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毒品问题之对策研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要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面对毒品问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 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多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毒品的过境及由过境 引发的吸毒等问题,更加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毒品、贫穷、民族矛盾等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道难解之题。只有破解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毒品问题,全国其他地方的 问题才能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事实证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 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毒品;和谐社会;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6-0109 -0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借我国实施 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监管不严而乘虚直入,我国从最初的毒品过境国演变成了今天的 过境及消费国。近些年,毒品制造也露出端倪。从现实来看,毒品不但损害了吸毒者的身心 健康,破坏了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其他的社会问题,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毒品问题 成为阻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一、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从理论上讲,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 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而社会公平、稳定有序 等则是现代和谐社会的标志。〔1〕(P53~61)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 题,比如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群众 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也才能达到和谐。西南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 发展等方面都不同于内地,但社会的和谐是整体的和谐,只有民族地区和谐了,社会也才能 达到真正的和谐。
  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社会问题是一个严重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而追寻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毒品难辞其咎。毒品不仅危害人身健康,引发各种严重的传染病,也 破坏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发各种政治冲突,同时,毒品还引发其他的刑事案件,破坏社会治 安。当然,其他社会问题也可能引发毒品问题,如贫穷、分配不均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是我国毒品的重灾区,这里的毒品问题既带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分析研究这里的毒 品问题,可以总结经验,推向全国。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的毒品问题,就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相同问题提供借鉴和经验。
  
  二、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毒品问题现状
  
  众所周知,“金三角”、“金新月”、“银三角”是世界知名的三大毒源地。而我国的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与“金三角”毗邻。
  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省,直接与“金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从最早的毒品过境到今天的 过境及消费,毒品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这里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 同发展。云南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全省40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为毒品进入中国提供了天 然的通道。1999年,云南省被公安部列为毒品问题重点整治省份之一,而所属的巍山县被国 家禁毒委员会和公安部列为全国毒品重点整治地区之一。2005年,云南缴获冰毒2.62吨, 占全国缴获冰毒总量的48%。而据公安部统计,2006年云南省缴获海洛因占全国缴获总数的73%,缴获鸦片占全国 总数的88.7%,缴获冰毒占全国总数的58.5%。而抓捕的毒枭、重要毒贩和重大涉案在逃嫌 疑 人占全国抓获总数的97.2%。2006年,云南省各级 法院所审理的刑事案件中,81.9%是毒品犯罪案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凭祥地区是金三角 毒品自越南北部运往中国内地的必经之地。