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昌之死(三)

来源 :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huitou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山阳(今淮安市)遭受严重水灾,黄水横溢,饿殍遮道,古楚地沦为泽国。朝廷赈灾粮款,被污吏贪墨。饥民卖儿鬻女,几至易子相食。进士李毓昌奉命赴山阳查赈,不意一月余,这位钦命查赈大员竟在住所自缢身亡。案情相当复杂,官场上的斗争相当激烈。整整经过了半年之久,死者家属无数次上诉和抗辩,嘉庆皇帝也下了若干谕旨,几经审理,才终于得真相大白,冤案昭雪。凶手凌迟处死,与李毓昌之死有牵连的官员,都得到应有的惩处。此为清代十大奇案之一。
  李毓昌主仆三人,当晚就住进了善缘庵。
  灾荒年头,乱人太多。住持富源道姑原是不肯留宿的。李毓昌只得亮明身份,出示金印,并说明为便于查赈,不愿惊动地方才借宿于此。
  道姑这才把李毓昌安顿在南屋客房,李祥马连升住西厢,为他们一一点起一盏昏暗的小油灯,寒暄了几句,便告辞了。
  善缘庵,这是一座小小的寺院,寂寞地立在古城郊外,这里松罩竹掩,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院内参天的古柏。梢头挂着钩月,月旁有几朵黑云,夜风呼啸,松柏娑娑。周围除了月影、风声、松涛声,再没有半点别的声音,一片寂静。
  两间西厢房内,李祥、马连升躺下后,没有马上入睡,他俩还在小声嘀咕着。
  马连升说:“唉,今晚住破庙,睡草铺,快成了吃斋礼佛的出家人啦。”
  “咱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老爷真是个怪人,凭着现成的好房子,人家接都不去住,反倒跑到这地方赔好话,花银子!”李祥闷声闷气地说。
  “谁知道老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管他呢,将就着睡吧!”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着他也算倒了大霉!”
  “是啊,反正走一步看一步。”
  “嗯,睡吧!”
  李毓昌在南边客房里,此刻也没有入睡。他凑在一盏小油灯下,拨亮灯芯,翻阅着刚才由山阳县班头包贵送来的三大本厚重的赈银簿册,想借此来抑制一下紊乱的心情。
  虽然簿册上所罗列的数字是枯燥的,但灾民的生命却是鲜活的。簿册上记载的一斗一升,关系着无情的先旱后涝,关系着有情的圣恩浩荡,不能有半点疏漏和马虎啊……
  但李毓昌没看了几页,思绪就离开了簿册。于是,他干脆又把簿册平放到腿上,闭目回想起来。
  赶任路上的见闻——灾情的严重、灾民的怨言、那两个摊贩(实为衙役所扮)的做作、陈玉兴一家的困窘……这些使他预感到这次奉委查赈,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看来,不披荆斩棘,难以救民于水火之中。继而,他又想起尚未谋面的山阳县令王伸汉,他是何等样人,不得而知。王知县为何要路边设摊,佯作卖馒头呢?他又为何差衙役官轿接我呢?他为何按照嘱咐,连夜把赈银账簿送来呢?如此作为,可想王伸汉并非等闲人物,不得不十分留神哪。他庆幸没有住进官邸而投宿善缘庵。只要离官邸远远的,就不会上他们的圈套,就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但是查赈,真是老虎吃天,应该从哪里下口呢?想到这里,李毓昌信手翻开一页,一行墨迹眏入眼帘,使他陷入沉思。羁绊他思维的是这么一行字:
  “陈玉兴,八口人,三次发粮二十斗。”
