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体育列入高考科目的理性思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身体素质某些指标连续20年下降,这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这攸关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采取有力措施迫在眉睫。将体育列入高考科目从学理上完善了人才选拔制度,在实践上遏制了人们重智育、轻体育的短视行为,在理念上实现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高考科目 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2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60400亿美元,世界排名从世界第15名攀升至世界第2名。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在如此振奋人心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竞技运动也有了爆发式的飞跃。从1984年我国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到2008年我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仅用了24年的时间就登上了奥运会金牌榜首,中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也一举成为竞技大国,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然而,当脱去华丽的奥运外衣后,我们发现自己穿着的居然是质地粗劣的内衣,我们并不舒服,只是这种不适感被华丽外衣带来的外界惊羡暂时麻醉。美梦苏醒,浮华褪去,等待我们的仍然是平静的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内外搭配、从容淡定、朴实无华。在竞技运动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同时,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只是问题远比成就突出。在学校体育领域,青少年学生体质在1985—2005年20年间,整体上虽有所改善,但有些指标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明显上升。[1]在大众体育方面,人均室内外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体育人口结构分布不合理。[2]
  这一切问题都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告诉我们,是时候解决“体育”问题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对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关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纲要等文件,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文件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原因在于这些文件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运动不足,运动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体育的轻视,对体育的轻视有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拨开迷雾,我们找到了那条提纲挈领的纲绳:体育不是高考科目,对几乎决定学生命运的高考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将体育列入高考科目是一剂猛药,它将引发学校体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1.将体育纳入高考是改善青少年身体状况的迫切呼唤
  我国在1985—2005的20年间共进行了5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和2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不断降低,龋齿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口腔卫生保健水平有所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②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③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④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3]近些年来,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一些所谓的“富贵病”也开始出现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回顾改革开放的30多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主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关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从1979年5月15—22日“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扬州的召开到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的颁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始终未变。在这期间陆续颁发了大量的规定、意见、标准等法规性文件,以督促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有效实施。中央7号文件明确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4]中央7号文件出台已经3年多,2年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真的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变吗?我们拭目以待。
  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有史以来由中央下达的最高级别的一个文件,它暗示我们,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工作。”1990年3月原国家教委与国家体委共同颁发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可见,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绝非信口开河、异想天开。它是有根据的,是体育法规的进一步实施。同时,它也将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措施。它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体育锻炼通过制度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广大学生、家长、学校别无选择地珍惜身体健康,重视体育,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
  2.将体育纳入高考是高考制度本身完善的必然
  告别了沿用1300多年的“科举制”,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在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于1977年得以重生。沐浴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春风,高考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高考旨在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考制度仅仅注重对学生的智能考核,而对于学生的品德和身体健康缺乏必要的考核,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考核。这种单一的智能考核模式严重违背了多元智能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毫无疑问,高考制度已经偏离了它的轨道,违背了它的宗旨。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背景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高考制度,对学生的德行、身体健康状况和智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考量。那么,如何完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让我们把历史的画卷翻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西周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采取“考其德行,察其道艺”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德行和其他技能相同的情况下,采取了“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的办法。他们认为射箭的技能之中也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诚如《礼记·射义》所云:“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失审固。持弓失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见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其技艺的重要作用。[5]礼、乐、射、御、书、数中“乐”指乐舞,“射”指射箭,“御”指驾驭马拉战车。乐、射和御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但已具备了体育的基本特征。他们都是身体活动,而且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教育性。通过对西周人才选拔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体育考试不仅可以检验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可以达到考察德行的目的,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将体育纳入高考是历史的选择。
  3.将体育纳入高考是人文精神复归的需要
