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因与思成一起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却听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建筑系只收男生。原因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本来徽因一直想上建筑系,才拉着思成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结果自己反而上不了,这真是气不过。她不肯就此妥协。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经夸奖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颇为激烈的争吵。他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
  在美国同学眼里,中国来的学生多半刻板、死硬,唯独徽因例外。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天生善于交际。
  思成是一个严肃用功的学生,他一辈子都是如此,这是他的天性。在思成的心目中,他和徽因是一种“没有正式订婚”的亲密关系,也许和徽因的想法相去甚远,她正在充分享受美国的自由,而她在同学里受到的欢迎真是令人陶醉。所以当思成因为爱她,觉得对她有责任而想管管她时,她当然会嗤之以鼻。
  不过,这种相互斗争的情况迟早会在不委屈自己和压抑脾气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大学时代,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从工作态度上便可看出。满脑子都是创意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然后一边做,一边修改,一旦有了更好的点子,前面的便一股脑儿丢开。等到最后期限将近,即使不眠不休赶工也来不及了,这时思成就插进来,以他那准确熟练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简洁、漂亮的作品。他俩合作无间,各为建筑贡献着自己的特殊天赋,在以后共同的专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着。
  建筑史教授古米尔为二年级学生开了一门课,思成也参加了。他跑去找古米尔,说他非常喜欢建筑史,他从来不知道世上有如此有趣的学问。古米尔反问他有关中国建筑史的情况。思成回答,据他所知还没有文字的记录,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也从不重视它。
  思成从宾大毕业不到几年,包豪斯崛起。我常听见思成不时表示他的遗憾,说他刚好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然而,对一个注定要走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的建筑学家来说,宾大建筑系所提供的训练对他后来在中国的事业很有帮助。典型的习作,是以原历史背景重新设计凯旋门,或修复毁损的建筑物。在宾大的最后一年,思成开始全面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从比较草图、平面图、立面以及建筑特色入手,追溯建筑的变迁。这种训练极其重要。虽然我们不曾看到他绘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图,但我们却有他后来十五年间制作的、关于中国建筑演化史的一批重要模拟图。1927年,思成和徽因双双从宾大毕业。年轻的思成可能已经知道他父亲正在努力让清华聘他。他明白要教书,就得对学术文献有更广泛的了解。他尤其想知道,关于他特别感兴趣的中国建筑,这些年来西方都出过些什么书。1927年8月,他向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入学申请,理由是“研究东方建筑”。哈佛录取了他。而对戏剧心存向往的徽因,则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台设计。
  1927至1928学年的上学期,思成全部用来密集阅读,看西方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建筑。当时西方有两位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先行者——塞伦和波胥曼。思成在1947年评论道:“这些作者都不懂中国建筑的‘文法’。他们以外行人的视角描述中国建筑,语焉不详。其中塞伦较好一点,他运用了《营造法式》,不过并不经心。”
  在哈佛读书的那几个月里,思成做了一大堆卡片,上面写满了将来可能用得着的材料。但是他也发现,关于中国建筑史部分,他在哈佛学到的东西很少。无数的宫殿、庙宇、塔楼、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中国建筑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学术界中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1928年2月,思成已经完成他到哈佛来的目的。与此同时,徽因则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舞台设计者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现在可以正式提议结婚,而徽因也答应了。婚礼一完成,两人便启程到欧洲度蜜月。
  (摘编自费慰梅《遨游建筑天地间》)
  相关链接
  1925年,一本书决定了美国宾大建筑学院留学生梁思成的人生志向。书是梁启超寄来的,名字叫《营造法式》。它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编写、皇帝下诏颁行的一部建筑规范。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朱桂辛是中国古建筑、髹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梁思成十分惊喜,但很快陷于苦恼。因为这部巨著如同“天书”,他无法看懂。梁思成看不懂《营造法式》,却理解了父亲寄书的用意:通过对中国历史建筑的探幽发微而阐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用毕生之力破解这部“天书”,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他的决定使同学大吃一惊。当时建筑设计师工作舒适、收入优厚、社会地位很高。而研究古建筑,那是没有人愿意做的苦差:野外调查极其辛苦危险,经费全靠国家微薄的拨款。为了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宏大理想,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选择3月21日結婚,因为它是宋朝为李诫立碑刻石的日期。他们又把儿子的名字取为“从诫”,意思是“师从李诫”。
  (摘编自林文俏《梁思成与〈图像中国建筑史〉》)
  阅读文章,完成1~3题。
  1.下列对在宾大求学时期的林徽因的特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能力、有个性、不妥协,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规定。
  B.美貌、活泼、机灵,而且善于交际,在同学中广受欢迎。
  C.勤奋、谦逊并有创造力,成绩优异,在建筑学上有着出众的才华。
  D.兴趣广泛,善于学习新事物,充分享受身在美国大学的自由。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建筑作业能得到哈贝森“无懈可击”的高度评价,是因为他们的作业既有林徽因的创意,又熔铸了梁思成准确熟练的绘图功夫。
  B.传统上中国人对建筑没有文字记录,也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从不重视它,梁思成是不认同这种传统观念的。
  C.梁思成从宾大毕业后包豪斯才崛起,不无遗憾地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这让他注定要走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
  D.梁思成申请入学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有着明确的求学目的,那就是了解西方对中国建筑的研究现状,为日后回国教书准备充足的学术文献资料。
