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应工作得更长一些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theroad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斯-韦尔纳·辛恩(Hans-Werner Sinn) 德国经济研究机构IFO研究所主席
  
  法国允许雇主增加工作时间及薪酬、废除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决定,标志着数十年的趋势出现了逆转。在1980及1990年代,大部分欧洲国家削减了工作时间:德国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降为38小时,英国从40小时降为37小时,丹麦从39小时减少到37小时,法国从40小时减少到35小时。然而今天,当欧洲人在高失业率和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中苦苦挣扎时,他们不得不工作得更长一点以适应全球化。
  德国最新的工资协议导致更长的工作时间,法国的行动就在德国政策变化之后。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德国的工作时间虽然增长了,但是补贴报酬却毫无增长迹象。
  西门子首当其冲,将每周工作时间从35小时提高至40小时。巴伐利亚市政府将老年雇员的工作时间从38.5小时提高至40小时,年轻雇员的工作时间则增至42小时。戴姆勒—克莱斯勒将其研发中心的工作时间从35小时提高至40小时,此例一开,其他公司的谈判纷至沓来。
  德国原本是出于对来自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低工资竞争做出回应。目前,2004年5月加入欧盟的东欧十国平均工资大约是德国工资水平的1/7,但这还算不上什么,中国工人的工资是德国同行的1/25。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某些人认为参与竞争的努力无济于事,但是,由于德国生产效率要高得多,增加工作时间以有效削减人力成本的做法仍值得一试。这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树立了一个榜样。法国的下一步可能也是无薪延长工作时间。
  工会反对延长工作时间的理由建立在“劳动合成谬误”的理论之上。根据这一观点,这样的政策毫无经济利益,因为经济学中的劳力总和是固定的,因此,工作时间延长10%只会导致就业率降低10%。
  这个观点尽管看上去颇有道理,但它是错误的。同酬条件下的延长工时是使欧洲更具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与削减工资相比,它对工人和雇主的负担都较轻。
  更长的工作时间将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如果人们工作时间更长,资本也就积累越多。除了全天24小时轮班的地方,延长人们白天的工作时间能提高资本利用率。因而,工作时间加长10%就像经济生产资本储备增加了10%一样,社会财富将有跳跃式增长,生产力将会即刻提高。
  “劳动合成谬误”理论假定加长工作时间与雇佣更多的人是一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延长工作时间可以立马做到,然而因为雇佣更多员工尤其要求新的实物投资,时间长、花费大,所以,延长工时是达到增长并获得竞争力的最理想方法。
  事实上,用媒体的术语来说,延长白天的工时将造就更高的就业率,因为它能在保持劳动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那些生产效率过于低下以至与劳力成本不相称的工人现在将被解雇,因为公司将会发现,将产量水平提高到通过投入更多资本、雇佣更多工人这种方式增加工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之上,那是值得的。
  会有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工作日延长所带来的附加产量吗?“劳动合成谬误”观点的支持者们说,不会。但是当每个工资固定的工人生产出更多货物,利润与产量的价值增长量是相同的。
  所以,原则上说,会出现针对附加产量的购买力量。企业主也许要为他的妻子买一件皮毛大衣或为他的工人建造一座新生产车间。如果所有的公司都工作长一点,大部分将会面临更多的需求,并且一般公司会遇到与其额外供给相同的额外需求。
  的确,一部分额外需求将会流入国外,但是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额外供给上。轻微的货币贬值将能解决出口需求的任何遗留问题。这可能是直接贬值,也可能是由于价格下降而引起的隐性贬值,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是因为工资不变条件下额外的工作时间所引发的单元生产成本降低所造成的。
  “工作更长久将会损害就业”和“我们需要技术进步以使我们变得更具竞争力并保持就业率”的观点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工作时间加长与能使资本和劳力都更具价值的技术进步几乎是一样的。尽管两者都有可能正确,但是它们不可能同时正确。担心加长工作时间将会对就业率造成损害是毫无道理的,这是一条费力但却真正通往经济增长、竞争力加强、就业率提高的道路。
其他文献
约瑟夫·奈 (Joseph S.Nye)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前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本刊专栏作家    印中两国会结成新的联盟以抗衡美国的全球势力吗?中国总理温家宝刚结束了对印度为期四天的访问。访问期间,双方共签署了11项协议,其中包括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印度还认为中国事实上会支持印度申请成为扩大后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反对日本加入。而美国则支持日本在安理会拥有席位。  中国和
