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口头汉语中,快速滋生了一些新的垃圾,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莫明其妙地频繁使用“然后”一词。这一现象先是在演艺界部分青年中流行,随之便泛滥于全国各地,呈不可遏制之势,尤其是大中城市,从中小学到大学,不少学生习以为常。以致于打开电视,只要不是非常严肃的场合,大多能感受到“然后”满天飞,那些访谈类、文娱类节目最有代表性,有的节目主持人居然也受此传染,这类例子太多太常见,故不在此举列。
出现这种口头垃圾的原因大体有五种:一是有些人如少儿或文化水平太低者思维跟不上语言的速度,加之语词储备贫乏,于是来个不是停顿的停顿,既可从时间上等待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又能掩饰自己思维滞后,天长日久,无人指出和纠正,就是思维与语言已经同步,或思维已超前于语言,习惯早已养成。二是有极少一部分少年,盲目模仿演艺圈中的崇拜者, 把文化上的浅薄当作时髦,有意趋从。三是我们的口语不规范,“这个”“那么”“啊”等口头垃圾曾经大量存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这些垃圾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但远未完全消灭,所以,新一代国人形成新时期的“特色垃圾”,就可以理解了。第四是当今学习洋文的人多了,但又与地道的洋人有些区别,在使用不大纯熟之时,难免就在日常口语中自觉不自觉将“Then”一类的词嫁接到了汉语的口语中。第五是被环境同化,因为自己身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不良习惯,在自己不知觉的情况下被慢慢同化。笔者身边不少中学生本无此毛病,但入大学最多几个月,也将那带病的“然后”欣然接纳。另外,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这种口头垃圾堆得最多的一般都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女姓比例最大,由此看来,这也是教育的失误,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
我们认为,虽不能说“然后”作为一类新生口头垃圾有多大的政治、经济危害,但不良影响是应该正视的。一是从语言本身来看,不仅经不起逻辑的推敲,把本来非常严谨的汉语弄得不堪入耳,原本最悠久、最简洁的文字,变得拖泥带水、不伦不类,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更失去了其独到的底蕴和体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还谈得上弘扬民族文化,简直就是自我嘲讽;二是让外国人看我们的笑话,有失我们民族的尊严。这就好比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到我们不少国人花着大把大把的钱比照他们的模样去染发、变眼、隆鼻一样。做洋人的优越感、自豪感我们不便去推说,但国人的自尊的确丢失了不少。
作为一名教师我着实不愿“然后”这一类垃圾长期堆积在国人的口语中,所以我真诚地希望和呼吁:从我开始,群防群治,清除语言垃圾!具体说:①已成为习惯者,不管你是哪种原因养成的,均应增强“卫生”意识,正视其不良影响,有意识纠正。别把垃圾当作时髦的装饰佩带。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少儿的父母应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和儿童的不良语言习惯。③在大学校园这一重灾区发起扫除口头垃圾、净化汉语的校园文化运动,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语言风采。④各种媒体做好表率,对节目中的口语进行必要过滤,树立良好的形象。⑤全民动员,提高认识,进一步规范汉语口语,抵制不良语言习惯,防止语言垃圾的再生,在学好外语的同时,不损伤民族的魂宝!
(袁昌顺,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出现这种口头垃圾的原因大体有五种:一是有些人如少儿或文化水平太低者思维跟不上语言的速度,加之语词储备贫乏,于是来个不是停顿的停顿,既可从时间上等待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又能掩饰自己思维滞后,天长日久,无人指出和纠正,就是思维与语言已经同步,或思维已超前于语言,习惯早已养成。二是有极少一部分少年,盲目模仿演艺圈中的崇拜者, 把文化上的浅薄当作时髦,有意趋从。三是我们的口语不规范,“这个”“那么”“啊”等口头垃圾曾经大量存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这些垃圾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但远未完全消灭,所以,新一代国人形成新时期的“特色垃圾”,就可以理解了。第四是当今学习洋文的人多了,但又与地道的洋人有些区别,在使用不大纯熟之时,难免就在日常口语中自觉不自觉将“Then”一类的词嫁接到了汉语的口语中。第五是被环境同化,因为自己身边的人都有这样的不良习惯,在自己不知觉的情况下被慢慢同化。笔者身边不少中学生本无此毛病,但入大学最多几个月,也将那带病的“然后”欣然接纳。另外,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这种口头垃圾堆得最多的一般都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女姓比例最大,由此看来,这也是教育的失误,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
我们认为,虽不能说“然后”作为一类新生口头垃圾有多大的政治、经济危害,但不良影响是应该正视的。一是从语言本身来看,不仅经不起逻辑的推敲,把本来非常严谨的汉语弄得不堪入耳,原本最悠久、最简洁的文字,变得拖泥带水、不伦不类,失去了它固有的魅力,更失去了其独到的底蕴和体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还谈得上弘扬民族文化,简直就是自我嘲讽;二是让外国人看我们的笑话,有失我们民族的尊严。这就好比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看到我们不少国人花着大把大把的钱比照他们的模样去染发、变眼、隆鼻一样。做洋人的优越感、自豪感我们不便去推说,但国人的自尊的确丢失了不少。
作为一名教师我着实不愿“然后”这一类垃圾长期堆积在国人的口语中,所以我真诚地希望和呼吁:从我开始,群防群治,清除语言垃圾!具体说:①已成为习惯者,不管你是哪种原因养成的,均应增强“卫生”意识,正视其不良影响,有意识纠正。别把垃圾当作时髦的装饰佩带。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少儿的父母应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和儿童的不良语言习惯。③在大学校园这一重灾区发起扫除口头垃圾、净化汉语的校园文化运动,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语言风采。④各种媒体做好表率,对节目中的口语进行必要过滤,树立良好的形象。⑤全民动员,提高认识,进一步规范汉语口语,抵制不良语言习惯,防止语言垃圾的再生,在学好外语的同时,不损伤民族的魂宝!
(袁昌顺,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