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新高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题的比例越来越多,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未来高考命题的趋势。本文就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数学阅读 数学教科书作用 阅读思考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5-01
数学阅读是一种通过辨认文字、数学符号与图形,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数学认知过程。新课程、新高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题中信息题的比例越来越多。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未来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生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课程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 数学阅读的特点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化、抽象性等特点,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语言太抽象、内容太枯燥。学生的这种评价情况正反映出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理解和吸收这些抽象的数学语言正是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1)抽象的逻辑推理。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必须运用很多的逻辑推理,认真感知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材料本身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2)精确细致的定义。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数学含义,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断语。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一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语句,必须做到多思、多想、精确、细致。
(3)阅读与演算同时进行。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同时结合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定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记忆;另一方面,数学内容的跨度较大,常常需要验算推理过程,以便顺利阅读理解,这些都要求学生反复验证、推理,或完成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以便复习巩固。
(4)数学语言相互转换。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要做到理解领会,需要把阅读内容转化为宜于接受理解的语言形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换为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来表述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或者把用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图表、直观的图形的形式。数学语言形式转换频繁,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
2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1)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要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充分利用数学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2)实现讲练与读的结合。教师应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通过多读多理解,熟悉数学各种语言,提高思维的转换效率,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3)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阅读习惯具有“重内容,轻形式;重情节,轻思考”的特点。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及符号,不断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和想象,不断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如果在数学阅读中仅按文史阅读的进行,就会造成“读书百遍,其意却不一定自见”,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训练。一是课前阅读。要求学生课前按纲阅读,做好充分的预习,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与同学交流解决,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上课认真听讲,及时询问教师。二是课内阅读。通过教师精心带读示范,剖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例题求解过程中的阅读策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悬念去阅读课本,在阅读时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引导学生尽量尝试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及解题过程。三是课后阅读。学生对课上内容进行小结,并试写阅读心得,教师布置课外阅读内容及研究性阅读内容。
(5)注重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及时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学生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当学生逐渐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6)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数学兴趣。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教师平时应多带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比如:银行的存款利息是怎么计算的?怎样构建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去发现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学到数学知识并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阅读的作用,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数学阅读 数学教科书作用 阅读思考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5-01
数学阅读是一种通过辨认文字、数学符号与图形,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数学认知过程。新课程、新高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题中信息题的比例越来越多。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未来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生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课程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因此,重视数学阅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
1 数学阅读的特点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化、抽象性等特点,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语言太抽象、内容太枯燥。学生的这种评价情况正反映出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理解和吸收这些抽象的数学语言正是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1)抽象的逻辑推理。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必须运用很多的逻辑推理,认真感知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材料本身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2)精确细致的定义。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数学含义,数学中的结论对错分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断语。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一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准确含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语句,必须做到多思、多想、精确、细致。
(3)阅读与演算同时进行。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同时结合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定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记忆;另一方面,数学内容的跨度较大,常常需要验算推理过程,以便顺利阅读理解,这些都要求学生反复验证、推理,或完成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以便复习巩固。
(4)数学语言相互转换。数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要做到理解领会,需要把阅读内容转化为宜于接受理解的语言形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换为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来表述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或者把用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图表、直观的图形的形式。数学语言形式转换频繁,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语言转换能力。
2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1)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要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充分利用数学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2)实现讲练与读的结合。教师应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通过多读多理解,熟悉数学各种语言,提高思维的转换效率,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3)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阅读习惯具有“重内容,轻形式;重情节,轻思考”的特点。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及符号,不断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和想象,不断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如果在数学阅读中仅按文史阅读的进行,就会造成“读书百遍,其意却不一定自见”,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训练。一是课前阅读。要求学生课前按纲阅读,做好充分的预习,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与同学交流解决,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上课认真听讲,及时询问教师。二是课内阅读。通过教师精心带读示范,剖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例题求解过程中的阅读策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悬念去阅读课本,在阅读时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引导学生尽量尝试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及解题过程。三是课后阅读。学生对课上内容进行小结,并试写阅读心得,教师布置课外阅读内容及研究性阅读内容。
(5)注重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及时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学生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当学生逐渐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6)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数学兴趣。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教师平时应多带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比如:银行的存款利息是怎么计算的?怎样构建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去发现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学到数学知识并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阅读的作用,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