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机:因机器人而变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5年前,三一重机的工人们还视车间里那为数不多的几台机器人为“神秘的庞然大物”,小心翼翼不敢上手去碰。而现在,这些聪明的机器人已经遍布整个生产线,成为他们非常得力的工作好伙伴了。
  2003年,三一涉足挖掘机领域,三一重机也由此诞生。到2006年,三一重机大举东进,从长沙搬迁至昆山。次年,两台机器人现身生产线。此后,三一重机翻跟头似的增长。到2011年,其销量已达2万台——是2007年的13倍,成为不折不扣的行业翘楚。
  三一重机的机器人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在今年2月刚刚投产的三一重机临港产业园里走一遭,就能看到217台机器人各司其职,在忙着切割、焊接、涂装或者涂胶等工作,它们个个都是以一当五的好手。
  机器人来了
  “使用机器人,源于两个想法:一是提升质量,二是提升管理。实际上,使用机器人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提到最早引入机器人的初衷,现任三一重机董事长兼总经理俞宏福对《中外管理》说。
  在生产车间,工人有熟手和生手之分,他们不但容易疲劳而且会受情绪影响,出活儿有好坏之分。而机器人不存在这些问题,一旦上手齐刷刷地出效率。但是,机器人也同样不像人一样擅于转圜,对零部件以及前道工序标准化的要求相当高,就像拼装积木,倘若零件不合尺寸,这个拼装高手可就无用武之地了。也因此,使用机器人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力要求甚高,这包括对机器人本身的研究,对整个生产线的综合协调,乃至对原料的选择和把控。
  但是,三一重机接受的就是这个挑战。
  尽管脱胎于鼎鼎有名的三一重工,但是三一重机可并非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娇儿。其第一台产品就遭遇“难产”,足足用了一年多才研制面世,而且早期试销结果一片惨淡。因为质量不过关,三一的挖掘机基本是卖一台就被退一台,甚至整个2004年没有一分钱的销售进账。但是,继承三一“硬汉”风格的三一重机,仍然做到了:重研发,擅学习,目光瞄得远。
  就在2004年亚洲金融危机之际,他们开始全面学习日本企业,其挖掘机品质得到不小的提升,平均故障时间由几十小时提升到几百小时,终于活了下来。到2006年,考虑到江苏及周边的安徽、山东是挖掘机产业密集地区,人才储备足,配套厂家全,三一重机毅然大迁移,而当年销量也不过600台左右。
  也许正因为这些惨痛教训,三一重机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极为看重,机器人正是他们找准的切入点。那时,虽说国内企业少有使用机器人的,但对同行业的外企来说,机器人生产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我们也去筹划了,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能做到。”俞宏福说。
  2007年3月,三一重机的焊接机器人应用项目进入准备阶段——当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之前积极学习日本企业的经验,三一重机积累了不少日本专家和日资企业的人才,没走太多弯路。
  田文胜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曾经的日立干将在2006年入职三一重机,经历了机器人项目从筹划到实现的全程。
  “整个筹划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调研的过程。经过大量的调研,跟日方专家、机器人的开发企业研究和讨论。讨论会以后,再进一步交流,确定方案。这花了我们半年多时间。”田文胜对《中外管理》回忆说。从筹划到机器人交付安装使用,他们和机器人生产厂家沟通了所有能想到的细节因素,包括:时间、效率、使用质量、维护、配件的价格、更换间隔时间、培训成本,等等。
  “最关键的就是事先筹划好。”俞宏福说,“使用机器人最核心的关键点有哪些,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需要做哪些变革,心里很明白。”
  配套变革
  采用机器人生产,绝不是单一的替代,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的调整。
  为了使用好机器人,三一重机对生产线进行了改善,尤其在机器人的前道工序上下了大功夫。因为,一旦前道工序的加工部件不能保证一致性,机器人就无法适应生产流程。
  比如:在切割设备方面,采用激光切割机和精细等离子切割机,为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下料变形。而在成型工序上,则推广数控成型设备,以保证成型精度。
  事实上,三一重机对改善配套设备的投入,远远大于对机器人本身的投入,“(前者是后者的)可能六到七倍吧。”田文胜说。
  更大的改变在于,这其实是一场管理模式的变革。作为如今三一重机的一把手,俞宏福感受颇深:“所有的过程必须标准化,要受控。管理思维定式要改变。”
  在以往的采购上,同一种零配件可能来自于不同厂家,而且价格是主导考虑因素。但是,因为机器人对零配件的一致性要求极高,三一重机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自己指定的材料。而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到管理制度中,在材料的选择上,一致性成为首要指标。
  其实,伴随2008年三一重机第一批4台焊接机器人和2台切割机器人应用成功,三一集团的精益生产也轰轰烈烈地展开。机器人配套设备和生产流程的改善正得益于此。当然,机器人的推广又反过来推进了三一精益生产的深入,“使用机器人,在很多方面不想精细都不行。”俞宏福说。
  2008年以后,机器人开始大规模在三一重机推广。此举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其挖掘机的使用寿命大约翻了两番,售后问题下降了四分之三。“而且一个焊接机器人的效率大约相当于四五个焊工,大大提升了效率。由于规范了管理,又进一步提升了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俞宏福欣慰地说。不但如此,机器人的使用减少了工人数量,管理模式的重心从原来的管人转移到了管理设备上,相对而言,管理设备要容易很多。
  当然,尽管机器人和人不一样,但机器人对管理者的要求依旧很高。也就是说,机器人每天不知疲倦地工作在生产线上,也要把这些无生命的设备看成是有生命的,如同维护我们的健康,不生病或少生病。这就对维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田文胜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没有机器人,挖掘机上不来。我们专做挖掘机产业的现代化管理就没有质量保障系数。”
  从点到系统
