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音乐之关系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音乐,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好的音乐,表现信徒的崇敬、赞美和祈求好的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让人从浮躁不安中变得心境平和。基督教有赞美诗,佛教有佛乐,道教有道乐,都能达到上述效果。宗教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音乐为宗教的诠释提供了最佳的表现形式,而宗教的核心思想又通过音乐得到宣扬。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音乐方面,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创造出不少动人心弦的优美旋律,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人。相信有不少朋友喜欢中国民乐,中国民乐的独特的优雅风格和气质享誉中外。同样的,其他国家民族也有类似的民族音乐。但是,从几百年前发源于欧洲的古典音乐,无意间达到了音乐发展的最高峰,以其精美、精致、精准、精细等特点,令无数爱乐者为止疯狂!古典音乐不仅仅有优美的旋律,是一门艺术,更有立体的完备的结构,完美无懈可击的对味,更是一门科学。为什么从古到今,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从人声的歌唱发源,却单单在欧洲的大地上发展到最辉煌的形势?欧洲的音乐如何一步一步走来,宗教音乐在这其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国内听众往往接触更多的是古典音乐中的器乐作品,声乐往往集中在歌剧、艺术歌曲等领域,对宗教声乐接触较少。其实,在西方人们接触最多的却是宗教声乐,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宗教声乐。在天主教国家,人们做弥撒的时候要唱弥撒,送别死者要唱安魂曲;在新教国家,教堂每周的礼拜都有音乐相伴(如众赞歌和康塔塔),节日更是如此。实际上,基督教从诞生开始,就和音乐密切相关,并且一步一步推动宗教音乐不断发展,带动其它音乐一同前进。在世界的无论哪个角落,只要有基督教会,就有歌声来敬拜赞美神。有许多音乐家专职为教会工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老巴赫了;许多作曲家都曾在教堂唱诗班演唱,比如海顿和莫扎特都曾在奥地利的同一所教会唱诗班演唱。
  确认了宗教音乐的地位,我们再来谈宗教音乐的发展。宗教音乐最初也是主调音乐,也就是只有一个旋律在唱,只有和弦,没有对位,这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早期音乐。后来慢慢出现了伴奏和复调音乐,也就是不止一个声部在唱。这样一下子音乐变成立体的了!就如同录音单声道到立体声一样,这是一个飞跃。“多声部为音乐带来了引人入胜的效果,音乐变得丰满了,有了立体的效果。天国的光明、和谐,在多声部音乐总得到了形象化的体现。“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达到顶峰,巴赫是复调音乐之王(最有名的例子:赋格的艺术)。巴洛克以后,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的音乐,都停留在主调的阶段,甚至连和弦都没有!我们借助《爱乐》杂志采访丁方先生的一段话来在阐述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音乐、建筑、数学、视觉艺术的关系的论述, 直到现在我仍印象很深。在唐太宗时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管弦乐队,甚至做到了把音分成64个音节那样细致的程度,但竟然仍未出现和弦!因为和弦是立体的,它一定产生于有宗教感的民族,相应在建筑上的对应便是基督教主堂的高顶穹窿,那种呼之欲出的提升感觉,强烈昭示着地上人与天上神灵的对应。而中国的建筑精神没有宗教感,它是一种平面的延展,斯氏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精神"。就如同苏州园林那样,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左顾右盼、流连忘返中一直到达生命的终点。另外一点书中论述得尤其精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的演变史,与其说是一种技术的变化,倒不如说是某种灵魂要求的反映。一般世界各民族在两三千年前大都有了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均属于二度平面,唯独西方的器乐、声乐引入了空间函数的观念,进入了三维领域。这正是信仰灵魂对无限空间、对神圣存在追求的标识。表面看来音乐和数学两大领域无关,实际却有着隐秘的精神性联系。 ”
  我以为宗教就不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应是一种悠关人类存亡的生命现象。由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看待的话,它就应包含两种不同的系统——作为信仰系统的宗教与作为知识系统的宗教。之所以在此强调它的“意识形态性”,一是为了排除作为“上层建筑”的可能性,因为宗教并不会因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相反,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相对上层建筑而言也纯属间接;二是为了在本论中排除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可能性,因为宗教一旦“国家意识形态化”了以后便会对社会制度发生根本的影响,诸如“政教合一”。当然,由信仰系统派生的功能往往也会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发生密切的联系。
  显然,研究宗教与音乐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定位在宗教的知识系统之中。与此相应,其取域也就应该是分层次的:当它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时,我们的视点应更集中地投向其通过历史现实对一般艺术及音乐思潮的影响;当它作为文化现象时,我們的视点应更集中地投向其通过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对艺术及音乐风格样式的影响;当它作为生命现象时,我们的视点应更集中地投向其通过个体人格对艺术家及音乐家审美理想的影响。当然,这种层次对应也是相对的,因为宗教本身是一个整体,因此它对各种不同对象产生的效应也应是整体性的。
  就我们目前的现实而言,我觉得现有的宗教及其与音乐关系的认识仍然十分肤浅、且有混沌无序之感。尽管近年来我们的有关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有相当程度的深入,原先被判为“禁区”的论域也已逐步开放,但平心而论,盲目性、被动性、猎奇性、偶然性因素仍然占据相当的地位。严格地说,现有的认识仍属于“非本位性”的,以至于产生由原先的把宗教性因素拉入世俗性因素的“预定框架”,一下子又出现把所有的问题都纳入宗教圈的倾斜。其实,这种不平衡都是因对宗教及其与音乐关系的“非本位性认识”所导致的一种“知识性自卑”。因此,我想如果要真正深入地研究宗教与音乐乃至基督教与西方音乐的密切关系,现在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强化我们对有关宗教问题的知识系统,继而通过对不同宗教对音乐影响的比较研究、对不同时期、不同宗教信仰的作曲家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宗教性音乐题材或体裁的比较研究、对宗教现象与音乐现象的比较研究,来逐渐成熟我们对宗教与音乐关系的认识。
