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的生活里看民俗化及传承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ouyaozh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化,是群体对他们的成员个体施以习俗管制的养成过程,即“使习俗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人在习俗体制中学习并增长习俗知识、培养习俗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人存在这个世界,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诞生仪礼。婴儿出生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诞生,只有为他举行诞生仪礼,他才在社会中获得地位,获得社会意义上的诞生。而举行的诞生仪礼就是他被民俗化的开始。成年仪礼的重要意义在于脱离母亲长辈的养护,然后经过考验而改造成为身心健全的新人,最后加入社会集体并取得一定位置。 成年仪礼中一个重要的仪式是为行成年礼的青年戴三次帽。这三次戴帽标识青年从此以后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1.拥有治人的权利;2.服兵役的义务;3.参加祭祀。给青年举行成年仪礼,并赋予通过成年仪礼的青年权力与义务,在漫长的历史上这一仪礼被流传下来,发展到现在,仪式的举行时间不同,如: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相对独立的成年礼,举行过程不同,如:通过的考验不同……而它的不断演变的过程,正是民俗在不同时期对民众的民俗化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说到粽子,自然会联想到屈原。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其中有一种传说是粽子是人们为纪念屈大夫,让他不被大江之鱼蚕食身体而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投放粽子于江河里。关于它的传说,它的历史起源,它的演变,它的传承,它被文人写进浪漫的诗篇里……何其之多!在这里我们可以不用谈那么远,就知单单说说它的名字——粽子,为什么叫粽子。第一,从语音方面来说,一是,“粽子”与“中子”谐音,是人们对祈子愿望的表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根植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观念,男性在社会中拥有绝对统治地位,不管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只有男子才有资格被封为太子,只有太子才有资格登基为当朝皇帝,还是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婚礼里实行的是从夫居,只有男性才能成为一家之主,子女也只能从父姓。鉴于“子”的重要地位,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关于“求子”“得子”的心理愿望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粽子”与“挣子”谐音。古代社会,重农轻商,人们一般生活艰苦,希望通过口头上的祈祷实现多挣子(钱币)的愿望。第二,从包粽的行为上来说,“包粽”与“包中”谐音。表达了人们希望自己的亲人能顺利晋升的朴素愿望。科举考试在封建社会的重要性,笔者无需在此赘言,既然三年一度的秋试如此之重要,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方法求得亲人一举考中,甚至是在语言中祈祷。而不管是“中子”、“挣子”还是“包中”,都是人因为人们的生活愿望的反映,这一心理的产生,就是“粽子”在被民俗化了。
  而民众传承民俗的方式,笔者在这里把它归纳为以下三种:一种是把这种民俗转化成生活习惯。它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成一体,它就是生活,民俗内涵于生活之中。我们甚至不觉它是民俗。比如我们吃饭时用筷子,直到我们开始知道西方人都是用刀叉为进食的辅助工具,不然我们一直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这时我们才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是用筷子而西方用刀叉,才开始思考这一民俗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种是(活态)继承。亦或者说是传承。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口耳相传的传播(如民间故事、传说),师门之间的传习(如工匠技艺的传承),等等。在人民群众中流传,是各种口头故事的一个根本特征。口头故事保存在人民的记忆之中,以口头的形式發表,它只有通过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承和自甲向乙的传播,才能表明它的存活。讲故事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习俗。故事在这种习俗活动中传播开来,并在传播过程中被加工、修改,或产生新发作品。流传,又是群体进行集体创作和故事不断更新、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 而工匠技艺的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身教,实践为主的办法来实现。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来创造手艺,创艺之艰辛,使他们不愿轻易传授技艺于他人,而学会一门技艺,也需学习之人细心领会,认真捉摸,不断实践,才有可能真正的、完全的领会、学会。
  另外一种是文字记载并流通。发展到今天,这种静态保存已不仅仅只限于文字保存,它还包括影视视频等一些电子技术方法。其实,大量的民俗资料在众多的古籍中都得以记录和保存,这些文献记录是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民俗生活事项的珍贵资料。《山海经》是保存中国古代神话最多的文献古籍,同时也对古代民俗生活事项多有记载。张紫晨在《<山海经>的民俗学价值》 中概括总结了《山海经》民俗学价值,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是在古山水的记述中保存了服佩、信仰与禁忌、祭祀等民俗;二是在山海图说中保存了医药和巫术等民俗;三是在山、海的记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话。《仪礼》是先秦的重要礼书,其中有关礼俗记载甚多,如冠婚礼仪、服丧制度等。于永玉在《论<丧服>中的血亲关系》 中认为《丧服》并不仅仅是谈为死者服丧穿什么衣服,服丧多长时间,它是周代丧服制度的完整记录。还有其他许多关于民俗资料的记载。如《风俗通义》,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风俗为书名的著作,它的重点是讨论了关于汉代及其以前的风俗制度。而《红楼梦》里大篇的生活场景的述说,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清代民俗描写与及其特点。这些资料、著作的搜集、整理时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民俗的窗口。
  当然,笔者分出这三种,并不是说这三种传承方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经常表现为同时使用的。或者是两种方式同时使用,或者是三种方式同时使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论。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婷(1990.05——), 女,25,汉族,籍贯湖南省邵阳县,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其他文献