  健康本身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健康,人们就享受不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受教育、就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健康状况不佳会造成人力资本的破坏,生产力的降低,以及私人和公共资源的流失。[6]高考制度是人制定的,理应为人的完善发展服务,但是它却反客为主,成了人的主宰,把人变成了它的奴隶。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家长、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上,一切为了高考,为了高考的一切。这种极端“功利性”的做法严重忽视了最为珍贵的生命和健康,是本末倒置,严重的异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关注健康,关注发展,止于至善。在广大学生被奴役的危急时刻,我们必须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果断地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从根本上唤醒社会对人性的关怀,对健康的重视,对体育的再认识。要把青少年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重回绿茵场,走进快乐的生活,走向阳光。
  4.将体育纳入高考是抓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主要矛盾的体现
  事物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称它为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为次要矛盾。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善于牵牛鼻子,善于打蛇七寸。在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个难题过程中,将体育纳入高考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在中国,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模式。在推行“精英教育”阶段,考上大学就等于找到了工作,高考成为人生的转折点,素来有“一考定终身”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政策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转变,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有所缓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上大学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不再把上大学作为就业的唯一出路,而是把大学教育作为培养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的理解更理性。对大学认识的转变使人们比以往更重视高考,因为高考是上大学的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路径。因此,高考就具有了强大的“指挥棒”功能。高考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共识的目标,只要能够提高成绩,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从全国屡禁不止的外语补习班、奥数班就可窥一斑。各个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把高考升学率作为提升自己知名度和跟上级部门讨要经费的重要筹码。新闻媒体对高考状元更是争先报道、大肆渲染。有的高校为了吸引高考状元更是不惜血本,重金悬赏。中国的“应试教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全社会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下,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但是,有些问题也让我们深感忧虑,寝食难安。青少年在智育得到加强的同时,身体质量却在下降。肥胖率攀升,近视率居高不下,耐力下降。当然,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说明问题存在普遍性和复杂性。有人从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在进化过程中,其生物功能逐步退化是必然的趋势。有人从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的角度指出,现代文明使人类远离体力劳动、身体活动,造成身体运动缺乏,机能减弱。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上述观点不乏其合理性,但是不足以说明问题。问题还在于制度存在缺陷,没有把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而是片面地追求智能的提升。试想,如果体育成为高考科目,和数学、语文、外语科目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150分。试问有哪个学生、哪个家长、哪个学校还能不重视体育?要上大学就要参加高考,要参加高考就要考体育,要考体育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必将有助于达到身心健康、体能增强的效果。高考是在高三年级进行,学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要走过十几个春秋,而十几年的时间足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并很有可能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
  由此可见,将体育纳入高考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是主要矛盾,是核心,是牛鼻子。
  5.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基本构想
  将体育纳入高考是在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各项规章、制度、条例软弱无力的背景下提出,是革命性的举措。它肩负着拯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它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规模宏大的冲击,抑或是颠覆性的变革。在采取这样举足轻重的措施之前,必须充分论证,三思而后行。鉴于能力有限,我不对措施细节进行描述,仅就“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后的内容选择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构思,以求抛砖引玉。
  将体育纳入高考的目的是利用高考指挥棒的功能引导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所以,体育高考内容的选择就要格外慎重,考试内容要有正确的导向,要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体育技能掌握程度、终身体育意识。因为,身体形态的改善,身体机能的提高,体育技能的习得,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都绝非易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四者所占的分值比重应该是不分伯仲的。身体形态可以采用BMI指数进行考核。BMI指数是体重(kg)/身高(m)2的比值,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反映身体形态指标的参数之一。它具有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准确性高的特点。身体机能主要体现在对心肺功能的考核,比较理想的考核方式是中距离跑。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逼迫小学生大强度跑步的状况发生,我建议采用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对身体机能进行以点带面的考核。体育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是考核的“亮点”也是“难点”。亮就亮在体育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科学锻炼才能形成,所以,学生们为了形成运动技能就必须进行多年的、长期锻炼,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可以形成运动技能,而且容易养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正如我们搞体育的人一样,几天不运动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这种“体育瘾”或许才是终身体育的内在动力;难就难在它考核标准难以确定,主观性强,而且不同项目之间的可比性缺乏科学的论证,难以统一,考核工作量大,在操作过程中不合理的因素在所难免。终身体育意识的考量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意识无声、无色、无形、无味,它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感官直接感知。那是不是它就真的神乎其神,难以评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意识虽然无形,但是意识应该是可以外化的,也就是说体育意识应该外化为适当的体育行为。通过对体育行为的评估可以达到对体育意识的估量。在对体育意识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作这样一个假设:学生的运动能力基本相当,差别不大,在同样的条件下,终身体育意识强的学生表现为更加积极和合理的体育行为,故其形成的运动技能水平较高,因此,体育意识的考量可以参照运动技能水平的掌握情况确定。
  在考核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对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的考核往往比较容易操作,而对于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的考核则是难点。有的项目可能要一个一个进行评定,工作量大,主观性强,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要加强考风考纪的管理,加强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打击违规作弊现象,给考生一个公平、安全、舒适的考试环境,这也正是体育精神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尽贤,廖文科.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66.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56-260.
