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何加强对职专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的对中职校电子线路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来说,如何在教学上入手加强其能力成为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电子线路课程的学科特征出发,从加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的角度来对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
【关键词】中职校;电子线路教学;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强大动力,传统的依靠劳动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用时代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才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劳动方式。在知识经济的要求下,以往社会需求比重较大的半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减小,而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这种职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就对我们国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员工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员工的质量上,对于技术工人来说,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懂得操作技巧这个层面上,而应该更加综合的了解整个生产全过程的运作基本原理,不仅要能够动手操作,还要能够动脑思考操作流程问题,要具有更加强大的工作适应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其的要求,更好的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以为的中职校教育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上,而应该转而住着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操作与理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
2.电子线路课教学中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所谓专业能力,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这些能力的与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所谓方法能力,即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决策的能力,在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信息的条件下,掌握新的信息,新的操作技术,培养自身创造水平等能力;三是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所谓社会能力,即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预计心里承受能力等社会性能力。从这些内容上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社会交往技巧。因此,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就应该运用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科学方法和社会能力,同时又根深蒂固的学好课堂知识,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积极的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社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中既学到学科专业知识,又学到科学的方法和社会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教学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
对于基础不是太牢固的中职校学生而言,对电子线路知识的学习确实会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加吃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实践教学不加重视,则必然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并对电子线路知识产生厌倦感,这是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来说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此,我们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并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并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设置部分电子线路的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设置一定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持续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就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变革和创新,不仅要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研读毛孩应该学习和吸取更多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学知识进行精雕细琢,为上一堂高效、灵活的课而努力。电子线路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心理转变为主动学习心理。这也是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引导的一项重要技巧。
3.积极创新电子线路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对电子线路专业学生的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坚决反对继续运用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
3.1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培养,充分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利用电子线路课程实践课较多这一优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尽可能在每节课上都运用实际演示或者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动手操作,还能够动脑思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这种课堂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到辅导作用。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情况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问题整理,将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罗列出来,倡导学生利用书籍或者资料等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自主寻求答案,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获取答案。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挑选出优秀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以鼓励这些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也激发其他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最佳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运用该种解决方案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这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最后留十分钟时间给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并提出课堂中还未解决的新问题。教师根据问题合理的进行个别指导和综合指导。
除以上措施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电子线路知识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也可以采用培训班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有趣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巧,并鼓励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上门免费维修家电服务。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能够与电子线路教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积极参与。在最后的学习成绩评定时,教师也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定,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要对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考察,将学生参与的小制作作为一项加分项。综合这些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2 创新教学内容
学习的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用时,應该本着对学生知识建构有利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进行选材。譬如,教师在教授模拟电路这一课程时,就可以采用对收音机电路进行安装和调为线索的教学方法,因为收音机的电路不仅涵盖了模拟电路的所有电源电路,还是学生熟悉家用电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方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譬如,在讲授焊接技术这一章节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焊接处自己喜欢的形状,譬如心形、三角形等等,甚至有的学生会突发奇想的焊接处自己的名字,在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感到兴奋和满意时,教师适时地银达学生思考和讨论焊接技术的作用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焊接知识的了解。
4.结语
综合文章分析可知,以往中职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呆板,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技术工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在创新教学内容以及变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需求出路,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永青.浅析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59-63.
[2]杨宏志.浅谈中职校电子线路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企业技术开发,2012(7):59-63.
作者简介:李春(1978—),女,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
【关键词】中职校;电子线路教学;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强大动力,传统的依靠劳动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用时代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才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劳动方式。在知识经济的要求下,以往社会需求比重较大的半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减小,而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这种职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就对我们国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员工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员工的质量上,对于技术工人来说,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懂得操作技巧这个层面上,而应该更加综合的了解整个生产全过程的运作基本原理,不仅要能够动手操作,还要能够动脑思考操作流程问题,要具有更加强大的工作适应能力和技巧,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其的要求,更好的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以为的中职校教育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上,而应该转而住着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操作与理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
2.电子线路课教学中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所谓专业能力,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这些能力的与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所谓方法能力,即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决策的能力,在利用已有的资源和信息的条件下,掌握新的信息,新的操作技术,培养自身创造水平等能力;三是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所谓社会能力,即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预计心里承受能力等社会性能力。从这些内容上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社会交往技巧。因此,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就应该运用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科学方法和社会能力,同时又根深蒂固的学好课堂知识,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积极的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社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中既学到学科专业知识,又学到科学的方法和社会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教学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
对于基础不是太牢固的中职校学生而言,对电子线路知识的学习确实会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加吃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实践教学不加重视,则必然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情绪,并对电子线路知识产生厌倦感,这是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来说是十分苍白无力的。
因此,我们在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认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并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并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设置部分电子线路的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设置一定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持续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就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变革和创新,不仅要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研读毛孩应该学习和吸取更多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学知识进行精雕细琢,为上一堂高效、灵活的课而努力。电子线路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心理转变为主动学习心理。这也是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引导的一项重要技巧。
3.积极创新电子线路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对电子线路专业学生的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坚决反对继续运用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
3.1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培养,充分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利用电子线路课程实践课较多这一优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尽可能在每节课上都运用实际演示或者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动手操作,还能够动脑思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这种课堂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到辅导作用。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情况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问题整理,将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罗列出来,倡导学生利用书籍或者资料等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自主寻求答案,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获取答案。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挑选出优秀的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以鼓励这些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也激发其他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最佳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运用该种解决方案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这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最后留十分钟时间给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并提出课堂中还未解决的新问题。教师根据问题合理的进行个别指导和综合指导。
除以上措施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电子线路知识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也可以采用培训班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有趣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巧,并鼓励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上门免费维修家电服务。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能够与电子线路教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都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积极参与。在最后的学习成绩评定时,教师也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定,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要对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考察,将学生参与的小制作作为一项加分项。综合这些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2 创新教学内容
学习的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用时,應该本着对学生知识建构有利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进行选材。譬如,教师在教授模拟电路这一课程时,就可以采用对收音机电路进行安装和调为线索的教学方法,因为收音机的电路不仅涵盖了模拟电路的所有电源电路,还是学生熟悉家用电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方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譬如,在讲授焊接技术这一章节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焊接处自己喜欢的形状,譬如心形、三角形等等,甚至有的学生会突发奇想的焊接处自己的名字,在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感到兴奋和满意时,教师适时地银达学生思考和讨论焊接技术的作用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焊接知识的了解。
4.结语
综合文章分析可知,以往中职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呆板,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技术工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在创新教学内容以及变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需求出路,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永青.浅析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59-63.
[2]杨宏志.浅谈中职校电子线路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企业技术开发,2012(7):59-63.
作者简介:李春(1978—),女,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