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和自然真正相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5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在“秋声赋”中学习济慈的《蝈蝈和蛐蛐》是多么美妙的事!我想象我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一缕金色的阳光射到教室里,一群活泼的少年,一位爱诗的女教师,一曲舒缓的钢琴曲和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诵……揣着一厢情愿的设想,沉闷的气氛和学生冷漠的双眼很快使我的美好期待落空,这是一堂很艰难、很压抑的课。站在讲台上的我如置身于孤岛,茕茕孑立。望着孩子们的脸庞,我感慨万分:这样的孩子应属于自然,却又是那么深刻的闭塞于自然!想要让他们感受诗的美好,必须先让他们走进自然,热爱自然!于是我停下课,郑重地说:“这是一首济慈用身心和自然熔铸的诗歌,只有自己的心和自然真正相融过,方能体悟诗歌的妙处。‘春听鸟语秋听虫鸣’,所以我想请大家贴着诗人济慈的心,循着诗人的目光,去倾听秋虫的鸣叫。今天晚上的作业就是到草地倾听虫鸣。”第二天,当我倾听他们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城市听不到虫鸣,有的抱怨没有时间去野外。我的期待又落空了。不行!一定要让他们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读懂诗人的心,才能领悟到文艺作品的魅力,才能写出发自心灵的好文章。想到这里,我临时决定开展一次描写秋景的专题作文训练,一定要他们写自己身边的耳闻目睹的景物。“大地的诗歌永远不会死亡”,不能让大地的诗歌在孩子的心中消失!
  【具体过程】
  晚自习结束了,学生们要路过草地到寝室,我约他们到草地见。虽然天色已晚,但依然能感受到长空的悠远与湛蓝,天幕上闪烁着安静又活泼的星星。同学们兴奋地聚集在一起,蹦跳雀跃,叽叽喳喳。围着草坪的灌木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旁边的梧桐叶却在衰败凋零,草坪上洒落了不少枯枝败叶。我静静地坐在草地上,用手对着嘴轻轻地“嘘”了一声,他们逐渐安静下来了,而后本来无声的草地却逐渐沸腾了。只听有个女生轻声说:“呵,真听到了!像是蟋蟀!还有金铃子!”几个围坐在一起的女生闭上了双眼,很投入,微风吹起发梢,显得很有诗情。几个调皮的男生横七竖八地躺在草地上,有点做作,更显得滑稽,但谁能说他们没在用心灵倾听?一会儿,我调侃道:“我可是请你们听了天下最奢侈最豪华的音乐会,怎么感谢我?”他们都笑了。第二天,我请大家再谈对《蝈蝈和蛐蛐》的理解时,他们没有了先前的迟钝,在有了切身的鲜活的感受后,一个同学说:“我本来对《蝈蝈和蛐蛐》这样的诗没有感觉,现在却能感觉到诗人的心是细腻的,他能通过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写出自然的力量。”另一个同学说:“我家旁边有个池塘,夏天的晚上声音很吵,让我没法睡觉,我觉得青蛙是夏天夜晚的霸主,现在我知道秋天夜晚的霸主就是虫子的叫声,昨天晚上我躺在草地上听了,虽然声音不及青蛙响亮,但如潮水一样,很有气势!我能感到诗歌中的自然的生命力了。”看,说得多好,好像一下子变成诗人了!这时,我顺水推舟,让他们当堂写一个写景片段,区别以往写景作文,确实出现了不少或真实或优美的好片段,如;“那跳跃性的虫鸣,给秋天这落叶季节带来了生机。仿佛有一根鲜绿的竹笛,纤纤玉手在轻按指孔,每一个音符都如同长出了双脚,跳跃着,奔跑着,传达着生命的气息。”再如:“这秋虫子的叫声,有时像很多妇人在争论不休,一会儿像有个威严的人到场,突然静止,过一会儿,偶尔会有几个胆大的冒失鬼会‘瞿’的打破了短暂的宁静,顿时,整个草地又如先前一样沸腾起来了。”因为是写声音,难度有点大,一部分能写成这样,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更让我欣慰的是:我发现孩子不是愿意闭塞于自然,他们需要机会,更重要的是需要师长的积极引导。
  这个小发现给自己增添了一份自信,于是,我再次引导学生去和自然亲近。我神秘地对他们说:“事实证明只要你用心倾听,就能听到这世界上最奢侈最豪华的天籁之音,也能写出表达自己心灵的好文章。时至深秋,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却正是赏菊的好时节,我请大家去赏菊,愿意吗?”下面立即热闹了,有人兴奋地问:“老师,到哪个公园?”我笑着说:“这么多人我可请不起,但是如果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你就不用花钱也能看见美丽的菊花!”有人在下面大声叫道:“那菊花是不是我常吃的菊花脑?”“是,我叫它们野菊花,我们大厂到处都是,墙角边、废墟上、院子里、路边,黄灿灿的,在肃杀的秋风中仿佛是一束束在大地上燃烧的火焰。轻轻地触碰一下突起的花蕊,金黄细腻的花粉就轻轻扬起,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很诗情画意地描述起来,因为我爱这样淳朴的花儿,所以说起来很动情。下面的学生被我打动了,听得很安静很投入。“明天天气很好,天高云淡,大家好好赏菊品菊,并把所见所感写下来,好吗?”我顺势提出了要求。“好!”这个回答充满了激情,让我也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这次的期待果然没有落空,我的收获很大。学生的习作让我看到他们的心随着自己的发现更细腻丰富了,他们的作文里跳动着一颗颗生动鲜活的心。下面是他们关于野菊花习作的片段摘录:
  片段一:在萧瑟的秋风中,他们像一排排英勇的小战士,手持着绿色的枪,抬头挺胸,个个英姿飒爽。当微风吹过的时候,小野菊们又会像小姑娘一般,摇着脑袋,可爱的发梢便轻轻扬起。
  片段二:野菊花经过秋风的沐浴,花色变成了耀眼的金黄。花蕊同样也是金黄色的,但似乎更浓,更深。这时花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两只蜜蜂,这几只蜜蜂在花周围盘旋着,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落在那朵花上,有点兴奋和忙乱,似乎怕辜负了野菊花的火一般的热情。
  片段三: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我赶紧把手插进了口袋里,又不由得看了一眼野菊花,只见它在大风中来回摇晃,每一次被大风吹弯后又努力地弹了回来,从它柔弱的身姿里又流露出一种男子般的刚毅,似乎在对大风说:“你来吧,我不怕你!”