  白纸黑字、清楚明白,李毓昌疑惑了。虽说今天才初识陈玉兴,通过交谈,对他家的基本情况还是了然于胸的。他憔悴的妻子、幼小的女儿、家中卧病的老娘,明明是四口人,怎的成了八口人?二十斗米,即使全家今冬明春度荒之用,也足够了啊!陈玉兴领着一家逃荒、陈妻饿倒路旁、小腊梅头插草标、路上灾民的哭诉一一浮现在李毓昌脑际。“赈银账册的记载有诈!”他口中喃喃自语,心中升起一团怒火。不多时,还在为从何处入手查赈而犯愁,这一下真的豁然开朗——就从陈玉兴一家查起,顺势再查西陈庄。主意打定,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夜深了,窗外的风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松涛声顿时平息,整个寺院进入了梦乡。李毓昌把明天去西陈庄查赈的事,大体梳理了一下,便熄灯上床睡去。
  翌日,李毓昌一早就带着李祥出门了。马连升留在家里看门,嗑嗑瓜子,喝喝清茶,翻翻鹊牌,算算穷命,乐得清闲自在。
  李毓昌与李祥在一条小巷深处,走进一家小茶肆用早膳。主仆二人刚坐定,店主人立即走过来,满脸带笑地问了食谱。不大一会,一壶香茗和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摆到了桌面上。李毓昌拿起包子刚要入口,一个满脸挂灰的小叫花子走了上来,眼神直直的,胆怯地伸出了一双骨瘦如柴的小手,小声央告道:“老爷,可怜可怜吧,我们的家乡叫水淹了……”
  李祥鼠眼一瞪,狠狠推了小叫花子一把,厉声道:“滚开!”将小叫花子推倒在地上。
  “不得无礼!”李毓昌呵斥了李祥一句,从座位上站起来,上前弯腰把小叫花子扶起来,顺手把手中的包子递给他。小叫花子欢喜地转身走了,一边走一边把包子往嘴里塞。
  李毓昌回到座位上,望着小叫花子远去的背影,长长叹了一声。
  李祥说:“老爷,饥民这么多,怎能顾得过来。”
  李毓昌点点头道:“唉,只能尽心而已。”
  忽然,邻桌的小声嘀咕,引起了李毓昌的警觉。他稍稍转头一瞥,只见有两个差役,对坐在一张方桌旁,一边喝着茶,吃着包子,一边小声交谈着:“伙计,这几天江宁又向山阳派来了查赈大员,你知道吧?”
  “听说了。往后咱哥儿们办事可要瞪起眼来,手脚利落点!”
  “放心吧,查赈查赈,弄不好就滚蛋。咱那县太爷可不是吃素的,有办法对付这些人!以前来的怎么样,哪个不乖乖被我家王大老爷牵着鼻子走……”
  “嘘——”一差役瞪起滴溜溜的眼睛,歪头朝李毓昌这边看了看,暗暗摆手示意,两人都不再说话,同时言不由表地说:“喝茶,喝茶,馅芯还新鲜。”
  李毓昌装做毫不在意的样子,继续低头吃着包子,为了要听一下这两个差人的谈话,还格外放慢了速度。
  “时间还早,你慢慢地吃,多吃些。”李毓昌对李祥说道。   两个差役看着李毓昌主仆,好像若无其事,并不在意,这才放心。重又继续谈论起来,只是脸对脸离得很近了。
  “你说的可也有理,我看前面来的查赈大员,没有一个不被大老爷的迷魂汤灌晕的。”
  “哎,你听说了没有,昨晚大老爷派顶轿子去接新来的查赈大员,他不去官府,说是要借宿善缘庵,图个清静,老爷很不自在。”
  “这个人好怪!”
  “伙计,这年头读书的图官,做官的图钱。”
  “对,咱哥俩呢,就图个吃喝消遣!”
  “对,这样也就少麻烦!”
  听了这两个差人的话,联想到昨晚看到的赈银簿册,李毓昌再也坐不住了。他让李祥付了茶资,转身出了店门,恨不能一下子飞到西陈庄。
  主仆二人径直向西陈庄走去,雁儿成行,人儿成对。一前一后,一路无话,各人想着各人的事。
  赶到那里时,秋天的太阳才懒洋洋地挂在东方。庄上的房舍,多用土墼作墙基,经大水浸泡后,房舍有坍塌的,有倾斜的。呈现在眼前,显得稀疏。整庄人家,少见炊烟,几乎没有什么生气,几户村民各自在家门口,蜷缩着晒太阳,也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的,但不多。
  绕过晒谷场,沿小河走近陈玉兴的家。只见陈妻在给陈母梳理白发,腊梅依偎在奶奶膝旁,给奶奶捶腿,一切是那样的安详。屋后噼里啪啦声传来,倒也有几许节奏。循声望去,原来陈玉兴正费力地劈着柴火——他用李大人昨天送的银子,买了点粮食,中午准备熬点粥给母亲喝——唉,毕竟有多少个日子没见过米了。
  “陈玉兴,我家老爷来了!”李祥喊道。李毓昌想要阻止也来不及。
  陈玉兴闻声抬头见李大人,急忙跳过柴垛过来见礼。李毓昌扶起陈玉兴,捏捏他的肩膀说:“不是这场饥饿,玉兴的膀子还要结实!”
  陈玉兴憨厚地笑了笑,忙把李毓昌主仆让进屋内。陈妻与腊梅见是李大人,忙不迭上前见礼。
  陈母听说来的是李毓昌大人,起身跪地便拜,嘴里不住念叨着:“大人,你是我一家救命的菩萨啊!”