继云南之后,广西成为又一个毒品“中转站” ,毒品向广西渗透,危害越来越大。随着“金三角”核心毒区逐步北移,毒品种植和加工主 要 集中在紧靠云南的缅北地方武装势力控制地区,这对广西造成了直接的威胁;随着欧亚大陆 桥的开通和西部大开发,西北境外“金新月”毒品对广西的潜在威胁也很大;东南沿海境外 贩 毒集团则不断将一些新型毒品和制毒技术传入广西境内,致使区内制毒风起,臭名昭著的“ 制毒专家”林棋桐、李雪岚即出自广西。上述因素,导致广西境内的海洛因问题尚未解决 ,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兴奋剂问题又来势凶猛,也使广西境内的毒品消费市场更加 活跃。全自治区内现已有5万多在册吸毒人员,其中4万多人流落于社会,而这些人中的60 %以上靠以贩、养、吸来度日,这无疑又激活了零星贩毒市场,给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 罪增 加了压力。1999年,广西被公安部列为毒品重点整治省份之一,区内的靖西县被国家 禁毒委员会和公安部列为全国毒品重点整治地区之一。
  贵州是西南地区的内陆省,由于地理及历史的原因,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全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有50个,仅次于云南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贵州已 经从毒品通道转变为通道与消费并存的省份,并形成了以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遵义 为中心 的毒品地下消费市场,吸毒者已经接近6万人。此外,由于云南省加大了对毒品的查缉力度 ,境外毒贩原先苦心经营的一些通道或中转地被打掉或控制,这导致大量的毒品通道及批 发地被转到了贵州境内,贵州开始成为毒品的二线集散地。1999年,贵州被公安部列为毒品 重点整治省份之一,而贵州辖区内的六盘水市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和公安部列为全国毒品重点 整治地区之一。为了逃避打击,减少成本,零星的毒品贩运取代了原先的大宗贩运,而大量 的贫困山区农民加入到了这“贩运大军”的行列,外出贩毒人员逐年增多,据调查, 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地都有贵州籍的农民从事贩毒犯罪活动。2000年6月, 温州市禁毒办通报,1999年以来,当地抓获贵州籍贩毒人员181人( 其中绝大部分 是农民) ,分别占当地贩毒人员总数和外省籍贩毒人员总数的13.6%和55.5%;贵阳市公安局通报, 2001年1~6月破获的毒品犯罪案件中,有65%以上的贩毒犯罪分子系贵州织金藉的农民。
  〔3〕(P72)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为了治病和急速改变经济状况,在不良风气 的诱使下,农民又开始种起了罂粟。
  
  三、对我国禁毒方针及措施的思考
  
  在全国开展的禁毒人民战争从总体上控制了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问题的蔓延发展,使我们 初步掌握了禁毒斗争的主动权。但是,毒品问题不是几场战役就能彻底解决的。笔者认为, 我们应当在认清毒品问题的实质,把毒品问题看成一个社会问题,并把它放在整个社会背景 下来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当在毒品案件中得到体现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到现行刑法,我国对毒品犯罪施以严刑峻法。但 是,严刑峻法并没有产生立法者和执法者所期望的威慑作用,毒品犯罪案件仍然是刑事案件 中的高发案件,毒品犯罪分子为了金钱仍然敢于冒死“前赴后继”。以近几年云南省的情 况为例,虽然每年全省因毒品犯罪而被处以重刑的人数不少(为集中管理改造,还设置了毒 品犯罪监狱),但毒品案件的发案率仍然居高不下。近些年,为了逃避打击,毒品犯罪分子 改变了传统的贩卖运输方式,不再搞集中的大批量贩运,而是化整为零,贩运毒品。他们用 低廉的佣金雇佣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们作“马仔”或“骡子”,从事毒品贩运。一些弱势群 体,如妇女尤其是怀孕和处于哺乳期的妇女、老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成为毒 贩们找寻的主要对象。云南省查获的大量案件证明,从事毒品的贩卖或运输,尤其是运输 的许多犯罪分子,都是抵御不了金钱的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在笔者接触的一个案件里, 几个边远贫穷地区的妇女,其中还有2名孕妇和3名怀抱婴儿的妇女,她们为了能拿到2000 元的酬劳,需要辗转换乘三天的长途汽车,把毒品从千里之外的边境地区运输到昆明,而这 些妇女所在地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另外,基于云南省特殊的区位优势,大量的外流人员 涌入云南省从事毒品的贩运犯罪活动,如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妇女,她们身背幼儿或婴儿, 在固定的地域范围从事“丢零包”的贩毒活动,被抓获后,由于涉及的毒品数量特少,因而 往往被遣返回原籍,但数日后,这些妇女又返回昆明,“重操旧业”……
  如果我们刻板地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来处理所有的案件,那么,势必会造成一种“唯数 量论”的错误(因为毒品的数量是定罪和量刑的一个主要依据)。为此,在全国第五次刑事 审判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在刑事审判工作中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主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体现了刑罚理性主义的观念。刑罚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消灭犯 罪的工具。