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融合问题调查研究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人文素养是人才全面发展中最核心的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文章作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情况进行调研,以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多途径开展调研。调研结果:学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对国学知识掌握有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途径单一。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策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人文素质;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119-03
  一、引言
  文化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文化传承也是大学所应承当的主要社会任务。我国有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传统,《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人既知天文,又知人文,才是“全人”。教育的主题和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提出,就是要把人塑造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理想人格塑造最深厚的资源,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素质培养相融合,是奠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认知基础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课题组通过对高职学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国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对薄弱,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调查对象、方式及基本情况
  课题组在上海、兰州、庆阳等地几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11个专业开展了调查。采用书面填写的方式完成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发放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旅游管理专业发放100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会计专业发放100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护理等专业发放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工艺美术品设计等专业发放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从性别来看,被调查男生为178人,占35.7%;女生为320人,占64.3%。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是因为会计、学前教育、护理、旅游等专业多为女生,这些专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更高。从年级来看,二、三年级学生共304人,占61.1%,一年级194人,占38.9%。高年级学生相对多一些,这样的分布比例比较合理,调查样本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一般情况。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总结了各自的教育教学经验,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收集案例。同时,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同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一些职业院校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访谈,多途径收集信息,以补充对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与主要问题
  1.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模糊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质”及“人文精神”等概念及其与职业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比较低。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及人文活动相对欠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人文素养“非常了解”“了解,但不是很了解”“听说过”“一点也不了解,很陌生”的有效百分比分别占8%、48%、24%和20%;27%的學生表示“没有接受过”人文素养方面的辅导, 63%的学生“接受过,但很少”;76%的学生认为“没有条件和机会参加”人文素质主题教育活动。调研还发现,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认为“思想政治课可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及人文素养课程”的学生占68%;问卷中,对“你是否需要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辅导”的问题,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59%。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2.学生的思想行为暴露出人文素养的严重不足
  本人在课堂上遇到的情形颇令人费解: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提问中,对诸如“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人?《诗经》是由谁编订的?十九世纪末期具体是哪个时间段?”等问题,能回答上来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在一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堂上,我让5个学生分别利用2分钟时间来陈述自己的人生目标,有3个学生只说了一句话,一个学生竟然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吃好睡好”;歌舞表演专业全班30多名学生,没有一个能说出《论语》里的5句话;学院主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上知识竞赛,参与的学生仅占全校学生的4%,成绩及格率为28.9%;在几次大专学生辩论赛中,几乎每个辩手都离不开提前打印好的辩题;在一次大学生演讲比赛中,有3名参赛者竟然因为没背过讲稿而尴尬地走下讲坛;与本科院校截然不同的是,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平时很难见到捧书勤读的学生,周末与假日的图书馆里经常也是空无一人,大多数学生沉迷于玩手机或谈情说爱,甚至当着教师的面毫无顾忌地抽烟、说脏话;考试作弊、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这充分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缺乏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撑和智力驱动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存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及急功近利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缺乏强大的价值力量支撑,他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与发展程度较低,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问卷设计的 “您认为在踏上社会工作崗位前,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职业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人文修养对你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影响”等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的答案都不注重人文素养;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很清楚”“不清楚”“没有考虑过”的有效百分比分别占25%、48%和27%。可见,学生对今后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是很肤浅的。他们的是非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欠缺,心理素质也很脆弱,抗压及受挫能力不强,不善于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很多学生步入社会后,各种不足便会充分地暴露出来,特别是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社会适应力也普遍较差,不善于建立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终身学习以提升自我的意识不强。这都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欠缺有关,导致他们很难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实践证明,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心理欲求与价值取向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造成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混乱和信仰危机;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影响,也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与混乱的局面,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与就业压力等因素把学生卷入了急功近利的洪流中;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享乐意识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加之学生从心理上存在对人文知识、思想道德与价值观教育比较排斥的“先天性短板”,使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任重而道远。
  2.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社科知识不感兴趣。据《中国教育在线》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统计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表示无所谓,20%走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关心传统文化。”同时,由于一些职业院校过分强调“实用”的专业技术,追求就业率,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这根职业教育“生命线”的办学理念,自然而然地将重心转移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这种陈旧观念和短视行为,把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与职业技能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素质培养边缘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专业技能训练的附属品,从而导致学生人文方面应有的综合品质与发展程度呈下降之势,他们在职业选择及创业的职业生涯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
  3.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学制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培养手段普遍比较单一,专题教学、情感体验及案例启发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得不到很好的运用。许多学校都是以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基础课及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来代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挖掘也不够,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明显不足,成果转化和使用效益较差,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处在低级阶段。
