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做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阅读文章,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解题思路】
  本题侧重于考查在阅读理解并准确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论述内容、论述思路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有以下几点须注意:1.读段落,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仔细阅读全文,一段一段地读,不急不躁,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抓住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特别是要注意段首主旨句,或者在段落中的观點句;2.析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在理解每一段内容的基础上,再来综合分析全文,如找出中心观点和分论点,找出作者行文的结构安排,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内容;3.对答案,与原文内容对照分析。在前面阅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迅速找出答案选项内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段落,然后甄别正确与否。
  【参考答案】C
  (C项过于绝对。第3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是不再局限于,不意味着“不再言”。A项是对第1段内容的概括,内容与原文相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原文是“最早出现于《左传》”,这实际上是对同学们古代文学常识的一种变式考查,《左传》的成书时期就是春秋时期。《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项是第2段的主要内容,对比阅读该段第一、二两句,表述正确。D项内容涉及全文内容的梳理:第2段,讲春秋、战国先秦时期“诗以言志”,也就是重志轻情;第2段“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表达的就是志情相融;第3段“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这一段首中心句表达的就是重情轻志;这一段的后半部分,讲到了六朝时期的“‘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说的就是志含情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文章第3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解题思路】
  本题侧重于考查在阅读理解并准确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对文章进行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重点要把握文中段落内部结构关系,辨明句间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把握所举例子证明的观点。
  【参考答案】D
  (D项片面理解文意。第一次引用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但是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A、B两项内容比较简单,很容易断定正确。C项整合了原文第2、3段的内容,选项后半句“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在原文中的相关信息见第3段:“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到了六朝,“缘情”说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从中可以看出六朝相对于汉的不足之处,有其进步的地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解题思路】
  本题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角度设题。要在综合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全面正确理解对作者观点;要对独立的句子或几个前后紧密关联的几个句子过行综合归纳;要精读选项和原文,在文题比照中仔细思考。重点避免逻辑方面的错误,如:1.因果关系(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看是不是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原因表述不全的问题;2.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已经、将来、正在、日前、预计等表述时间的词语),看是不是存在已然说未然或未然说已然的问题;3.必然或然(如果、可能、一定、必然),看是不是存在过于过于绝对的问题;4.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看是不是存在陈述对象错误的问题;5.不合文意,曲解文意,或赤于臆断原文依依据。
  【参考答案】A
  (A项,据第2段“而汉人的情志统一……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第3段“对前代‘情志’的综合……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B项,因果關系不成立。第2段“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这其中有“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的重要原因,脱离这一点,因果关系不能成立。C项,逻辑混乱。第4段,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第4段,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
其他文献
本刊融导向性、交流性、资料性于一体,有针对性地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服务,宏观研究教育教学现象,理性分析教学教改实际问题,科学解读教育改革方向。  第一版:教育纵横  探讨语文教学改革,展现教育信息,介绍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方法,力求体现科学性、新颖性、可读性;介绍语文教学成果,尤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成果。  第二版:教师论坛  对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
期刊
我是华夏大地上的一段亮丽的色彩,我是河西走廊里的一条金色的绸带;我自苍凉大漠西渡而来,至富饶神秘的西域渐渐止步。你可以称我为风尘仆仆的黄金猎人,亦可称我为披星戴月的翩翩公子。我是一条不平常的旅途,也是一段非凡的历史。我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  我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交流使者。漫漫黄沙中,胡人的铁蹄从我身上踏过;荒凉大漠里,昭君的眼泪滴落在我身上。我曾在晨曦晚照的朦胧中望见那一溜驼队,步履缓慢,身影悠长。
期刊
聚焦热点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的夸夸群在网上火了起来。一个原本由一个寝室的四位室友突发奇想建立的群,仅三天时间就扩展到三个群,一千多人参与。在这个群里无论发什么都会收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心情不好时会收到安慰,无助时听到别人的夸赞也会帮你找回自信。  随即,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有电商平台的商家还推出了“夸人服务”,你只需要进入群中,便会开启一轮长达数分钟的吹捧,各种溢美之词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袭
期刊
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和人民日报新媒体等联合发起的“寻找英雄”活动启动以来,各界积极响应。截至3月31日中午,已先后有5位烈士的亲属信息确定被找到。这五位烈士分别是:周少武烈士、许玉忠烈士、侯永信烈士、冉绪碧烈士、方鸿有(方洪有)烈士。由于年代久远,为确保准确无误,线索还需经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仔细核实。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31日)  一枚印章,一条皮带,一只鞋子,一只水壶,一枚奖章……看
期刊
【作者简介】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勇气,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名门,她一生都生活在亚特兰大,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南北战争的故事。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是南北战争中南军据守的最后防线,小米切尔常常骑马凭吊战争后的遗迹。在同酒商厄普肖的
期刊
“技艺吹影镂尘”“组装妙至毫巅”,在3月1日央视“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的高级钳工夏立,收获了这样的赞誉,并荣膺“大国工匠”称号。而他,也是河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技工。  (摘自“河北新闻网”2019年3月7日)  大型射电望远镜,被称作“观天神眼”。在它们的制作过程中,1毫米被分成100份,每一份称为“1丝”。夏立,就是一位在“丝”的维度上工作的人。30
期刊
徽因与思成一起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却听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建筑系只收男生。原因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本来徽因一直想上建筑系,才拉着思成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结果自己反而上不了,这真是气不过。她不肯就此妥协。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
期刊
【技法指导】  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以下好处:1.让读者在阅读时处于第一人称的位置,从而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增加了阅读时的亲切感。2.在诉说对象是人时,便于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3.在诉说对象是无情感的物时,可借拟人化的效果赋予无生命的对象以人的情感,展开抒情和叙述,从而将文章内容组织起来。  杏坛芬芳  祖国,我为你点赞  
期刊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吕布,乃三国第一武将。可是他却在三国中昙花一现,犹如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天空,悄然消逝。而后世给他的评价,也大多为背信弃义、小人。徐众曰:吕布反复无义,志在逆乱。陈寿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图。  对他的评价差不多都是这样。说的也是,毕竟被张飞称为三姓家奴,又杀二义父,能做出这等荒唐事的,除了吕布,纵观历史也没有几人。那么他真的是这样的吗?并不是。
期刊
多维解读  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吕跃从普通的打工者变成网红画家,靠的不是偶遇,也没有什么本科、研究生学历,而是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吕跃自己说:“不要说我是会画画的保安。我是为了画画,才来川美当保安。”其实,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但面对低起点的人生,有的人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有的人则心怀梦想,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广大青年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