  片段四:野菊花的花心由许多丝组成,它们的花瓣尽力张开着,似乎要用最亲切的方式去拥抱秋风,叶子小小的,花枝很纤细,一条枝上通常有三四个花朵,由于密度非常大,这些野菊花你贴我,我靠你,紧紧地簇拥在一块儿,像一群快乐的孩子。
  片段五:花朵小小的,铜钱般大小,花瓣金灿灿的,围成一个金色的圈圈。花朵又有点像小小的向日葵,可爱得很。叶子很瘦,花茎和根都很纤细,却从未在秋风中倒下。
  ……
  后来,我又请我的学生欣赏梧桐落叶,一次在绵绵细雨中,一次在暖暖秋阳下。我希望在他们的心中,大地的诗歌永远在吟唱!
  【我的反思】
  在上类似《蝈蝈和蛐蛐》这样的诗歌或写景类的阅读课时,我有一种勉强灌输的感觉;在让学生写景抒情时,无病呻吟、呆板的文章很多,我有种很无奈的感觉。没有感动,没有激情,没有诗情,对自然闭塞和冷漠,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会有善良、易感和丰富的心灵,怎能会有生命的智慧?那么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一个重要目标又谈何容易?作为比较多的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深感责任之大。因此,积极而充满热情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品味自然是改变孩子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写作时强调“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我们平时常常割裂了习作与实践、生活的关系,所以不少学生每次写作文都觉得无话可写,愁眉苦脸,缺乏兴趣,只能在一成不变的空间里闭门造车,写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而缺乏写作兴趣的关键就在于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景很重要。这次布置学生描写秋景,涉及到秋虫、秋菊、梧桐叶、这些景物是大厂地区给我和学生留下印象最深的景致。因为是身边的景物,通过引导后,学生积极地关注、欣赏,便能写出不空洞、细腻、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样的工作要长久地开展下去,春夏秋冬,“大地的诗歌永远不会死亡”,要让诗情永远留驻在孩子的心头。还要强调,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位和情趣,还要注意运用巧妙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需要满腔的激情,用炽热的爱融化孩子冷漠的心。学生热爱自然了,热爱生活了,就一定不会是乏味的人,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也自然会水涨船高。
其他文献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①。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参”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虽然人早已独立,但与大自然的联系还是千丝万缕,始终割舍不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地球。我们更难以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而在文人眼中,自然又别具韵味。  一、自然,几经过滤的纯美对象  有着“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将他的元曲创作功力一显无遗。一首元曲中,作者刻画了自然界里看似不起眼的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我国古典小说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内容。然而,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其文本的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难以获得审美快感。情节的生动性是我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古典小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味情节,在情节中“出生入死”。本文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对古典小说的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不可止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  时下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智取生辰纲》的常规
由于司马迁的如椽大笔的刻画,《鸿门宴》成了千古名篇,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从我们语文角度来讲,作者司马迁是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再加上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展示人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 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  【原文摘要】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
目前学生写作空谈的现象非常严重,立意平凡,缺乏意蕴,语言苍白无力,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贫乏,语言干瘪,得分很低。学生写作,每每苦于无物可写,勉强写了,也是一些虚假的套话;就算是有物可写,也只是材料的堆积,泛泛而谈;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作文分数往往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很好的运用材料。在这里笔者简要谈谈初中生写作怎样运用材料,避免“内容空洞,叙事干瘪”,写出内容丰富,立意高妙,主题深刻的高分
日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人类的感情有很多种,友情、爱情、人情……但是在所有的“情”中,与亲情相比,都显得那么苍白。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家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3.切合话题。4.不少于800字。  友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世间,或者说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离不开亲情。
[导读]语文课文被删改,何种原因让它无法以本来面目示人?  文:张先生,今天想请您谈谈课文删改的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有删节。还有古文《口技》,也删节了。  张:好的。《荷塘月色》不应当删,后来恢复了。《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还是应该删的,暂时不会恢复。  [小引]2009年5月以来,天涯论坛上的一篇名为“扒一扒我们以前的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的帖子,引起了网
刘永康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不久前,他为高校专家和高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是《简笔与繁笔》。尽管他已是68岁高龄的人,可是他一走上讲台依然神采奕奕而充满激情。课上得很精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堂课总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凝练厚重,剥茧抽丝,层层推进,从知到行,强化实践。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这里的“传统”是指教改传统,确切地说,是指上世纪70年
在唐诗中,以诗表现音乐和绘画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表现绘画的有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很明显,诗作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杜甫回避就视觉表现视觉,而是超越视觉,用声音的美形容图画的美(“耳边已似闻清猿”)。杜甫不可回避的矛盾是,图画的美是空间的、静态的,而声乐美是时间的、动态的,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