犯罪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结构中诸多致罪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刑罚作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心里威慑力量,不可能与促成犯罪的社会基本矛盾等深层次 原因相抗衡。有了这样的刑罚理念作支撑,在处理毒品案件时,就应当对轻罪实行更轻缓的 处理,而对重罪则要进行更严厉的打击。比如,对刑法347条规定的毒品犯罪集团的首要分 子,武装从事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的犯罪分子以及严重地以暴力抗 拒检查、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分子,都要根据案件事实,从严惩处。而对于那些因生活窘迫, 意志不坚定而偶尔从事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则应当适用轻缓的刑事政策。比如,在侦查 阶段,能作为治安处罚的就不作为犯罪追究;在起诉阶段,可适用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 的规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审判阶段,能不定罪的就不定罪。对于前述笔者提及的“马仔 ”或“骡子”贩运毒品的现象,事实证明,仅靠“峻罚”是解决不了的。轻缓的刑罚,辅之 以其他的社会措施,从整个社会大局出发,持之以恒,这也许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实,作为毒品重灾区的云南省,其处理毒品问题所采取的某些措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这些措施和做法其实已经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观念。
  如前所述,云南省在1999年就被公安部列入毒品问题严重的13个省份之一,而云南省 的巍山县则是公安部和国家禁毒委确定的全国毒品重点整治地区之一。2000年前后,云南省 在国家禁毒委和公安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对巍山地区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取得阶段性的成 果。而在此之前的1992年,云南省曾对区内的平远地区进行“严打”,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该 地区的毒品等社会问题。平远的“严打”与巍山永建的整治,其实体现的就是宽严相济的刑 事政策。在对平远进行“严打”之前,其基层政权为恶势力所把持,而且当地武装、暴力抗 拒 执法情况相当严重,因而对平远的“严打”采用的是突然大兵压境,迅速抓捕罪犯的做法。 在武力稳定形势之后,再制定并兑现宽严政策,宣传发动群众,惩处毒品犯罪分子。与平远 的“严打”相比,巍山永建采用的是循序渐进式的整治方式。巍山永建的毒品问题虽然严重 ,但该地区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完备并能发挥积极作用,当地宗教界人士也大多拥护党和国家 的政策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巍山永建的整治是在依靠基层组织及宗教界人士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开 展的,在群众的支持下,对保外就医和假释的罪犯收监,对吸毒者强制收戒,对毒品犯罪分 子公开执行财产刑,对投案自首者从宽处理。在巍山永建的整治中,依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 策 ,对42名投案自首的毒品犯罪分子作了从宽处理,对顶风作案的43名毒品犯罪分子从重惩处 ,对罪大恶极的10名毒品犯罪分子执行了死刑和财产刑,拆毁其房屋,收回宅基地使用权。 在这次整治中,财产刑的适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针对巍山永建毒品犯罪的“死得穷不 得”的特点所采取的专门措施。关于巍山整治的相关资料,来源于孙大虹:《巍 山永建毒品违法犯罪整治行动的实践与启示》,《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 3期,第20-23页。
  (二)禁吸固然重要,但提高戒断率更应当得到重视
  解决毒品问题的重要之举,就是遏制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和蔓延,最终消灭吸毒, 掐断毒品的供应链,使毒品失去消费市场,从而最终解决毒品问题。为此,戒毒成了解决 毒品问题的重要环节。时至2005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16万人,这一年,全国 强制戒毒29.8万人次,劳教戒毒7万人,比2004年分别上升了9.3%和8.6%。其中,云南省 强 制戒毒6.14万人次,劳教戒毒1.26万人。 从全国的情况看,各地都加大了戒毒的力度,强制戒毒、劳教戒毒、自愿戒毒,各种措 施一起上阵,戒毒人数增加不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毒瘾的戒断并非易事。据临床统 计,脱瘾后吸毒者的操守率不到10%,这意味着有90%以上的吸毒者会复吸,而云南省的有关 调查证实,云南地方的复吸率远远高于一般的临床统计。〔4〕(P4)复吸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 ,而心理依赖、容易获得毒品、旧环境的影响、治疗不彻底、错误的认知、社会家庭支持和 后续照管不力等是吸毒者脱瘾后复吸的主要原因。而许多调查者均认为,我国的禁毒戒吸体 制过分强调了强制性戒毒的脱瘾治疗,而忽略了脱瘾后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和社会家庭的后续 支持,这在边疆贫穷落后地区尤为突出。居高不下的复吸率一再表明,吸毒者脱瘾仅仅是治疗 的开始,重要的是长期的康复和后续照管。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吸毒者脱瘾后的康复和后续的照管问题。“无毒社区 ”、评选民间禁毒人士、禁毒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这些都表明人们开始关注戒毒之后的戒 断巩固问题。而作为毒品重灾区的云南省,其脱瘾治疗和戒断之后的康复治疗均走在了其他 省区的前面。在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创下“昆明戒毒模式”这一品牌之后,云南省的开 远市、大理市、普洱市又共同创下了被称为云南戒毒新模式的“企业+工厂+戒毒康复社区 ”模式,这种模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