  李玉昌急急地趋前,躬身双手扶起陈母。“老奶奶,毓昌何功何德,劳您老人家如此大礼,毓昌不敢消受啊!”说罢,又把陈母扶上竹椅。
  陈母见了李毓昌,为何如此动情?
  这还得从昨晚发生的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说起。
  昨天,日薄西山时分,陈玉兴携妻女回到家中。推开柴门,天还未完全黑下来,屋内却显得昏暗。
  “娘,娘……”陈玉兴见母亲的房门紧闭,不听见母亲的回应,隐约听见阵阵低声的啜泣声。他推开门,只见母亲正要将自己的头往悬在屋梁的绳扣子里套,急忙一个箭步冲过去把母亲抱下来。
  “娘,你为何要自尽哪?”
  陈妻与腊梅哭作一团。
  “唉,玉兴,你不该救我啊,还是让我跟随你爹去了的好。”
  “娘,你说些什么?”玉兴劝解道,“眼前虽难温饱,苦日子总有熬到头的时候。”
  陈母老泪纵横:“儿啊,这灾荒年景,多张嘴,多个连累。你连腊梅都卖了,还不是为了我!”
  “娘,你说些什么,看,谁在你身边。”
  “奶奶,你肚子饿了,先吃馒头吧!”腊梅急忙向奶奶递上馒头。
  “腊梅,你爹不卖你了?”陈母惊喜,眼前一亮。
  “爹不卖我了。快吃馒头!”
  陈玉兴这才把路上的奇遇,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对母亲诉说。
  因此,才有李毓昌进门时的场景。
  李毓昌搀扶起陈母,对陈玉兴说:“皇上体恤民情,发来赈银赈粮,不想山阳百姓仍如此艰难。”
  “李大人来山阳查赈,我们有希望了。”
  李毓昌让李祥拿来账簿。“玉兴,请问你一家共发到多少赈粮?”
  陈玉兴答道:“只发到过一次,还是陈谷烂糠。”
  李毓昌翻阅账簿,“哦,在这里……陈玉兴一家共八人,三次发粮二十斗。”
  “死活相加五口人,哪里发过二十斗?”
  “从未发过二十斗?”李毓昌皱紧了眉头。
  “只有三斗!”陈玉兴斩钉截铁。
  李毓昌继续翻看着账簿,“西陈庄五百灾民,共放粮三千石……”
  陈玉兴跳了起来:“全村不过三百人,何曾领到百石粮食呀!”
  “如此说来,账簿与事实不符?”
  “李大人,他等是胡编乱造!”
  李毓昌气愤地说:“有人胆敢贪去赈粮!”
  陈玉兴不无感慨地说:“对,西陈庄的百姓现在只能靠观音土糊口呀!”
  “观音土?”西陈庄百姓的生计,已到如此严重的程度,让李毓昌始料未及。
  “李大人请看。”陈玉兴递过一包观音土,流着泪说:“我爹饿得难熬,吞了这观音土,心绞痛,腹内胀,大便不通,活活胀死!”
  李毓昌听着听着,也不由得一阵心酸。“玉兴,救灾民出苦海,刻不容缓。我再去各村查访勘察,查证觅据,补发赈粮。请你带路,我要挨家挨户查问放赈粮情况。”
  “好,李大人,我们走。”
  李毓昌、陈玉兴正要动步,包祥不知啥时候已站在两人面前。他一边向李毓昌见礼,一边递上请柬:“县太爷请大人赴宴。”
  这时,西陈庄乡民也渐渐围拢过来。
  “县太爷请我赴宴?”
  包祥答道:“县太爷说同是朝廷命官,他要尽地主之谊。我家老爷说请大人展开请柬细阅。”
  “哦,一片盛情啊!”李毓昌说着,拆开请柬,几行蝇头小楷映入眼帘:
  李大人膝下:
  足下几赴茅屋,问民疾苦,辛劳甚矣。眼下天寒日短,今日请大人暂旋文驾,来舍寻宾主之欢。
  “大人是上等贵客,淮安府牛大人也要来作陪。”包祥讨好地说道。
  “哦,淮安府也要来?那我正好想前去拜访一下,有事请教。”   包祥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他叫嚷着:“大家快让开,李大人要赴宴去了,李大人请!”
  李毓昌摆了一下手,说:“我这里有事,你先回吧!”
  “这——”包祥愣住了。
  李毓昌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说:“你回去禀告王大人,我晚上准时到!”
  包祥见状只好灰溜溜走了。
  李毓昌接着说:“玉兴哪,我还有一事相求。”
  “什么事?”
