听取了蒋金崇先生的调查报告和林岚老师的讲座,我们不难看到等级考试下的初中社会政治教学正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这不免让人对初中社会政治教学生发几多忧虑,同时也引发我对教学现状的总结和思考。
一、在初中教学中社会政治作为副科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发展,但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由于社会政治学科采用了等级考试,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政治课,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社会政治学科只好靠边站。首先,大多数学校在教学策略制定上面发生偏移,缩减社会政治课堂教学课时,甚至把它作为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弥补课时不足的对象。其次,家长学生只重主科成绩,认为本学科既实行开卷考试又只评等级,何必花费时间。正是这种狭隘的教育思想,也就必然导致歧视社会政治学科教学的偏见。
二、社会政治专职教师处境尴尬,工作“进退两难”
曾经有位老师形象地描绘了社会老师的处境状态:“地位是低的,教学工作量是大的,学生时间是不能多花的,成绩是要的,功劳是搭不上边的。”由于实行等级考试,使得本学科地位低下,而学科老师也因此没能“母以子贵”而处境尴尬。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感触颇深。如果你认真负责,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并加强监督学习的完成情况,以便培养好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但有些老师怕你占用学生时间,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时间投入。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很难,既没有其他科目教师的“风光地位”,也没有课外的辅导收入,真正的两袖清风,还得有艺术地控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不愠不火,不成为众矢之的。正因如此教师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三、学生对社会政治学科的忽视态度
我们都知道,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变。由于初中的等级考试,学生对学科的忽视,很少有人积极主动更别说满怀热情地参与学习。本人曾对本校初二年级作过调查:85%的学生认为开卷等级考试无须怎样认真,反正不加分数,随便都能拿个过关的等级。学习态度积极的仅为10%,约40%的学生受纪律的约束在应付着社会政治课,约50%以上的学生上课根本不安心,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的也时有人在。所以常常是教师精心备课,但学生不予理睬,结果搞得教师毫无上课兴致。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学生的上课热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巧有关联,但好的方法手段也要有同学认可。
四、有必要慎重考虑采取等级考试的消极影响
尽管可以说,近几年温州地区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然而本地区初中社会政治教育现状证明,我们的地区教育至少在这一科目上学校没能很好地贯彻好国家的教育方针。现在,我们不否认实行等级考试也确实可以减轻点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初中三年的开卷和评级考试,使学生对开卷下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学科的基本记忆、学习能力也就没能得以培养,而等进入高中,一下进入闭卷状态,无疑就会措手不及。所以呼吁有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对这种考试制度重新评估,要以长远目光来衡量、评判、思考,尤其是对初高中知识能力衔接的影响,更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社会政治教学定能有它合适的位置。
五、加强师资力量,调整教师观念,改革教学
当然,当前这种教学现状的存在,我们不否认与学科教师也有一定的关联。从蒋老师的报告中我们已知初中社会政治专业教师数量缺口较大,学科教师队伍力量急需增加和调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尽可能聘用专业教师,实在要兼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力求做到称职。在进入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学科专职教师要有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学习进修,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改善知识结构,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如我国教育决策者所指出,“时代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而停止不前;国家、民族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素质国民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期盼更不允许我们犹豫不决。”尽管身处“逆境”,也要积极进取,给自己树立信心,剖析本学科的现实意义所在。
六、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学生对学习学科的目标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此应做到:
1.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科内容生活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3. 利用多媒体平台,适时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这也是一种激发兴趣的不错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展示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在教师及时的点评下认识了解答案的完善程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适当地评价和鼓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总之,初中社会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是决不能漠然视之的。社会课程要赢得大众的认可,既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拿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和证据;也需要倡导者们面向社会大力宣传,而不仅仅是面向教育系统。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学科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定能改变现阶段的状况。以上几点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2]当代教育.
[3]浙江教育学会专家论坛.
(温州龙湾永兴中学)
一、在初中教学中社会政治作为副科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发展,但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由于社会政治学科采用了等级考试,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政治课,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的驱使下,社会政治学科只好靠边站。首先,大多数学校在教学策略制定上面发生偏移,缩减社会政治课堂教学课时,甚至把它作为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弥补课时不足的对象。其次,家长学生只重主科成绩,认为本学科既实行开卷考试又只评等级,何必花费时间。正是这种狭隘的教育思想,也就必然导致歧视社会政治学科教学的偏见。
二、社会政治专职教师处境尴尬,工作“进退两难”
曾经有位老师形象地描绘了社会老师的处境状态:“地位是低的,教学工作量是大的,学生时间是不能多花的,成绩是要的,功劳是搭不上边的。”由于实行等级考试,使得本学科地位低下,而学科老师也因此没能“母以子贵”而处境尴尬。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感触颇深。如果你认真负责,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并加强监督学习的完成情况,以便培养好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但有些老师怕你占用学生时间,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时间投入。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很难,既没有其他科目教师的“风光地位”,也没有课外的辅导收入,真正的两袖清风,还得有艺术地控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不愠不火,不成为众矢之的。正因如此教师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三、学生对社会政治学科的忽视态度
我们都知道,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转变。由于初中的等级考试,学生对学科的忽视,很少有人积极主动更别说满怀热情地参与学习。本人曾对本校初二年级作过调查:85%的学生认为开卷等级考试无须怎样认真,反正不加分数,随便都能拿个过关的等级。学习态度积极的仅为10%,约40%的学生受纪律的约束在应付着社会政治课,约50%以上的学生上课根本不安心,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的也时有人在。所以常常是教师精心备课,但学生不予理睬,结果搞得教师毫无上课兴致。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学生的上课热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巧有关联,但好的方法手段也要有同学认可。
四、有必要慎重考虑采取等级考试的消极影响
尽管可以说,近几年温州地区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然而本地区初中社会政治教育现状证明,我们的地区教育至少在这一科目上学校没能很好地贯彻好国家的教育方针。现在,我们不否认实行等级考试也确实可以减轻点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初中三年的开卷和评级考试,使学生对开卷下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学科的基本记忆、学习能力也就没能得以培养,而等进入高中,一下进入闭卷状态,无疑就会措手不及。所以呼吁有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对这种考试制度重新评估,要以长远目光来衡量、评判、思考,尤其是对初高中知识能力衔接的影响,更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社会政治教学定能有它合适的位置。
五、加强师资力量,调整教师观念,改革教学
当然,当前这种教学现状的存在,我们不否认与学科教师也有一定的关联。从蒋老师的报告中我们已知初中社会政治专业教师数量缺口较大,学科教师队伍力量急需增加和调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尽可能聘用专业教师,实在要兼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力求做到称职。在进入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今天,学科专职教师要有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学习进修,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改善知识结构,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如我国教育决策者所指出,“时代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好而停止不前;国家、民族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素质国民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期盼更不允许我们犹豫不决。”尽管身处“逆境”,也要积极进取,给自己树立信心,剖析本学科的现实意义所在。
六、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学生对学习学科的目标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此应做到:
1.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科内容生活化。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3. 利用多媒体平台,适时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这也是一种激发兴趣的不错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展示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在教师及时的点评下认识了解答案的完善程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适当地评价和鼓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总之,初中社会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影响,是决不能漠然视之的。社会课程要赢得大众的认可,既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拿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和证据;也需要倡导者们面向社会大力宣传,而不仅仅是面向教育系统。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学科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定能改变现阶段的状况。以上几点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2]当代教育.
[3]浙江教育学会专家论坛.
(温州龙湾永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