  除戒毒所转变观念,巩固脱瘾效果外,“无毒社区”活动所倡导的“无吸毒、无贩毒、 无种毒、无制毒”也为吸毒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社会大环境。广西实行的禁毒工作党委、政 府一把手负责制、贵州省的禁毒目标责任制、〔5〕开全国先河的“禁毒志愿者帮 扶吸毒人员”工作,〔6〕都表明人民已经开始从全局来考虑毒品问题,全国已经形 成了一个禁毒的大气候。但是,笔者认为,禁毒毕竟不是一个指日可待的目标,要在全社会 消除吸毒这一丑恶社会现象,需要我们长久而又有耐心的奋争。“目标责任书”、“青年志 愿者”的帮扶活动,这些活动都不能是一时的应景,更不能是一场“禁毒秀”。
  (三)解决贫困,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审视毒品问题
  从前述对毒品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参与毒品犯罪 的犯罪分子都是生活极端贫困,在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情况下走上毒品犯罪之路的。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贫穷也是诱发毒品犯罪的原因之一。
  笔者在文中指出,毒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 具有一定社会危害的社会部分失调,这种失调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才能得到解决或者恢 复协调。而贫穷也是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贫穷,是指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 活困难。〔7〕(P2~4)从现实来看,贫穷引发毒品问题,如为急于摆脱贫困而贩卖 、运输毒 品、因贫穷颓废而吸毒;而毒品问题也会引发贫穷,如吸毒,吸毒使众多富豪的家产变成 了“一缕青烟”。而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看到的是,贫穷因素同其他因素共 同作用, 诱发了一起又一起的毒品案件,因贫穷,精神无所寄托而吸毒,越吸毒则越穷,形成恶性循 环。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尤 其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我国现有的近600个国家级贫困县(市),多数就分布在西部 。毒品重灾区的云南省就分布着73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数量之多,处于全国之首,贵州 有50个,居第二 位,广西也有28个之多关于国家级贫困县的相关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总人口4400多万,其中城镇人 口1000多万,乡村人口3000多万。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而云南就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 已超过了1400万。2005年,云南省官方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为3256.2万人,其中有2461.4万 人 实现了就业,而这当中,402.63万人为城镇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及就业人数统 计,来源于《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理念基础和核心统计数据》(2006-12-28)[ 2007-04-09]由此可见,云南省尚有794.8万人处于非就业 状态。在2007年4月28日召开的云南省第十八次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省长秦光荣指出,“ 全省还有228万多农村绝对贫困人口、74万多城镇低保对象、20余万农村五保户、每年近千 万灾民以及288万残疾人和483万老龄人,他们的基本生活、基本住房、基本医疗,包括子女 上学、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困难”〔8〕。这些数据表明,云南的经济发展确实 处于一个 较落后的状态,贫穷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而统观云南省的国家级贫困县 ,你会发现,它们大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或是毒品过境的必经地带,如普洱市的8个国 家级贫困县,临沧地区的7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地区都是受毒品危害严重的地区,其中有 些还是毒品问题极严重的地区,如云南大理州的巍山县。其实,这种现象在广西、贵州以 及西北地区同样得到了印证。广西的靖西县既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禁毒委和 公安部要求进行重点整治的毒品问题严重地区。同样情形的还有甘肃省临夏州的东乡县和广 河县、贵州省的六盘水地区、宁夏的同心县等等。而外流毒贩,也主要由这些地区的农民和 无业者构成,如前述贵州省的织金县、云南省的巍山县即是。