  [3]宋尽贤,廖文科.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20.
  [4]宋尽贤,廖文科.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
  [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79-80.
  [6]Jennifer Holdaway,王五一等.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其他文献
只需投资69800元,两年后就能收入1000多万?这样的“好事”其实是新型传销,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身份证、手机,不集体上大课,而是以资本运作为旗号拉人骗钱。  2016年7月12日,当记者在西安城北见到几名湖北人时,这些曾经的传销主力正蹲在路边吃面。这些都曾抱着几个月就能发大财梦想的人,现在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有的人甚至身无分文,只能靠他人救济。他们原本都过着正常的生活,有的还有着自己不错
摘 要: 高考语文探究题是近年来为适应高中语文课改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方式。本文试从探究题的内涵、考点探究、命题分析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 高考文学阅读 探究题 考点探究 题型探究 应对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与之相呼应,探究问题的能力已是高考考查重点,如江苏、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省市
摘 要:幼儿正是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感官,不断理解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获得真知,本文对如何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探索活动 创新意识 兴趣 成功体验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要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开拓者,就必须重视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几年来,我们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围绕“如何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开展了
摘 要: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获取企业经营控制权为目的的产权交易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民营企业因其特殊的成长历程,使得企业在并购后与目标企业在诸多方面面临冲突。本文在分析民营企业并购冲突原因及其融合动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营企业并购融合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民营企业并购 冲突 融合    一、历史背景  美国从19世纪60
“投入高昂的互动媒体技术所创造的频繁报道和广泛热议,已经足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品牌的曝光率和树立口碑。”杂志界的人习惯在翻开一本杂志时感觉它的“厚度”来测试其广告
一、一个亲切的政治概念.赵紫阳同志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已经成了全国人民最亲切的政治概念.事实确是如此.下面举一个例:一个大学生寒假回
摘 要: 离子方程式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重点考查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等。同时也要注意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哪种反应物过量等问题。  关键词: 离子方程式 正误判断 突破    离子方程式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常见题型多为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复习、培养答题技巧和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一节优秀的试卷讲评课,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温基础知识,而且能找到解决自己知识漏洞的方法、技巧,更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多变的高考形势。  教学实践证明,要想上一堂成功的历史试
生理过程图的题型在历年生物高考中很常见,这类过程图往往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分值也较大。如何做好生理过程图的复习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高中生物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江苏自主命题以来高考生理过程图考查统计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高考生理过程图考查统计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有关生理过程图的考查在历年江苏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从考查的知识点来看,集中在代谢和调节、基因
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2009年,河北省区也加入课改的队伍。一时间,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全部被颠覆,老师们有些不知所措,感觉一切都和以前大不同,在课堂上反而成了新嫁娘,既不敢违背新课改的思想,又不知具体怎么做,显得腼腆又羞涩。  其实,课改和老路是有所不同,但不是大相径庭。课改精神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愿学、乐学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以前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