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日记检查时,笔者看到班上的某位同学在日记本上这样写着:
  唉,什么时候才可以不用再写日记了啊,老师每天都要我们写日记,说写日记可以提高语文写作水平,还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是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要是不用写日记就好了,我最怕写日记了。这几天老师又甩出新花样,说是叫我们写微作文,还说每篇微作文要有一个主题,字数在两三百左右……唉,实在是伤人心啊!天啊,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写日记呢?
  看到这位学生的日记,笔者着实吃了一惊,叫学生写日记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吗?那笔者可成了千古罪人!但写日记也并非笔者原创,当年的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天天让学生写日记!魏书生老师说写日记就是道德的长跑,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想到这里,笔者陷入了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爱写、甚至排斥写日记呢?读了上面这篇日记后,笔者觉得这位同学的日记写得不错,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一直在倡导的不就是这样的好作文吗?但这毕竟是在抱怨,我们需要搞清楚学生抱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不爱写日记、不喜欢写作,其主要原因并非这位学生所说的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缺乏对写作的兴趣,没有真正的写作意识和内心对写作的冲动。笔者认为,学生不喜欢写作并不是缺少生活体验与感悟,而是因为教师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写作意识”。
  “意识”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从字面上来解释,“写作意识”就是写作的一种精神活动。所谓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就是指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一、用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
  学生每时每刻都有生活体验,只是有些单调,每天往来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成一直线,除了读书学习还是读书学习,偶尔看会儿电视或做一些其他的事。我们不能把学生不喜欢写作,写不出文章的原因归结于生活的单调,同学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体验生活与生活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像同样天天干着苦力,吃着简单的菜,有的人却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这样的人生就会很有意义。有的人天天山珍海味,反而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因为他不懂得生活。
  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的关键在于体现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埋怨读书太枯燥乏味,埋怨读书累、读书苦,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事,把苦难当作一种人生财富,这样的人生便有了意义。写作也是如此,如果同学们能把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当作人生的一大财富,并能从中发现美的东西,从读书中找到快乐,就不会埋怨读书乏味了,也就有东西可写了。
  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写作有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冲动,时时想用文字把自己的生活表现出来,把自己对生活的情感表达出来,有了想表达的欲望,那就是有了写作的意识。
  比如有一次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春天来了》为题目的文章,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的绿园里,带领学生仔细观察绿园里的景象,仔细记录绿园里有哪些景物,它们的生长状态怎样,开了哪些花;再到绿园的小山上,去看竹笋的生长情况……有一名同学找到了一个刚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笋,竹笋的笋尖刚刚露出一点,还带着点泥土。笔者告诉那位同学,这意味着春天来了,同学们可以这样描写:春天来了,春天来到了山上,山上的竹笋使劲地从土里钻出来,它用力向上钻,终于冲破了坚硬的地面。它探出黄黄的小脑袋,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啊,真精彩。
  这次活动后,班上的学生无一例外地写出了精彩的文章,大部分学生作文富有真情实感,观察的角度很新,描写也很生动。
  二、用教师的写作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语文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否则很难能指导学生的写作。笔者在业余时间里,经常写一些短文和语文教学反思之类的文章,偶尔向报纸杂志投稿。一次,笔者写的散文《补鞋老人》发表在了报纸上,同学们看到后请笔者谈谈写作感想。
  于是,笔者在课堂给学生讲述了《补鞋老人》这篇文章的来历:《补鞋老人》写的是笔者小区门前的一个补鞋老人的故事,由于笔者天天与其接触,与老人也熟悉了,常常与他聊天,偶尔也把自家的鞋子拿到他那里去补。在相处中,笔者发现老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了写这位老人的欲望——那天,我家洗了很多被子,晾在小区前面小桥的栏杆上,老人的小摊就在小桥旁边。笔者晾好被子就去上班了,谁知到了快下班的时候竟飘起了雨。笔者担心小桥上的被子会被淋湿,急匆匆赶回家,跑到桥上却看不到被子的踪影,正在惊讶的时候,老人告诉笔者他已经帮忙把被子收起来了。他说,眼看就要下雨,于是就帮忙把被子收了起来。
  讲完后,笔者告诉学生,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美好的心灵去看世界,就能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从简单的生活中去发现的美好东西,就是好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时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里,那个同学今天的表现与昨天有何不同,某位教师今天又教了我们哪些新的东西,穿着上有什么变化……学校里的清洁工,烧饭的阿姨,值班的门卫老人等都是可以进行仔细观察的对象,都是我们可以写的新鲜素材。校园是个大舞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天天发生着新鲜的事,现场的、听说的,都可以是作文的素材,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片叶子的飘落,一朵鲜花的盛开都是可以入文的好材料。