  分析了毒品犯罪的区位特点和原因,在禁毒人民战争中就应当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既然“毒因穷起”,那么,我们就应当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落后状态,在解决群众的温饱 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走光明的致富路。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从上到下已经开始关注贫穷的弱势群体,并已经认识到贫穷也会 诱发其他的社会问题。从最初的仅关注城市贫民,到今年的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的 范畴,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这些转变都表明了国家消灭贫困的决心。温家宝总 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除了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外,还要认真解决农 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2007年,要在全国范围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另外,还要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国家要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 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200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019亿元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 事业,而地方各级财政也将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笔者相信,国家加大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必定会使我 国的低保人群的生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仅靠财政投入并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倾斜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同步进行,唯其如此 ,才 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贫穷并非一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解决了温 饱的人们,更加需要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所以自觉抵御不良风气,提高自身修养,遵纪守法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这才是我们在禁毒人民战争中应当倡导的精神风貌。
  (四)德治教育不能放弃
  从现实的情形来看,诱发毒品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是一个重 要原因。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传统思想已被许多人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笑贫不笑娼”,更有甚者— —“死得穷不得”。某些因违法而一夜暴富的事例,严重地刺激着那些因贫穷而处于社会底 层的人们的神经,一些道德沦丧者,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成为毒品的奴隶。也有的人,由 于遭受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心理失去平衡,为报复社会而走上毒品犯罪道路。就毒品消费而 言,多数人是出于好奇而吸毒,也有的人是为了“显派”而吸毒,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是将吸 毒作为报复或发泄的手段。尽管毒品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吸毒的动机也形形色色,但是, 笔者认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引是所有毒品问题的共性。
  尽管普法教育已进行了好多年,“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也已被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记挂 于心,但笔者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发生了信仰危机。多少 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成为国家的蛀虫,而多年的正面教育积攒起来的 正义感和责任心,竟被一些个别的社会丑态所颠覆,“昔日的禁毒英雄,今日的毒品罪犯” 典型案例为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公安局缉毒大队大队长周鲲从一名全国的缉毒 英雄变成了大毒枭。详细报道见张泉森的《全国缉毒英雄变成毒枭被捕后亲述蜕变历程》 (2003-06-23)[2007-02-01]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3/06/431609.HT M。也就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惊讶。许多的年轻人吸毒也 仅是为了“猎奇”或是“显派”,我们 可以说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是因为知识贫乏,“借毒消愁”,但对于城市的白领阶层来说, 他们衣食无忧,且“毒品有害于身体健康”是人人皆知的常识。诸多类似的现象说明,加大 宣传力度,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每个公民的自身修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从 思想根源上解决毒品问题。