  “求你给我一样东西。”
  “我家已穷得锅底朝天,还有什么孝敬大人呢?”
  李毓昌拿起桌上一包观音土,“就是它!”
  “你这是……”陈玉兴不解。
  “我自有用途。”李毓昌把这包观音土放入袋中,转对乡亲们说道:“各位乡亲,毓昌马上到各位家中拜访。”说完,拉着陈玉兴走出陈家。
  李祥见状,欲急忙跟上,李毓昌却转身对他说:“你先回善缘庵告知马连升,晚饭你们先吃。”李祥见没有带他同往的意思,落个清闲,应了一声:“小的明白!”回身走了。
  李毓昌拉着陈玉兴一家家访,一家家问,仔细查对,越查越触目惊心,越查越感到问题严重……
  陈玉兴向李太清等人诉说与李大人交往的情况,大致就是这些。
  话分两头说。当天晚上,县衙大厅,灯火辉煌。王伸汉问正忙碌着的家人,“都准备好了吗?”
  “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不得半点马虎!”
  “大人放心!”
  王伸汉不放心的是他的太太——他在老家是有原配夫人的,来山阳任上,未带眷属,特地差人去扬州秦淮河“买”了个青楼女子做小妾。
  王伸汉的不放心,不是没有道理。老夫少妻并非和谐,何况这女子混迹烟花场中几年,精通文墨,工与心计。
  “太太呢?”
  “正陪着淮安府牛大人在上房抽烟!”
  王伸汉一听,着急地说:“快去请太太!牛大人这个老色鬼,我还有些不放心。”
  家人忙回说:“太太说过,牛大人爱销魂他会拿魂,要老爷你尽管稳住魂。”
  “嘿,太太和牛大人一闹起来就没魂了,还不快去!”
  家人应命朝上房而去。
  不一会儿,太太就来到王伸汉面前。
  “牛大人那里我安排得舒舒服服,稍时菩萨归庙,还不万事大吉!”
  “太太,你有所不知,那李毓昌有点与众不同,恐难对付。”
  “美酒红人面,钱财动人心,公鸡要打雄,猫儿要偷腥。”王太太像在绕口令。
  “不,这条山东汉子估不准,摸不透。”王伸汉说。
  “哼,再硬的汉子也不怕他不风流。来过好几批查赈大员,哪个不是醉后情深归绣帐,始知太太不寻常。”
  王伸汉竟一时语塞,只道:“只怕李毓昌不来赴宴。”
  正在此时,前面喊道:“李大人到!”
  “来了就好,不怕他不沾荤腥!”王太太摆出了志在必得的自信。
  “太太,还是……”
  “老规矩,这出戏还是我先唱,你暂莫露面。”太太连说带推撵着王伸汉。
  几乎就在王伸汉急急躲开花厅的同时,李毓昌大踏步地走进了花厅。
  “喔呦,来的是李大人吧!”
  李毓昌见是个女子迎客,感到惊诧:“在下正是李毓昌,你是……”
  “哦,李大人不必见外。老爷贱内恭候,他稍时就来。”王太太不愧是应酬老手,“奴家这厢万福!”
  李毓昌只得答礼:“岂敢,岂敢!”
