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他者之痛”与“疼痛镜像神经元”——对儒家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孟子开始,痛感体验(恻隐、识痛痒)即成为儒家内圣("仁心")外王("仁政")之学中的一个关键词。由孟子以痛感体验指点吾人之本心进至宋明理学以"识痛痒"指点仁心,人己、人物相通之"感通"义与宇宙一体生命的"生生"义得以显豁。在此生生一体的相通之中,天地万物均成了能痛痒之主体。而从笛卡尔为代表的个体主义的立场审视,他者是否像我一样是一能痛痒者,我又为何应该关心他者之痛痒乃属于一近乎无解"他人的心"之哲学难题,休谟与斯密乃至当今的现象学家多是诉诸"类推"与"想象"机制解释人己相通之现象。而叔本华则认定这一难题是理性无法解决的,并认为惟一有效的解释只能是"伦理学形而上学",这跟传统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气贯通来解释疾痛之切体路数颇为相近。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则为这一路数提供了某种生理与心理机制上的支持,但是理解他人情感、感受的"同感"与带有关爱动机的"同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否在镜像神经元层面上得到有效的解释,至今还是一个问题。
其他文献
从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两个方面设定污染密集型企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指标,分别提出正式环境规制因素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因素的主要因子,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环境规制作
<正> 板书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是个小环节,什么时候板书课题,应该说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