  其实,在正在开展的这场人民禁毒战争中,许多宣传也已经关注了这些问题。笔者前 述提及的贵州省青年志愿者的结对帮扶活动,也已经使吸毒者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温 暖和关爱,“无毒社区”等活动也是为了维护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近 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成立的中国首支禁毒社会工作队,其设立的目的和初衷也是为了 配合基层禁毒部门在社区和农村组织开展禁毒工作,从最基层开始,关注毒品问题,关心吸 毒者。〔9〕在此笔者还要提及的一点是,学校教育仍然是我们不能放弃的阵地,学 校不仅要 教学生生活技能,更要教其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正如爱因斯坦 所言,“通过专业教 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 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10〕(P310)。
  (五)应当充分发挥宗教组织及民族习俗在禁毒斗争中的作用
  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问题较为突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民 族地区的问题要充分依靠宗教界的进步人士,且民族风俗习惯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前述分析的云南省对文山平远的“严打”及对巍山永建的“整治”,伊斯兰教 组织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宗族制度以及有宗教内容的村规 民约在引导、约束和控制族人的行为方面也有极高的权威。云南省宁蒗县及周边地区彝族 的“虎日”戒毒模式,其效果就引起了人类学家的关注,并被称为“一次传统文化的胜利 ”〔11〕。另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的由景颇族妇女组成 的瑞丽市卡南村女子护村队队员们,她们在村里的男人几乎都吸毒、贩毒的情况下 ,奋起抗 争,制定村规,捍卫自己的家园。她们的勇气和执着令人难以忘怀,她们的奉献让中国人的 法制生活更添精彩。〔12〕
  上述诸种在国家法律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求新的结合点的禁毒模式,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 睹的。民族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由宗教或宗族所倡导的禁毒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 持,这样或许可以借助宗教意识形态来整合许多由毒品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13〕(P3 5)
  上述思考仅涉及禁毒人民战争的几个方面,基于这场战争解决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因此它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要解决边疆乃至全国的毒品问题,政府应当担负起自己 的责任,民间各种组织也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而作为一名普通民众,尤其是 得益于社 会转型的民众,应当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除自己抵御毒品、远离毒品外,还要 帮助其他的同胞远离毒品的危害,而这所有的工作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吴忠民.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J].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2005(7).
  〔2〕罗利华,李顺才.中缅边境开展“夏季扫毒”行动 平均每天查获一起毒案[EB/OL].
  http://www. newsyn. com/news/meiti/haiwaimeiti/ haiwaimeiti/ 2007/ 420/ 0742017 14200819 BKFJAHFCI3EJ0457. html,2007-04-20/2007-05-02.
  〔3〕唐文.我省毒品犯罪的现状、预测及对策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2):7 2.
  〔4〕任玉华,李淳娥.云南边境地区280例吸毒者脱瘾后复吸原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6(3):4.
  〔5〕孙海涛.贵州:禁毒工作考核地方领导政绩[EB/OL].http:// www.jcrb.com/ zyw/ n 589/ ca369145. htm,2006-04-28/2007-04-13.
  〔6〕张泉森.贵州青年志愿者服务禁毒工作一年回顾[EB/OL].http: // news.rednet.com.cn/ Articles/ 2003/ 06/ 434394. HTM,2003-06-30/2007-01-02.
  〔7〕蒋月.社会保障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傅碧东、张瑾.云南省共有贫困人口228.4万[EB/OL].http:// www.newsyn.com /
  news/ yunnanxinwen/ jingji/ jingji/ 2007/ 429/
  07429152050KDK5IJ9A14AK7B0HCHA. html, 2007-04-29/2007-05-01.
  〔9〕苏琦.云南成立中国首支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EB/OL].http://www. newsyn. com/ne ws/ yunnanxinwen/ shizheng/ shizheng/ 2007/51/ 075118645506BG016KA921IB7I4BD. ht ml,2007-05-01/2007-05-01.
  〔10〕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李宗陶.彝族虎日戒毒 一次传统文化论的胜利[EB/OL].http://www. yizuren. com /article. asp?articleid=1786,2005-02-22/2007-04-02 .
  〔12〕何映荷.瑞丽江边的女子护村队[EB/OL].http://www .csonline.com. cn/news1/1/ 200702/16/ t20070216209236.htm,2007-02-16 /2007-03-02.