  在李毓昌踏进县衙内花厅迴廊时,见到的是花枝弄影,听到的是笑语歌声,想到了路上的所见所闻。不料迎候自己的,不是王伸汉,而是他太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引起了他的警觉。
  “李大人来山阳查赈,夫人又不能陪同,真是太辛苦,太寂寞了。至今还住在破庵内,春野俗居,多有不便,衙内后花园有两间高雅的书房,就请搬过来吧!”王太太一边讨好地说着,一边往李毓昌身上靠。
  李毓昌赶紧往后一步。“毓昌乃一介寒儒,喜欢清静,善缘庵正合吾意。”
  “啊呀,李大人真似颜回再生,奴家钦佩,钦佩,只不过那里过于孤寂了。”
  “眼下山阳饥民,朝不保夕,毓昌不敢懈怠。”
  “李大人不必太拘谨,你搬来后院书房,奴家也好早晚侍奉你啊。”她边说边拉着李毓昌的衣袖。
  “王太太,请放尊重些!”李毓昌心里很不快,声音也高了。
  “啊呀,李大人,官场乃戏场,这有何妨。上房有极品云烟,我陪大人一榻横陈,对灯并枕,消闲片刻如何?”王太太说着,竟上前欲拥抱李毓昌。
  李毓昌大怒,说了一句:“岂有此理,告辞!”便欲拂袖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王伸汉不知在何处钻了出来,双手拦住李毓昌:“李大人,你怎么要走啊?”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点评专家: 栾 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  建议一:尽情演绎编剧专长与观众兴趣的结合点  该剧本的作者是两位常年奋战在第一线的法律工作者,这种身份赋予了作品不同一般的严谨性,主要体现在对法律条文的运用和对违法后果的精确描述上。在剧中,何山私自挪用了公款,但他的妻子刘丽火速卖掉住房,用房款抵充了因被挪用而遭受损失的公款。对于大多数对法律条文不甚了解的一般人而言,既然公款已经被如数交还,企
期刊
教师教育者的理解就如其字面意思一样:教师的教师。经过总结发现,对于教师教育者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并且分为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本论文中教师教育者主要是广义的概念,即所有为准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指导或者对准教师及其课程进行研究的教育者都包括在内。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准教师以及促进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教师的质量问题。只有教师的质量提高之后,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质量。而如果想要教师的质量得到提高,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师也就是教师教育者的质量。提高教师
今年1月,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提出“严格把好人选廉政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严厉查处违规用人行为,坚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立倒查机制,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凡出现“带病提拔”、突击提拔、违规破格提拔等问题,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存在隐情不报、违反程序等失职渎职行为的,不仅查处当事人,而且追究责任人,一查到底、问责到人。  近期,广东省茂名市原
期刊
官员形象危机之所以出现,官员本身的所作所为是主因。对于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公开宣称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官员形象危机的实质是理想信仰的危机,“大哥”、“老板”替代“同志”所折射的是这个群体部分成员价值观的蜕变。官员形象危机如何拯救和修补?非一朝一夕之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当前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腐败日益成为一种跨国的犯罪行为,反腐败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世界各国的反腐败要求也有着趋同化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往来极为频繁。然而,中国一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由于商务反腐意识不强走了不少“弯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全球性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国际商业腐败问题,并将建立和完善商业反腐机制纳入研究议题。40
期刊
万变不离其宗,司机腐败“新疾”同样根在权力失控“旧症”,司机正是通过分享领导权力进入到既得利益者行列,既扮演领导“贪腐掮客”的角色,更顺手牵羊为自己谋利。对于领导“身边人”腐败现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屏蔽权力磁场,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隐权力和潜规则。  近日,河南新安一名公车司机在不到一年间骗取公款47万被判10年6个月的消息,使公车司机这个特殊群体引发众人关注。有媒体报
期刊
央企拥有特殊的市场地位和便利,却又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自己监督自己,显然要出大问题。手握大权却缺乏约束,难怪一些高管的日子过得比官员要“适宜”多了。仅说一条,现在从中央单位到地方政府都要“晒账本”,三公经费都要亮出来接受社会监督。但很多央企却以企业身份推脱责任,拒绝社会监督。央企腐败频发,说明其管理制度设计已然滞后,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内部关系,约束管理者权力。  先被实名举报,再发声明“辟
期刊
影片监制 任元元:  “ 《等待》中的煎熬与锤炼”  虽然我是新闻专业出身,但对于文学创作和微电影拍摄却是完全陌生。身为预防科科长,面对领导和组织的信任,我不能妄自菲薄,而要想尽办法来完成这项工作。  首先,廉政微电影应该选择什么主题?我院职侦局的同志给了我最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们百忙之中,抽空开了一次座谈会,每位干警结合自己曾经办理的案件,讲述一起印象最深刻、最感动人的案件。就这样,他们讲述了
期刊
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近期正密集召开,几乎每天都有至少一名独立董事去职。中国A股迎来上市公司“官员独董”离任潮,饱受质疑的上市公司“政商旋转门”正在谢幕。长期备受争议的官员独董这一资本市场不和谐奏鸣曲看来已经到曲终人散之时。  政商旋转、一人多职、董而不独——官员独董究竟是花瓶还是别有深意,个中内情恐怕一时间难以为碌碌之人所勘破。更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破除干部违规兼职现象。官员独董毕竟
期刊
【剧本梗概】  何山一家三口与老父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一日,何山偶遇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胖子,在其蛊惑下,何山财迷心窍挪用公款30万元做投资,不料上当被骗。何妻刘丽为挽救丈夫,把房子等卖掉还账。安市检察院接举报,将何山逮捕法办。何山因一时糊涂步入歧途,家人及时补上公款,又真诚悔罪,被判缓刑。最终,在亲情感召和检察机关帮教下,何山痛改前非重回家人身边,一家人重新恢复往日的宁静。  【人物介绍】  何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