  4.教师和家长的因素
  从家长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来看,一些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结合专业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调查显示,只有21%的学生参加过人文素质教育主题活动;78%的学生建议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对他们实施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些学生也希望多举办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另外,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度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家长只在意孩子在学校能学到一技之长,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这种教育理念极易使学生忽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职业理想模糊,学习缺乏动力,创新创业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自然就比较淡薄。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途径探析
  (一)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
  调查发现,学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还是很薄弱的,在各类专家库里,此类研究人才的缺失即是很充分的例证。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有效弥补这个研究领域的短板。要结合实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科学方案,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促进其职业技能发展夯实文化和认识基础。高职院校要把此项研究纳入科学研究规划,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为该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经费等保障,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并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
  (二)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思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
  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观,突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同时要以包容的思想,广泛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和世界当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机融入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建设体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技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优势资源,构建科学的以文化人育人机制,培养爱祖国、有德性、勇担当的新公民。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既要围绕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也要兼顾人才的全面素质发展和养成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交、创新、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服务学生健康成才,使他们由“后进生”成功转化为全面发展的优秀技能人才。
  (三)以职业精神培养为抓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高职院校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把中国科技文化、历史文化等引入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之中,使他们在专业技能训练、实习实训及职业工作环境中,能够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传承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建树,为“大国制造”奉献匠心、技能和智慧。   (四)创设实践育人情境,强化人文素养的感受和体验教育
  职业院校要把实践教育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创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情境,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及校园文化等载体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直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中直接进行感受,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增强感性认识,提升精神境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并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五)搭建教育平台,构建以文育人服务体系
  一是课程平台建设。在教材中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重,构建素质育人课程体系。二是师资平台建设。注重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通过专项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手段,建设一支优秀的专、兼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示范和激励等途径,把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融合在育人的全过程。三是网络平台建设。要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技术人文教育功能和优势,使学生在海量的人文知识中拓展视野,汲取精华,提高综合素质。四是评价机制建设。构建科学的学生人文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提升能力。
  五、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教育培养模式及教师和家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出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模糊、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及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缺乏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驱动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理论进行探索,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思路,以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养为抓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强化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构建以文育人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等,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 熹,注.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3]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59.
  [4]吕 舒.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6.
  [5]王 慧,马 静.高职后进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39-41.
  [6]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7] 米洪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4-46.
  [8] 张岂之.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1997(2):17-18.
  [9] 林妹珍. 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J]. 龙岩师专学报,2003(5):47-49.
  [10]柴毅龙.传统道德与人文教育[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1):8-12,17.
  [11]王晓梅.论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2):38.
  [12]赵 进.論传统文化和文学与人文素质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8):143-144.
  [13]聂翔雁.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59-160.
  [14]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68-74.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订单式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破解这一
公共选择学派主要现点有:强调个人自由,鼓吹市场经济,推崇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坚持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的经济角色主要有五种,即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生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文章从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引入的时机和作用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79-01  一、在课始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
近年来,在高层建筑物施工中裂缝问题屡见不鲜,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摘 要:镜像神经元位于恒河猴腹侧前运动皮层,在观察与执行指向目标的动作时皆被激活。在人类身上存在着和恒河猴具有同样功能的镜像神经系统,使人类不但能模仿他人动作,还能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理解他人动作的意图、情绪,从而产生共情。当前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中不够重视课程价值与目的,缺乏榜样示范与实践感性经验,导致在微格教学训练中无法与中小学生产生共情从而使角色扮演失真,难以实现应对真实复杂的教学环境的训练目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其听、说、读、写、译、用的英语综合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追求的目标,也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切实要求。文章阐述了将英语戏剧表演运
据东京消息: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小室一成发现通过闻薰衣草香味进行芳香疗法可以改善心肌功能,不依靠药物也能使狭心症患者减轻病情。
摘 要: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以女性教师为主体的幼儿园中,男性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显得尤为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幼儿园中,男性教师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因此,探究男性教师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对我国幼儿教育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男性教师;幼教;英语教育  一、引言  当今,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