  〔13〕张晓春.浅析毒品问题的社会控制及手段[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Drug Problems in the Frontier Ethnic Regi 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A Li-hua
  (Law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091, China)
  Abstract:
  Drug problems must be well solv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 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southwest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of the country have
  economically lagged behind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east regions because of geo 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Cross-border drug trafficking and drug abuse h ave greatly restri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ethnic
  regions where drug abuse, poverty and ethnic conflicts all have combined to for m an impediment to progress. Only when drug problems in these regions are eradic ated will the problems concerned be solved completely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 try. Evidence shows that policies or measures by the southwest frontier ethnic r egions are of much referential value to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southwest border; the ethnic regions; drug; a harmoni ous society;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 立 英〕
其他文献
摘要:“非人化”是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各种先锋派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它根源于审美现代性之“自反性”悖论。对艺术“非人化”的美学阐释在不同的视界中折射出不同的内涵。勘察这种内涵差异之所在,有利于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主义;非人化;自反性;先锋派;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02-0127-06  西方现代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所,北京 100875)摘要: 本研究运用2007年中国公民价值观调查的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和访谈资料,从养儿防 老观、老年幸福观以及福利消费观三个纬度探讨了现代社会下我国公民养老模式观念的变化 ,并分析了其价值观转变的原因。研究发现,当今我国养老模式是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 阶段。本研究最后从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区域层次定位了其养老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养老;传
期刊
摘要:2004年10月31日乌克兰举行了独立以来的第四次总统大选,这场选举被普遍认为是1991年以来东欧地区进行的最敏感的总统选举。亲西方的总统候选人尤先科和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选举结果引发的争议在乌克兰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场危机的产生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单纯是东西方地缘政治争夺的结果,同时它也是乌克兰国内历史、经济、宗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乌克兰;俄罗
期刊
摘要: 基诺族作为中国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经济形式是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 狩猎为辅的初级农业。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经济与社会是嵌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与教育、 宗教、歌舞等形式不分彼此;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往来依据的是互助,互惠互利原则。然而经 过人民公社化,特别是经过山地、林地制度改革和引入市场经济之后,基诺族的经济和社会 文化的嵌合关系被打破,经济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不再同步。基诺族的经济形态由互
期刊
摘要:中美关系发展中出现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增加,是由各自的国家 利益决定的 ,是两个大国关系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正常反映,也是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势转移的必然结果 ,因而是真实的国家关系体现。全方位、多视角、理性地分析、考察双边关系发展的历史、 现状、态势、特点,以及中美关系在所有大国双边关系中的成熟性,中美战略关系保持相对 稳定的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关键词: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理性;考察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应然的平等保护与实然的非对等对待的矛盾使农民工的平等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从宪政制度上给予反思并努力去完善制度建设是实现农民工平等权的切实途径。  关键词:农民工;平等权;宪政  中图分类号:D6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01—0018—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
期刊
摘要:人之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一直随着近现代民主、法治的进程高歌猛进,与此相随的是刑事程序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革。人权发展与刑事程序正当化历程存在着牢固的共生关系。强化人权保障必须推进刑事程序变革,确保刑事程序的公正性。  关键词:人权;刑事正当程序;变革;公正;共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DFO—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01—0072—04  享有充分的人权
期刊
摘要:英日同盟是20世纪初英日两国为了与其它列强在远东进行竞争而结成的帝国主义政治军事同盟,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和促进各自的在华侵略利益。英日同盟条约先后经过了两次修订,反映了英日两国与俄、美、德等国在中国问题上的复杂关系。可以说,英日同盟存在的二十年是列强按照实力逻辑进行一系列博弈的“丛林时期”。  关键词:英日同盟;中国问题;博弈;门户开放  中图分类号:K26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各国文化均有其自身特质,企业行业又有各自的特色。将文化特质和企业行业特色高度地一致起来,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把握文化特质和企业行业特色的关系,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特质;企业行业;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5)03—0041—03
期刊
摘要: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主题。现代化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外部关系上的世界化和内部关系的个性化(个人主义)是现代化运动的两个重要趋势和趋向。中国近代以来160多年的发展历程同样体现和展示出这样两个基本的发展趋势和趋向。从世界化的趋势来说,由于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是被迫的,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人对世界化的发展趋势缺乏自觉的意识和体认,直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