【摘要】四川地区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不同等级的墓葬中,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现实生活、宗教信仰、神仙题材。在汉代随着秦汉移民入蜀以及民族融合的发展,大量的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入巴蜀地区,这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画像砖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古人有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异俗”“事死如事生”的重要思想,本文通过分析墓葬中画像砖石的内容,如舞蹈百戏、佛教内容以及历史故事等,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结合来看汉代
期刊
摘要:艺术史是载入史册的艺术家的名字及其作品构成的明线与默默无名的匠人的劳动成果所代表的暗线组合而成的,文艺复兴所极力效仿的古希腊与古罗马也只有菲迪阿斯(Peiraikos),米隆(Myron)这样的的大艺术家留下了姓名,与文艺复兴时期成书的《名人传》的规模毫无可比性。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艺复兴绘画中显而易见的“个人主义视角”。  关键词:文艺复兴 绘画 个人主义  绘画地位的不断提高代表着视
期刊
摘要:四川松潘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黄龙寺庙会是其和谐共存最为集中的展示之一。通过对黄龙寺庙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尊重多民族宗教信仰并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关键词:松潘县 黄龙庙会 多民族 文化交融  松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里有汉、藏、羌、回四个少数民族,黄龙寺庙会是展示其和谐共处的方式之一。在黄龙寺里,人们尊崇的“黄龙真人”尽管是地方性的道教神,却能够在松潘地
期刊
摘 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作为宋代婉约词之冠绝,她以花自喻,写了很多与花有关的作品,但梅花却是她高贵灵魂的体现,是她人格魅力的抒发。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众多,李清照评“世人作梅词,下笔并俗”。可见李清照的咏梅词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故本文试图结合李清照的咏梅词来探析她的人格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咏梅词;人格之美;探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群山中的一座秀美山峰,她的出现是一个精
期刊
摘要: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一贯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著名,不论是强调对称美学的构图,干净利落的镜头,还是油画色调般的画面,这一次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靠着出色的配乐获得了金球奖最佳音乐和奥斯卡最佳配乐。  关键词:最佳配乐,叙事,背景音乐,气氛  韦斯安德森电影的配乐一直都非常出色,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一贯的搭档迪斯普拉特,迪斯普拉特除了为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之外,还为《戴
期刊
【摘要】当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正处于由静态保护向推动动态保护的探索阶段,2003年《公约》中社区参与保护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进一步理解非遗和解决动态保护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保护方式,但是,在旅游与保护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四川省汶川县水磨古镇为例,从社区参与的角度,试图去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期刊
摘要:“圆锁”习俗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成人礼,在山西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当代“圆锁”习俗已同过去多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討“圆锁”习俗在山西晋东南这一地区的传承与演变。  关键字:晋东南地区;圆锁;成人礼  成人礼在世界众多地区是一项重要的通过仪式。每种成人礼在相似中又有自身的特点。“圆锁”是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习俗,是给十三岁左右的少年进行的一种心智启蒙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山西省晋
期刊
戏曲脸谱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舞台化妆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戏曲艺术的共同特征和美学观念。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外貌,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中谱式最丰富、艺术最完美、影响最大的当属京剧脸谱。京剧脸谱共有百余种,
期刊
【摘要】 陈忠实在关中平原这块深厚的黄土地上用亲身经历为我们绘出了一幅独特历史画卷。从温柔敦厚的大儒精神到鬼怪乱神的阴阳文化,融汇了华夏民族智慧与愚昧并存的多样文化因素,传承百年特色的风俗习惯更是为关中平原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从现实关中平原原型到小说版土地白鹿原,作家用史诗的笔法记录了一代人的兴衰哀叹。  【关键词】 大儒文化;鬼怪乱神;独特习俗  关中平原处于支流泾河以及洛河冲击而成的肥沃盆地之
期刊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得以延续,并以其源远流长的特点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历史、习俗等条件的制约,各个国家在文化方面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特点,由此形成了文化的差异性,其中,文化差异对各国的文化评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各国文化呈现交融之势的情况下,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对文化评论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本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文从语言差异、文化内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