期刊
方方入大学的时候,清华的学生还必须学两件事,一是跳交谊舞,二是冲印黑白胶卷。现在彩色胶卷都已经快被淘汰了,回忆往事,方方直叹时代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从投行到企业,再从企业回到投行,方方觉得人生是没有办法设计的。“社会是公平的,任何事情做好都不容易,社会的价值链每一环都需要人才,但是你要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价值链,让你的边际效用最大化。”如今已经有三个女儿的摩根大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中国部董事总经理方
期刊
王辉耀,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公认的“海归派”群体代言人。王辉耀的履历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耀眼夺目:曾任中国外经贸部官员;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的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曾任多家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出任过加拿大驻香港首席商务参赞,创下华人在加拿大的史无先例;独立创业,现任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并身兼国内众多社团组织的负责人;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客座教授,社会活动家,包括《海
期刊
强力部门在企业债券市场发行和监管上的权力竞争,在造就企业债“一年1000亿元”突破的同时,也为当前融资难的企业下了一场“及时雨”    企业债的“发飙”    如果把13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国债券市场比喻成所罗门宝瓶中释放出的巨无霸“魔鬼”,那么几百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市场,仍然还是罕为人知的“侏儒”。2005年,决策层正在全力消除中国企业债券“侏儒”市场的尴尬。  截至7月22日,
期刊
通过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实现间接海外上市,几年来,蒙牛、盛大、百度等百余家中国企业通过这一“红筹”路径登陆海外股市,而没有遇到任何法律风险。“红筹上市”也一直被证明是企业发展、企业家致富、风险投资基金发财的最便利方式。  然而就在此当口,外管局的一纸文件宣布了好日子的结束。在政府眼里,红筹现象造成的巨量资本“体制外循环”是不可容忍的。而在风险投资基金眼里,他们又遭遇了一次“多头马车”国情下政策和法
期刊
2005年10月,IBM业务咨询服务部完成了今年的全球CEO调查,在今年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什么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50名被访者认为,差异化、快速反应和高效率,是未来成功商业模式必须具备的三个属性。强有力的差异化价值是实现增长和盈利的关键;组织结构则须感知客户和市场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以灵活方式调整成本和业务流程,保障企业生产率和降低风险。  这三个未来商业模式并非高深
期刊
小灵通之后,UT斯达康试图到欧美主流市场抢“大人物”的奶酪  2004年财报的公布,让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市场这个曾经的荣耀之地再次遭遇麻烦。  4月16日,比预定的日期整整晚了两周之后,UT斯达康终于公布了迟到的财务报表。这份财报显示,UT斯达康2004年的收入为27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38%,但净收入只有7340万美元,远低于2003年的2.155亿美元。该公司解释说,公司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向海
期刊
美国一些零售商通过为员工提供一定的折扣促使员工在自己的商店里消费;福特汽车公司等汽车制造商在全公司推行“员工购买计划”,以便员工拥有本厂出产的汽车;一些企业管理者不厌其烦地向员工宣讲本公司的远景,并自我标榜“我们是最棒的”;公司给予员工充分的关注和认同,公开赞扬他们的成就,推行各种培训计划以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我们身边的企业中不乏这类活动——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活动其实并不是彼此孤立
期刊
青年农民高正落选了。180余万张选票,依旧没能让他感受重庆农妇熊德明此前一年的光荣,领取到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经济人物之社会公益奖。但高正还是成了名人,同样由央视操盘的“中国法治人物评选”,让他这个不能完整背诵一条法律条文的小人物,为2004年大结局的谢幕鞠了一个躬。  2004年,各种名目的年度人物评选陡然间多了起来,小人物也更多地进入媒体视野。最早发现中国艾滋病高危区的湖北医生桂希恩,成了至
期刊
当大型飞机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后,这个一度被尘封的高技术项目,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但“全民大讨论”并没有让历经沧桑的大飞机项目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图景,一系列涉及大飞机的新闻事件在媒体粗放式的历史回顾中,演变成了情绪化的争吵:意气、误解、猜忌甚至谎言、诋毁……充斥在大飞机这块“无主之地”。  在垄断寡头市场挤压的阴影下,部门和地方利益的纠葛中,中国大飞机项目大有深陷"名利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