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提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时,总少不了“循序渐进”这一原则。许多人把“循序渐进”作为方法论的重要原则,应用于平时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更多的人虽然没有把“循序渐进”上升到如此的理论高度,但基于实践经验还是不自觉地应用于处理复杂问题、矛盾的过程之中。笔者对“循序渐进”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担任班主任以后。
一、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中要循序渐进,“抓反复、反复抓”
初当班主任时,个别学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笔者就认为是“朽木不可雕”,批评时会不由自主地情绪化,不讲究语言和方式。校长对教师们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成年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也非易事,何况孩子呢?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要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时出现反复,班主任在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时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
校长的话让笔者真正开始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尊严”这句话的份量。学生也不想犯错误,就是意志力不强。洛阳有句土话:“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做为班主任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营造让学生心甘情愿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动态环境。当学生没有自尊心的时候,就会走到老师的对立面,就会“百法难治”。一个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一定会经过认识错误;对自己不满意,下决心改正错误;激烈思想斗争,试图挣扎、脱离原有轨道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营造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最終能像医生治病一样达到“病去如抽丝”。
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笔者少了几分急躁,总是这样劝导学生:“老师允许你犯错误,但尽量不要犯‘低级错误’。何为低级错误,即已经犯过的错误或老师、家长已经惩戒过的错误,自己已经下决心要改正的错误。否则就是没骨气、没本事。人的一生有没有成就?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聪明不聪明,而是会不会反思,会不会改变。可以做的不好,但是要学会思考改变,改得比上一次好,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二、学习方法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苦用功”的循序渐进阶段
看到班里许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笔者总认为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于是从网上找来“王国权励志演讲”、“魏书生学习方法”等视频给学生看,利用班会、家长会大谈“和谐学习环境建设”,如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学习要讲方法、有毅力,等等。但总感觉效果不理想。
一次,与班里一个学习非常用功的同学谈话时,笔者问到他的学习方法有没有改变,能不能与王国权、魏书生谈到的学习方法产生共鸣。他对笔者说,看这些演讲时也觉得讲的很好,但真正理解并与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借鉴、融入实际上需要一个前提,首先要经历一个没有学习方法,只会苦用功的阶段,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后才会对学习方法有迫切的需求,才知道这些学习方法的反面就是自己以前苦用功中的经历,才真正理解这些学习方法的针对性。
笔者深受启发,学生的进步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现成几个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刻苦用功,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三、成功是成功之母,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讲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只想做个郡守、教化子民到被征召做了都尉,又希望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再到任兖州刺吏,剿灭了黄巾军,平定袁绍、刘表后当丞相,封魏王。曹操的人生目标是步步提高的,其实多数人都是在为自己设定一个比现有水平稍高一点的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后,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后,感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点,目标可以定得更高一点,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在此过程中自信心不断加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个“临近发展区”观点,要求教师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既要高出原有水平又不能高出太多,让学生跳起来后能够得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时笔者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成功是成功之母。”于是,准备写一篇文章。后来到网上搜索才发现,几年前就有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从教育自己女儿的经历中得出“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他用“成功教育”把一所被称为“垃圾学校”的上海闸北八中变成全国名校。“成功是成功之母”是循序渐进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观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又何尝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工作中,笔者开始积极实践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复杂矛盾,虽然对这原则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循序渐进中思考、探索,会发现,为解决在工作、学习中的难题,长时间苦思冥想后豁然开朗得到的也许早已有前人研究过、总结过,而且研究得更深入、更全面。但是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经历,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是笔者对“循序渐进”认识的另一种收获。
一、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中要循序渐进,“抓反复、反复抓”
初当班主任时,个别学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笔者就认为是“朽木不可雕”,批评时会不由自主地情绪化,不讲究语言和方式。校长对教师们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成年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也非易事,何况孩子呢?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要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时出现反复,班主任在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时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
校长的话让笔者真正开始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尊严”这句话的份量。学生也不想犯错误,就是意志力不强。洛阳有句土话:“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做为班主任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营造让学生心甘情愿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动态环境。当学生没有自尊心的时候,就会走到老师的对立面,就会“百法难治”。一个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一定会经过认识错误;对自己不满意,下决心改正错误;激烈思想斗争,试图挣扎、脱离原有轨道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营造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方法,最終能像医生治病一样达到“病去如抽丝”。
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笔者少了几分急躁,总是这样劝导学生:“老师允许你犯错误,但尽量不要犯‘低级错误’。何为低级错误,即已经犯过的错误或老师、家长已经惩戒过的错误,自己已经下决心要改正的错误。否则就是没骨气、没本事。人的一生有没有成就?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聪明不聪明,而是会不会反思,会不会改变。可以做的不好,但是要学会思考改变,改得比上一次好,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二、学习方法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苦用功”的循序渐进阶段
看到班里许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笔者总认为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于是从网上找来“王国权励志演讲”、“魏书生学习方法”等视频给学生看,利用班会、家长会大谈“和谐学习环境建设”,如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学习要讲方法、有毅力,等等。但总感觉效果不理想。
一次,与班里一个学习非常用功的同学谈话时,笔者问到他的学习方法有没有改变,能不能与王国权、魏书生谈到的学习方法产生共鸣。他对笔者说,看这些演讲时也觉得讲的很好,但真正理解并与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借鉴、融入实际上需要一个前提,首先要经历一个没有学习方法,只会苦用功的阶段,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后才会对学习方法有迫切的需求,才知道这些学习方法的反面就是自己以前苦用功中的经历,才真正理解这些学习方法的针对性。
笔者深受启发,学生的进步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现成几个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刻苦用功,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三、成功是成功之母,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讲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只想做个郡守、教化子民到被征召做了都尉,又希望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再到任兖州刺吏,剿灭了黄巾军,平定袁绍、刘表后当丞相,封魏王。曹操的人生目标是步步提高的,其实多数人都是在为自己设定一个比现有水平稍高一点的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后,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后,感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点,目标可以定得更高一点,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在此过程中自信心不断加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个“临近发展区”观点,要求教师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既要高出原有水平又不能高出太多,让学生跳起来后能够得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时笔者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成功是成功之母。”于是,准备写一篇文章。后来到网上搜索才发现,几年前就有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从教育自己女儿的经历中得出“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他用“成功教育”把一所被称为“垃圾学校”的上海闸北八中变成全国名校。“成功是成功之母”是循序渐进方法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观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又何尝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工作中,笔者开始积极实践运用“循序渐进”原则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复杂矛盾,虽然对这原则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循序渐进中思考、探索,会发现,为解决在工作、学习中的难题,长时间苦思冥想后豁然开朗得到的也许早已有前人研究过、总结过,而且研究得更深入、更全面。但是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经历,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是笔者对“循序渐进”认识的另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