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关注 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习主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后劲,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入手,笔者进行了一次探索和实践。其方法和途径可以概括为:引导—关注—思考。其基本过程:引导是通过引导者(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激发思维主体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并引起关注(学会关心),同时结合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学会引导
  
  引导者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学习主体是否对所学的材料产生兴趣并引起自主思考,除材料本身和思维主体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引导。因此作为引导者,首先要有正确的全新的教育观念,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要摈弃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只有确立了崭新的教育观念,才能以观念为向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好学、会学的情感态度和能力上。其次,引导者自身要有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者要有学习、掌握、分析处理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并要有运用不同的载体和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不断为学生提供信息,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引导者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主体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如教师对学生闪现的点滴思维火花,都要及时加以褒奖,使学习主体得到成功的体验,使主体的参与精神得到鼓励和激发。第四,引导者需要情感投入。教师在课外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情感上与学生沟通,力求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变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策略为教师适应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情感交流中传递学习资源,做到师生互动,知识共享。使师生的思维活动同步共振,以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确性,并在激情的涌动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另外,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用自身的人格力量,用爱心、诚心、耐心、真心去打动和影响学生,用热情、创意去点燃学生内心思维的火种,还要使学生懂得: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
  
  二、学会关注
  
  关注是指思维主体在思想品德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材料、知识发生兴趣,进而关注所学材料的发展变化,并进一步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关心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前提一个是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另一个是思维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想象一个对世界上一切变化漠不关心的人,也就是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对一切的一切毫无兴趣,当然也绝不可能用心思考一切社会现象。因此关注还得从培养社会责任感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激起关注的热情。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使命,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中要通过多方引导,全面强化,如开展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会思考
  
  这里的思考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关注为中介,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因此,教师在引导、关注的同时要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领会原则,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尽力成为思考的探求者。对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承传为主为以学生的研究、探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思维。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维进入状态,通过训练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总之,引导—关注—思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是通过引导,激发关注的热情,在关注中引起思考,而思考又巩固了关注的热情,这样互为良性循环,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习惯,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构建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绝不是教师精心布设的“圈套”,有效教学也绝不是学生的随“师”起舞,而是要看教师能否做好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的服务,把学生视作一个生命整体,将其内在蕴藏的思想、情感、欲求、智能等宝贵的东西作为激发点,实现真正的人的教学。    一、打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需求,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    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都
课题:《哲学常识》(上)第84页第2题的讲评(原题见“附一”)。  [教学设计]  借用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形式,抽取一部分同学的答案为评判对象,让另外一部分同学根据给定标准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使学生以评判者的新视角观察自己写出的答案,从而切身了解自己做主观题时的各种缺陷。2.通过共同评判、打分,对做主观题的要求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师:课后作业[试试]第2题,大家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景,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立足科学教材,提炼出教材德育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学中的合作实践活动,关注活动的道德细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德育和智育的连接点。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头痛的事情。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两怕:一怕指导,二怕批改;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或者是有话也不知该如何说。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重视素材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实践。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教师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模式。该类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
【摘 要】 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的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与歌曲本身特性的相通之处,从导入、衔接与结尾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举例阐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 音乐 歌曲 导入 衔接 结尾    认知是人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班主任是崇高的,他的崇高就在于奉献和牺牲,虽然有太多辛酸苦辣,但却可以绽放出桃李满园的馨香。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除了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要有一颗爱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用“爱”、用“心”去管理,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爱心,温暖心灵的阳光    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是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爱心是一粒种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学生们喜欢什么,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在许多复习资料中都有下面这道不定项选择题:  一件衣服=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说明( )  A.它们的使用价值相等  B.它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相等  C.它们的价值量相等  D.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有些资料给出的参考答案为C、D。笔者认为D项不能入选。选D项是一个理论误区,其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基本含义。  我们知道,“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