  在研究上还应注意不要混淆不同的“话语系统”。由于我们的“取域”与“定位”落实于有关宗教问题的“知识系统”上,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不同信仰之间、信仰与知识之间的不同“话语系统”的界线。总之,在涉及不同的“话语系统”时,只有通过互相的对话来寻求结论性的东西。
其他文献
摘 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作为宋代婉约词之冠绝,她以花自喻,写了很多与花有关的作品,但梅花却是她高贵灵魂的体现,是她人格魅力的抒发。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众多,李清照评“世人作梅词,下笔并俗”。可见李清照的咏梅词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故本文试图结合李清照的咏梅词来探析她的人格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咏梅词;人格之美;探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群山中的一座秀美山峰,她的出现是一个精
期刊
摘要: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一贯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著名,不论是强调对称美学的构图,干净利落的镜头,还是油画色调般的画面,这一次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靠着出色的配乐获得了金球奖最佳音乐和奥斯卡最佳配乐。  关键词:最佳配乐,叙事,背景音乐,气氛  韦斯安德森电影的配乐一直都非常出色,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一贯的搭档迪斯普拉特,迪斯普拉特除了为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之外,还为《戴
期刊
【摘要】当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正处于由静态保护向推动动态保护的探索阶段,2003年《公约》中社区参与保护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进一步理解非遗和解决动态保护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保护方式,但是,在旅游与保护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古镇为例,从社区参与的角度,试图去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期刊
摘要:“圆锁”习俗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成人礼,在山西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当代“圆锁”习俗已同过去多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討“圆锁”习俗在山西晋东南这一地区的传承与演变。  关键字:晋东南地区;圆锁;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众多地区是一项重要的通过仪式。每种成人礼在相似中又有自身的特点。“圆锁”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习俗,是给十三岁左右的少年进行的一种心智启蒙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山西省晋
期刊
戏曲脸谱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舞台化妆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戏曲艺术的共同特征和美学观念。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外貌,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中谱式最丰富、艺术最完美、影响最大的当属京剧脸谱。京剧脸谱共有百余种,
期刊
【摘要】 陈忠实在关中平原这块深厚的黄土地上用亲身经历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独特历史画卷。从温柔敦厚的大儒精神到鬼怪乱神的阴阳文化,融汇了华夏民族智慧与愚昧并存的多样文化因素,传承百年特色的风俗习惯更是为关中平原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从现实关中平原原型到小说版土地白鹿原,作家用史诗的笔法记录了一代人的兴衰哀叹。  【关键词】 大儒文化;鬼怪乱神;独特习俗  关中平原处于支流泾河以及洛河冲击而成的肥沃盆地之
期刊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得以延续,并以其源远流长的特点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历史、习俗等条件的制约,各个国家在文化方面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由此形成了文化的差异性,其中,文化差异对各国的文化评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各国文化呈现交融之势的情况下,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对文化评论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本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文从语言差异、文化内涵
期刊
民俗化,是群体对他们的成员个体施以习俗管制的养成过程,即“使习俗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人在习俗体制中学习并增长习俗知识、培养习俗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人存在这个世界,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诞生仪礼。婴儿出生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诞生,只有为他举行诞生仪礼,他才在社会中获得地位,获得社会意义上的诞生。而举行的诞生仪礼就是他被民俗化的开始。成年仪礼的重要意义在于脱离母亲长辈的养护,然后经过考验而改造成为身心健全的
期刊
摘要:在向死而生的生存姿态下,死亡作为人的最终存在方式和生的最高虚无,成为盛开在文学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妖娆之花。本文以古希腊悲剧为研究对象,试图挖掘其中普遍蕴含的死亡主题与死亡情结,并以具体文本的呈现,对其中的死亡做美学的关照,探寻古希腊悲剧在对死亡的超越过程中凸显的死亡美学。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 死亡 死亡美学 超越  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的存在。”某种程度上,“生命因死亡而美丽,因死亡而变得
期刊
内容摘要:《萨迦格言》是藏族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藏族最早的一本集哲理与格言的诗集。其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对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诗体结构别具一格的藏族文学作品,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现实意义,以及社会历史意义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它  确实毫不保留的彰显了藏文化所蕴含的无穷智慧!  关键词:萨迦班智达 诗体 格言 思想内涵 结构特点 教育意义 现实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