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中国反垄断期待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MD寄希望于将中国作为其反对Intel垄断的主要阵地,但目前中国《反垄断法》的缺失显然令其难以实现这样的期待
  “在反垄断方面,日本发生的事情是全球的一个象征。”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AMD)总裁兼CEO海克特· 鲁尔兹喜悦地宣称。
  鲁尔兹所称的“日本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指3月8日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JFTC,相当于各国的公平交易委员会)对Intel在日本垄断事实成立的判定。
  
  在日本的胜利
  
  3月8日,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发布了《关于Intel违反<独占禁止法>规定的劝告》。该委员会认定,Intel用它的市场垄断地位压制了公平、开放的竞争,从而违反了日本《独占禁止法》第三章的规定。
  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JFTC)委员山田昭雄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透露,JFTC的调查结果表明,Intel通过对日本台式电脑制造商施加各种限制,运用了不正当手段来遏制竞争对手日益增长的市场份额。由于Intel的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AMD和美国芯片开发商全美达(Transmeta)公司的总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24%降低到了2003年的11%。
  在这份《劝告》中,JFTC要求Intel尽快调整其在日本市场的商业行为。并对Intel作了一些限制,其中包括,Intel必须通知它的客户和员工,不准再以拒用竞争对手的CPU为条件向那些日本电脑制造商提供折扣和其他资金支持。
  山田昭雄向《商务周刊》介绍说,JFTC还向Intel下发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3月18日之前对该《劝告》进行明确表态。但Intel认为其在日本的商业行为是公平合法的,因此表示在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公司将对JFTC的《劝告》进行评估。之后JFTC只好将Intel是否接受垄断《劝告》的期限,由3月18日延后至4月1日。
  “我们高兴地看到,4月2日Intel公司终于接受了我们的《劝告》。在今后的时间里,公正取引委员会将对Intel公司进行审决,5月份就会有一个审决的结果。”山田昭雄介绍说,Intel也向委员会承诺,在此期间停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对Intel的垄断调查是从去年4月份开始的。当月8日早上,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派遣约10名调查人员,突击搜索了Intel日本分公司东京都千代田区办公总部及筑波据点,搜索工作一直延续到下午。山田昭雄告诉《商务周刊》,该次搜索主要就是怀疑Intel不正当地要求客户拒购AMD等厂的CPU,涉嫌妨碍市场竞争的相关规定。当天他们一共搜查了Intel在日本的3个办公分支机构,带走部分文件档案,并向部分Intel员工做了笔录。此后,他们还向其他一些公司发放了调查表,并到AMD日本公司询问了相关问题,直到今年3月8日完成调查取证。
  这项持续了11个月的调查,查明了Intel在侵犯消费者权益和压制竞争方面的主要行为,包括2002年5月开始,为占据大部分的日本市场,Intel对日本的5家电脑厂商进行折扣优惠或资金提供,但同时提出3个条件——必须使用英特尔产的CPU;英特尔的CPU占90%;各公司主导型号的系列产品都必须用英特尔公司的CPU。
  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判定Intel在日本垄断事实成立的当天,AMD立即在美国总部发表声明,其总裁鲁尔兹表示:“这是日本的客户和消费者的胜利。这是在尽力消除自由公平竞争的障碍。我们希望这种竞争障碍的消除不仅仅是在日本。”
  