  有一次,笔者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有一个梨,当时笔者很纳闷,讲台上怎么会有一个梨?当笔者问学生这个梨为什么会出现在讲台上时,有一名男生站起来对笔者说是给笔者解渴的。笔者当时很感动,心里满满的幸福感,后来回想起教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了一篇叫《有一种幸福叫感动》的文章。写好后,笔者将其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并在班上告诉同学们如何取材,学生听了很受启发,收到了很好的指导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龙观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就越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不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趣味”触摸情感的温度  铺垫导入是一种常用的从远处落笔,慢慢引到正题上的课堂导入手法,一般设置在主要内容出现之前或主要环节发生之前,揭示了课堂重点内容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效果上看,它能体现谋篇
期刊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一、于永正老师教学风格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他爱学生,爱语文,在许多语文教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繁琐
期刊
那一次,我真快乐(修改稿)  沈熠雅  总算盼来了假期,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国庆节假期的时候,我们一家来到了长兴。爸妈留在外婆身边陪伴她老人家,我和姐姐随着表姐和姑妈出门玩乐。  我们先来到了长兴超市,超市货架上的物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是一个机器,虽然已经见到过很多次了,但我至今还不知道它叫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神秘的机器,很能吸引我们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钱的硬币放进了投
期刊
从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期间有苦有累,有快乐有幸福,其中滋味,一言难尽。我熟悉了他们的声音,看惯了他们的眼神,那是怎么也读不厌的画卷。对学生的爱已深深根植在我心里,他们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最让我头痛的是,每天都要断无数的“案子”,辨别许多的“是非”,划分很多的“责任”,而这些官司的难度系数极高,稍不留神就会有同学“喊冤抱屈”,还有一些同学“逍遥法外”。  先看看我这个“判官”断的都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拼音的价值,多认少写,为学生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小学低中年级,帮助学生尽快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学校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汉之星”汉字输入系统能帮助学生自主识字,扩大词汇量,帮助并促进其进行自主阅读。  “汉之星”是国内第一款通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养成的非常重要的素养和能力。但是,在历届语文中考中,由于答题不得要领,现代文阅读仍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中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
期刊
作文是一种极富个性的创造性劳动,创新能力是这种劳动的核心。学生作文的题材和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同学们应该说真话,抒真情,也就是说,学生作文要“接地气”。  作文“接地气”指的是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真情实感,“接地气”的作文说真话、实话,讲事实,抒真情。这样的作文容易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只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作文,才会受到欢迎。  然而,如今大部分中小学生的作文不“接地气”,往往言之无物,空洞说教,生搬硬套
期刊
“教育”的步伐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而教育的形式也在时代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变化更新。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兴起,让“教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有了全新的面貌。  从前的圣贤者,要么诞生于名门,要么离不开自身的苦学,学习方式无非是习于书本文字,授于师者之口。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应该及时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而更加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  如今,从上课前的预习开始,信息技术就已经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受教育的人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其实,作文教学亦是如此,要想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创设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利用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同学们常常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文,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是组织和表征发散思维的一种图形技术,常被用于信息处理,即将信息加以归纳和综合,辅助人们思考复杂问题和表征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能使整个教学流程更加科学、有效,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就将其整合到了语文教学中。本研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字义教学中,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字义教学流程,以具体案例为例,进行理论下的实践审视及反思,以此理解新教材理念的精髓,延伸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