  虽然扩大了规模,但早几年三一重机对于机器人的使用,仍然停留在点上,而非系统化集成应用。到2010年,三一重机已经实现销售12000台,成为首家产销过万台的民族挖掘机企业。次年起,他们开始更多地发挥机器人的智能,让这些“战将”真正规模化,成为一个体系。
  以在三一重机占主体的焊接机器人为例,焊接结构件的机器人使用率已达80%。它们被加装了站点控制器,作为生产车间的一个单元,通过无线网络和其它站点保持联系。所谓其它站点,还包括车间其它设备,比如:数控加工中心,AGV(即自动导引车)。
  而整个生产线的控制等级分为三级:基础级的站点控制器、处在同一功能区内的设备以及一个中间级的区域控制器,最后还有一个最高级的生产线控制器,实现生产线的信息交换和状态监控。通过三个层级的控制系统,AGV小车自动完成工件在焊接、机加工等工位间按工艺流程的移动。
  换言之,这些机器人真正像人一样,形成小组,紧密配合,集体作战。从进料到出料,流程严谨。一旦某台机器人出现故障,后道工序的机器人会自动停止工作。
  现在,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三一重机的整个生产流程几乎处处可见机器人的身影。人,既是指挥者,又是协作员,比如:工件上机器人的焊枪无法触及到的拐角处,就需要人工补焊;还有一些特殊工艺,也需要工人亲力亲为。
  机器人纵然再强大,风险依然会有。“产品的一致性,既包括一致的好,也包括一致的坏。怎么避免一致的坏,做到一致的好,这是关键。”俞宏福说,“如果使用不当,机器人对企业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即便如此,他仍然坚信,在中国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要创造新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变革,企业对机器人的使用一定会越来越多。但是,“机器人不是单一机器的概念,它是一个体系,需要我们事先去筹划,需要改变我们的思路和管理方式。”俞宏福强调。
  责任编辑:朱 丽
其他文献
哲理的故事: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法国人勒庞,年轻时曾遇到一件事情:当时正值普法战争巴黎被围困期间。一天,勒庞发现一位将军被愤怒的人群押到了卢宫前(当时政府所在地),他被怀疑向普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将2012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下调为3.3%,而增长率低于2%就意味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的三项挑战  第一,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  首先是希腊问题。近两年来,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驾马车”在救援希腊,但也同希腊存在分歧。因此,第二轮对希腊救援计划的315亿欧元,如近期仍不能到位,希腊政府将面临破产。  此外
写在前面:中国网购市场的发展是惊人的,仅天猫网(tmall.com)在去年年底做促销时,就能做到单日销售达到香港一周零售总额的业绩!
从14岁到华北油田成为一名普通工人,经过商海20多年的磨练,李金元曾经尝试过多达几十个行业。创业初期也曾经赔上了所有积蓄,直到1995年,通过研制核心产品“营养高钙素”并选择直销模式创立天狮。但令很多人都没能想到的是,这家当初没有任何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在随后的17年,将自己的公司产品行销到190多个国家,还在110多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  用李金元的话说,正是国际化战
这是一个生活在未来的企业。  无论是从发明PC,到改变整个IT行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真正蜕变成一个服务导向的企业,IBM,如今这个商业世界的王者,常常让人忘记它已有百岁高龄,原因很简单,对转型的着迷,使得它似乎一直在发生蜕变,并不知疲倦,从而走在时代之前。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在其著作——《管理未来》中这样表示:管理者的世界一直不稳定,演出必须进行下去,捕捉新的机遇,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才是
一提到家族财富,人们总是几乎不加思考地认为,财富!显然是富人们的事儿!  其实不然。  每个家庭都拥有或多或少的家族财富。它可能是看得见的金钱,也可能是摸不到的财富。《家族财富》一书的作者比尔·邦纳(Bill Banner)认为,家族的真正财富不是金钱,最主要的资产是家族成员及其独特的才华、知识、经验。显然,家族的文化以及烙印在子女身上的独特品质,才能够持久地创造和扩大家族的财富。  财富的传承,
有这样两封信,第一封来自一位雇员“我应当在9点开始工作,但不幸的是,孩子正在上小学,我需要送她去学校,我只能晚5-8分钟到岗。”第二封来自一位经理“我管理着一组人力资源顾问。
哲理的故事:广正禅师在寺院门外的山坡上,种了两亩甜瓜。瓜熟蒂落的季节,除了寺里的众僧受用外,他还把大量的甜瓜,分给前来上香拜佛的施主和信众们。
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海普制盖的蓝领员工管理,堪称“异类”。  这家来自中国烟台、有着“中国最大的瓶盖制造者”之称的企业,2012年第一季度,累计离职率仅为3.5%——而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均离职率高达35.6%!  超过10倍的差距,让人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致:作为一家离散型制造业企业,海普是以怎样的管理方式实现卓有成效的蓝领员工管理的?    让咨询公司束手无策  海普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采购转向“最优成本”国家    金融危机显然改变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动态。更为复杂的是,双速世界正在兴起,其特点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在放缓,而东南亚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则更加快速地增长。由于高速增长地区与低速增长地区发生的不同需求,肯定会给企业现有的采购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此外,全球商业环境在中短期内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货币波动、投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