  AMD布局世界战场
  
  AMD获得了支援。在日本公正取引委员会发表《劝告》的同时,欧盟委员会也表示将与日本方面合作,介入Intel涉嫌违反垄断法案件的调查。
  鲁尔兹曾经说:“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于颠覆Intel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这有些夸张,但为了获取公平竞争的机会,AMD公司确实一直在世界各地与Intel斗法。
  早在1987年,AMD就曾在美国本土提请反托拉斯诉讼,指控Intel阻碍竞争,采取不公平的手段阻止AMD获得芯片关键技术。在长达8年的诉讼中,Intel的年销售额迅猛增长,而AMD却差点因此濒临破产。
  2000年10月,AMD向欧盟提交申请,控告Intel恶意竞争。欧盟对Intel进行了调查,但是没有采取法律行动。2001年10月,AMD直接向北加利福尼亚地方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该法院强迫Intel提供专家的证词和相关文档,以便于欧盟对Intel的反垄断调查。但在2003年9月18日,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FTC)的一些调查人员表示,对于AMD的指控持怀疑态度,美国FTC终止调查。这让AMD非常郁闷。
  不过,2004年5月,欧盟重新启动了这项调查,并向多家公司索取Intel经营做法的新数据。欧盟目前正在研究这些公司的答复,但是监管方何时采取下一个正式步骤,例如对Intel提出正式指控,至今还没有正式的答案。
  根据欧盟反垄断法律,如果Intel被裁定违反了反垄断法,将可能被处以高达全球年营业额10%的罚款。
  Intel在日本被判垄断事实的成立显然鼓舞了AMD的士气,AMD法律事务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行政官Thomas M. McCoy表示:“Intel旨在通过其市场地位非法限制创新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我们鼓励各国政府都审视一下国内处理器市场,以免遭此类伤害。”
  McCoy指出,企业和消费者应当能够在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公平市场上,自由地选择多种不断创新的竞争产品,AMD信奉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由于竞争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和多样性,而Intel损害消费者权益证据确凿。通过阻止台式电脑制造商自由选用CPU,Intel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剥夺了全球消费者自由选择最符合其需要的电脑的权利,他说:“Intel为了压制竞争对手而人为限制市场份额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全球各地的反垄断标准。”
  
