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我们可能错过什么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_66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桥边》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从教材编写体系、作家认识、主题理解等多角度探究其入选的意义所在,从中发现伯尔作品背后隐藏的“不顺从文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抗争。德国文学因何而崛起于废墟之中,值得我们在阅读中深思,在教学中不错过。
  关键词:文本教学 主题理解 编选意义
  
  德国作家伯尔的前期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后期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痛苦彷徨,揭露和批评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这些小说也被称为“废墟文学”、“不顺从文学”。
  苏教版在选择伯尔作品中应该是有意地试图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伯尔的创作,既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战争的抨击,也有《在桥边》对无名无姓小人物的怜悯我们的教学是否会错过这不足1500字的略读文章呢?
  一、文本小说特质及在课程和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在桥边》位于《外国小说选读》第五单元“情节”中。在小说创作中事实是许多小说家都是情节设计大师,如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也许借用博尔赫斯的话最为精当:“高级的情节设计,能够产生优秀的短篇小说,但不能产生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比人物显而易见”,而“长篇小说的一般形式(如果有的话)只在最后才能看出来”。因而从情节这一概念出发,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出犹疑不决的状态。作家以及作家笔下的人物,总是陷入迷茫与彷徨,踟蹰不前。世界由里到外,都表现出它是两极的、多极的,所有的人都必须面临选择,而选择不能是义无反顾的,摇摆则是通常状态”。《在》就是通过“我”的踟蹰生活常态推动了情节在微微的波浪线中前行。
  就教学小说知识角度看,《在》也不如精读课文《清兵卫与葫芦》摇摆的幅度大。因而笔者在上文提到小说仅仅是在“微微的波浪中前行”,细小的摇摆,编者将其作为略读也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情节”的相关知识,应该属于复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具体教学时还要结合《清兵卫与葫芦》一文的教学情况而定。总之,从知识角度看,是对《清》一文的补充和完善。
  二、对作家的深度认识
  对伯尔的作品如果仅仅知道《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的反战主题,远不是伯尔的全部。“伯尔在作品中追求一种人类理想,哪儿有不正义,哪儿受到损害,他就在哪里挺身而出。他认为文学的作用就是要反抗非正义。”《在桥边》并不在常见伯尔的代表作之列,但确实是伯尔后期创作中表现无名小卒,反抗非正义的佳作。
  伯尔透过德国战后高速发展的光鲜外表下发现社会大转盘在高速运转时对普通人的另一种惩罚。小说荒谬的是我是被“体恤”——“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因而要我计算通过那座桥的人(或马车),不断地把过往人车转换成一个个抽象的数字。而“他们”只需要数据证明经济的繁荣,“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而“我”作为“人”的情感和情绪被忽略了,每个“被数”“人”的情感情绪被忽略了,“我心爱的姑娘”被忽略了,每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串串“他们”需要的数据。
  伯尔被称为“德国当代的歌德”,在这篇小说中同样践行了一贯的文学主张:“而当一个作家屈服于权势,甚至主动奉迎权势时,他犯下的,将是可怕的罪行。这种罪行更甚于盗窃,更甚于谋杀。……然而一个作家,如果他背叛了语言,那么他背叛的时所有说同一种语言的人,而且无法对他绳之以法,因为他所服从的是没有条文的法律。这不成文的法律,针对的是他的艺术和他的良心。”
  从“不顺从”角度看,伯尔后期的作品远胜过早期反战的作品,不愧被称为“德国人的良心”。正如伏尔泰之于法国、索尔仁尼琴之于俄国、法拉齐之于意大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看待伯尔及其作品的意义。不应该错过了机会全面认识这位从废墟中走出来的德国作家伯尔。
  三、小说主题多义性的探究
  任何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都会把曾经浸润了他灵魂的爱、恨、忧伤、狂喜以及种种对存在的体味,放在他的行文过程中,让他的文字保持着一种自信心。《在》短而浅显,但作家的自信心意味着它必将在读者中产生一种阅读魅力。
  正如作者提及战后经济以及通货膨胀的感受“这时统计学上的数字可说是无误的,新印刷出厂的马克象巨浪似地涌现,但这欠下的债务,事后都由我们来负担”。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作品的品读多了另一种魅力。
  小说的主题可以是人性的妥协。因为“我”对“他们”的不满只在背地里发泄,而在“他们”面前又装得很顺从的样子。当真的面临生计问题时,“我”又马上放弃自己的反抗。对待爱情也是如此,“我”爱着那个姑娘,但“我”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去追求。“我”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作者旨在批判“我”这一类人的妥协性。
  小说的主题也可以是人性的坚定。“我”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我”对工作不满,对“他们”不满,“我”就会表现出来;当爱情降临时,“我”就会放下一切,享受片刻的欢愉:两种鲜明的态度显示了“我”敢爱敢恨的品性。
  小说的主题完全与爱情无关。“我”追求的爱情内涵应从“我”对数数的态度说起。在“我”看来,“数人”把人变成冷冰冰的数字。而爱情恰恰与之相反,它是美好的,是有温度的。爱情的特性与“数人“形成了对抗,“我”对爱情的追求也就意味着“我”以爱情为武器对抗空虚与无聊,所以这里的爱情更象征着美好的人性。“我”爱姑娘,但“我”不想让她知道,“我”只愿把爱情放在心里。这更足以表明“我”把爱情看成了一种精神寄托。这是以爱情为幌子表达“我”对温馨人情和美好人性的的追求。
  这样的解读和体验让学生感到荡气回肠了。但伯尔想说的远不止这些,在故事的历史背景下,主人公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文本中还有“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伯尔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如颁奖词所言“凭借他对时代广阔的事业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贡献”,他以及像他一样的一批德国作家以对权力的不妥协的批评精神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博大的人文关怀树立起的德国战后的新文学形象,这是我们设定教学内容时永远不能错过的。
  参考文献:
  [1]外国小说欣赏(苏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
  [3]马原.阅读大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5]姚汝今.人不是为了被管辖而存在.读书,1998,(3).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2015年手游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知名研究公司Newzoo预计,2015年全球游戏市场的总销售额将达到919.5亿美元,其中,全球移动游戏营收将达到303亿美元。时不我待,
近日,当贝市场又迎来了3.9.6更新,这次更新的内容有哪些,一起来看看:优化图片加载,降低应用内存占用智能电视虽然发展迅速,但其硬件质量依然和手机等移动设备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安卓系
[摘要]通过分析后进生的成因,从爱心是教育的关键、诚心是教育的保证、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激发兴趣四个方面,说明只有用爱才能激励后进生进步。  [关键词]后进生 爱 进步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
[摘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不但要用爱心去转化学生,知学情,展自我,树威望,更重要的是组建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培养班干部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班干部队伍 工作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班级的灵魂。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
“科学探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中五个一级主题的首要主题,而在教科书中又没有相对独立的篇章,加之受测试评价模式的影响,使得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有其名,无其实。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什么信息?如何科学有效地传递这些信息?信息传递的效果怎么样……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化学科学探究有效导学策略“科学探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中五个
面对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和人才竞争,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能不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缩小差距,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按照时代要求,立足实际,只有不断创新理念,强化特色,提升质量,才能开创学前教育发展新格局。  学前教育 发展格局 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学前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