  E.《遨游建筑天地间》的标题生动传神。“遨游”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求学的畅快;“建筑天地间”,则写出了两位建筑家在建筑学领域思接千载、兼容中外的开阔视野。
  3.文中所记梁思成在美求学的经历,对他回国后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D(错在“兴趣广泛,善于学习新事物”,原文的说法是“而对戏剧心存向往的徽因,则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台设计”“徽因则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舞台设计者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2.D E(A项,解说无据,他们的作业并非都是两人合作完成的。B项,“中国人对建筑没有文字记录”不准确,原文说的是中国“建筑史”领域是一项空白。C项,“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并不是梁思成“走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的原因。)3.①奠定了人生志向。梁启超寄去的《营造法式》使梁思成决定穷其一生投入中国建筑史研究。②引发了学科兴趣。古米尔的建筑史课程使梁思成发现这是一门有趣的学问。③积累了坚实的学科素养。宾大的训练与研究为梁思成回国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打下了基础。④拓展了学术视野。在美期间梁思成收集了大量材料,对西方关于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发现了西方学者研究的盲点。(意思对即可)
其他文献
北京时间2019年2月9日晚,法国杯女足1/4决赛中,巴黎女足以0∶1不敌里昂女足。尽管球队遭到淘汰,依然有众多巴黎队球迷为巴黎女足接机,接机现场没有埋怨与指责,有的只是鼓励和呐喊。看到这样的场景,随队出战的中国女足队员王霜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写道:“下着雨的巴黎,失败回归的我们,等候的你们。这就是足球这项运动给我带来的意义。”  “胜不骄,败不馁”,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对球员和球迷来说,真正做
期刊
我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时候看见了你。你正在夕阳下,默默地嚼着一嘴青草,抬头望着远方的高楼、立交桥和渐亮的灯光,眼里是淡淡的失意。晚风扬起了你的鬃毛,你昂首长嘶,声音撕裂了天空。呵,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多么亲切的声音!你看见了我的轮子,若有所思。我看着你的眼睛,开启了遥远的记忆。  我曾紧随在你身后,驰骋在田野之上。旌旗猎猎,战鼓咚咚,刀剑耸立,万蹄攒动。你矫健的身影飞扬在尘土里,我巨大的双轮轰鸣在呐
期刊
丑行不“丑”  我国戏剧中的“丑行”或者“丑角”,其相貌或许丑陋些,但表现的人物类型非常广泛,有忠厚老实的,也有尖刁促狭的。其容貌最显著的特点是白鼻梁,由此区别于俊扮的生、旦行当。  诚然,容貌丑陋比较适合表现心术不正的类型人物。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相貌平平而业绩非凡者,所以也有厚道本分的丑角。如《豆汁计》中的心地善良的好人金松、《盗甲》中的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时迁、《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  多数
期刊
2019年3月13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俞玉华为一名白血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成为昆山市第55位捐献者、第14位巾帼捐献者。  捐献骨髓,流淌在另一个人血液中的是“生命火种”。一个“生命火種”点燃另一个“生命火种”,让仁爱与善良汇聚,体现的是生命的分量;一盏灯点燃了一盏灯,薪火相传,爱心如潮,更能标注城市文明的高度。  2017年9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陈伟医生捐献的“生命火种”,从江南小城一路奔
期刊
本刊融导向性、交流性、资料性于一体,有针对性地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服务,宏观研究教育教学现象,理性分析教学教改实际问题,科学解读教育改革方向。  第一版:教育纵横  探讨语文教学改革,展现教育信息,介绍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方法,力求体现科学性、新颖性、可读性;介绍语文教学成果,尤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成果。  第二版:教师论坛  对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
期刊
我是华夏大地上的一段亮丽的色彩,我是河西走廊里的一条金色的绸带;我自苍凉大漠西渡而来,至富饶神秘的西域渐渐止步。你可以称我为风尘仆仆的黄金猎人,亦可称我为披星戴月的翩翩公子。我是一条不平常的旅途,也是一段非凡的历史。我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  我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交流使者。漫漫黄沙中,胡人的铁蹄从我身上踏过;荒凉大漠里,昭君的眼泪滴落在我身上。我曾在晨曦晚照的朦胧中望见那一溜驼队,步履缓慢,身影悠长。
期刊
聚焦热点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的夸夸群在网上火了起来。一个原本由一个寝室的四位室友突发奇想建立的群,仅三天时间就扩展到三个群,一千多人参与。在这个群里无论发什么都会收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心情不好时会收到安慰,无助时听到别人的夸赞也会帮你找回自信。  随即,各类夸夸群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有电商平台的商家还推出了“夸人服务”,你只需要进入群中,便会开启一轮长达数分钟的吹捧,各种溢美之词会源源不断地向你袭
期刊
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和人民日报新媒体等联合发起的“寻找英雄”活动启动以来,各界积极响应。截至3月31日中午,已先后有5位烈士的亲属信息确定被找到。这五位烈士分别是:周少武烈士、许玉忠烈士、侯永信烈士、冉绪碧烈士、方鸿有(方洪有)烈士。由于年代久远,为确保准确无误,线索还需经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仔细核实。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31日)  一枚印章,一条皮带,一只鞋子,一只水壶,一枚奖章……看
期刊
【作者简介】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勇气,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名门,她一生都生活在亚特兰大,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南北战争的故事。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是南北战争中南军据守的最后防线,小米切尔常常骑马凭吊战争后的遗迹。在同酒商厄普肖的
期刊
“技艺吹影镂尘”“组装妙至毫巅”,在3月1日央视“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的高级钳工夏立,收获了这样的赞誉,并荣膺“大国工匠”称号。而他,也是河北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技工。  (摘自“河北新闻网”2019年3月7日)  大型射电望远镜,被称作“观天神眼”。在它们的制作过程中,1毫米被分成100份,每一份称为“1丝”。夏立,就是一位在“丝”的维度上工作的人。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