  中国的反垄断难题
  
  在中国市场,业内一些人士也一直指责Intel有垄断行为。方兴东在《挑战英特尔》一书中就披露,长期以来国内众多PC厂商对英特尔言听计从,从不敢与其他处理器制造商包括AMD合作。
  有媒体指称,Intel在中国的垄断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公关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份额;二是在对产业链的控制上;三是在市场推广上与OEM厂商捆绑,最明显的就是广告补贴。
  “Intel在中国市场推广上与厂商的捆绑,提供了均值达到50%的经费支持,在市场、宣传、运营乃至管理等多方面对国内厂商进行全面渗透,英特尔借此取得了主导权。”方兴东说。
  在中国,几乎绝大多数的PC机箱上都有“Intel Inside”的标签。显然,Intel的战略意图在于中国市场全局。十几年来,Intel正是通过控制各厂商的产品数量、推出档期和价格,把握这些没有核心技术的PC厂商的生产和产品命脉。
  AMD 认为,Intel此次在日本被裁定垄断事实成立,对于中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将是AMD反垄断的主要阵地。因为美国现在还是比较垄断的竞争环境并不利于AMD的发展。”鲁尔兹认为,只要有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就可以看到Intel垄断地位的结束。
  AMD中国公司一位高层向记者透露:“我们将支持中国政府对Intel进行反垄断的调查。”但他同时表示,由于中国目前尚没有《反垄断法》,AMD主要是和客户及政府沟通,配合工商部门进行这方面的调查。
  不过,《商务周刊》致电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分局反垄断处时,该处的一位负责人就告诉记者,目前并没有对Intel进行反垄断方面调查的意向。
  反垄断法律专家、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王晓晔告诉《商务周刊》,目前AMD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大概不到30%,其余都被Intel所掌控。但王晓晔表示,虽然Intel在中国的份额明显偏大,占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但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关键得看Intel是否有滥用市场支配的行为,比如搭售行为或强制交易行为、捆绑销售、拒绝交易、价格歧视等。
  王晓晔还强调,即使有这些行为存在,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反垄断法》,所以AMD诉求的急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愿望还很难实现。“没有反垄断法律,如何去确定反垄断行为的存在违法呢?”王晓晔说。
其他文献
通过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实现间接海外上市,几年来,蒙牛、盛大、百度等百余家中国企业通过这一“红筹”路径登陆海外股市,而没有遇到任何法律风险。“红筹上市”也一直被证明是企业发展、企业家致富、风险投资基金发财的最便利方式。  然而就在此当口,外管局的一纸文件宣布了好日子的结束。在政府眼里,红筹现象造成的巨量资本“体制外循环”是不可容忍的。而在风险投资基金眼里,他们又遭遇了一次“多头马车”国情下政策和法
期刊
2005年10月,IBM业务咨询服务部完成了今年的全球CEO调查,在今年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什么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50名被访者认为,差异化、快速反应和高效率,是未来成功商业模式必须具备的三个属性。强有力的差异化价值是实现增长和盈利的关键;组织结构则须感知客户和市场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以灵活方式调整成本和业务流程,保障企业生产率和降低风险。  这三个未来商业模式并非高深
期刊
小灵通之后,UT斯达康试图到欧美主流市场抢“大人物”的奶酪  2004年财报的公布,让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市场这个曾经的荣耀之地再次遭遇麻烦。  4月16日,比预定的日期整整晚了两周之后,UT斯达康终于公布了迟到的财务报表。这份财报显示,UT斯达康2004年的收入为27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38%,但净收入只有7340万美元,远低于2003年的2.155亿美元。该公司解释说,公司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向海
期刊
美国一些零售商通过为员工提供一定的折扣促使员工在自己的商店里消费;福特汽车公司等汽车制造商在全公司推行“员工购买计划”,以便员工拥有本厂出产的汽车;一些企业管理者不厌其烦地向员工宣讲本公司的远景,并自我标榜“我们是最棒的”;公司给予员工充分的关注和认同,公开赞扬他们的成就,推行各种培训计划以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们身边的企业中不乏这类活动——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活动其实并不是彼此孤立
期刊
青年农民高正落选了。180余万张选票,依旧没能让他感受重庆农妇熊德明此前一年的光荣,领取到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经济人物之社会公益奖。但高正还是成了名人,同样由央视操盘的“中国法治人物评选”,让他这个不能完整背诵一条法律条文的小人物,为2004年大结局的谢幕鞠了一个躬。  2004年,各种名目的年度人物评选陡然间多了起来,小人物也更多地进入媒体视野。最早发现中国艾滋病高危区的湖北医生桂希恩,成了至
期刊
当大型飞机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后,这个一度被尘封的高技术项目,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但“全民大讨论”并没有让历经沧桑的大飞机项目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图景,一系列涉及大飞机的新闻事件在媒体粗放式的历史回顾中,演变成了情绪化的争吵:意气、误解、猜忌甚至谎言、诋毁……充斥在大飞机这块“无主之地”。  在垄断寡头市场挤压的阴影下,部门和地方利益的纠葛中,中国大飞机项目大有深陷"名利场"的
期刊
汉斯-韦尔纳·辛恩(Hans-Werner Sinn) 德国经济研究机构IFO研究所主席    法国允许雇主增加工作时间及薪酬、废除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决定,标志着数十年的趋势出现了逆转。在1980及1990年代,大部分欧洲国家削减了工作时间:德国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降为38小时,英国从40小时降为37小时,丹麦从39小时减少到37小时,法国从40小时减少到35小时。然而今天,当欧洲人在高失业
期刊
弗洛蒙德·马里克(Fredmund Malik) 欧洲管理学大师,圣加勒管理中心的总裁,本刊专栏作家。现任教于瑞士圣加勒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和维也纳经济大学,目前还在多家欧洲公司担任高级管理顾问    动荡的年代需要制定明确有效的标准。什么算生意兴隆?公司处于什么状态才算正常?成败的可靠指标是什么?根据当今思潮,越是把财务因素放在中心位置,走错路的危险就越大。如果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予以考虑的
期刊
精英一词让人感觉良好,它是事业有成者的代名词。这种成就通常来自学术方面,既靠先天的资质也靠后天的训练。学术头衔是衡量的标准,而头衔的取得也要看成绩:A、B、C、D或者一级、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  谁不希望实行精英统治?这肯定好过富豪统治中的财富决定地位,也强过老人政治中的年龄决定尊卑。甚至连贵族政治都难望其项背,因为决定贵族地位的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头衔和财产。  精英政治更富诱惑,至少乍一看的
期刊
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导致商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对其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有人觉得我们需要崭新的管理模式。  然而迄今为止,全球化无非就是美国化,原因并非是美式管理思想和方法具有内在优越性,而是因为这是惟一的英文商业教育。管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MBA——这已成为美国为数不多的成功出口品。  人们之所以认同美国商业教育,主要是受两种谬论的影响。第一个是,他们深信美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