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12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而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用智慧和情感来建构。如何通过教师的智慧引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呢?笔者就此淡点看法。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构建乐学的课堂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构建乐学的课堂。
  在教学《掌声》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体会掌声的深刻含义,在读完小英的变化后,我饱含深情地说:“多么感人的场面啊!掌声,使小英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读到这里,你们能说说掌声的含义吗?生活中你们想把掌声献给准呢?送出的又是怎样的掌声呢?”学生说:掌声是指信心、鼓励、尊重、肯定、赞扬、帮助、支持……要给身处困境的人,帮助你的人送上掌声。我再次饱含深情地说:“掌声,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老师这里有一首爱的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好吗?”老师出示小诗:
  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岔道口,一个引导的箭头/挫折时,一句温暖的话/迷惑时,一个肯定的回答/干渴时,一杯清凉的水/倦怠时,一声惊蛰的春雷/
  “同学们会不会试着给这首小诗再添上几句呢?”学生沉思片刻后,争相发言。有的说:“紧张时,一阵鼓励的掌声。”有的说:“伤心时,一句安慰的话语。”有的说:“摔倒时,一只搀扶的手。”还有的说:“成功时,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快乐、惊喜油然而生,我兴奋地说:“听着你们刚才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们真是一个个小哲学家,一个个小诗人!现在我把它整理成一首新的诗歌,一首我们班同学写的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好吗?”这时,学生欢呼雀跃,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灿烂!
  很明显,正是由于教师富有创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热情,使课堂充满了智慧挑战,洋溢着生活的激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尊重学生的感悟,构建自主的课堂
  有人说:“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呼唤着教师引领学生从自主合作走向自主探究,从知识领域走向精神世界,从已知走向未知,从创新走向智慧。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继续点燃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和个牲品质飞扬。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的、是思想的、是成长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寓有准备的预设于随机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更要拥有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独特的想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雨点》一课时,有位学生举起手又放下手,老师发现了,请他回答:“雨点落在小河里,在小河里流泪。”依照常理看,这个回答是匪夷所思的。但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追问道:“你为什么说‘雨点在小河里流泪’呢?”学生伤感地说:“小河里的水又黑又臭,雨点也变脏了。”多好的回答啊!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如果老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就不会出现这没有预设的精彩。
  三、赏识学生的见解,构建激励的课堂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欣赏与期待,学生就会充满自信地去思考、去探究,发挥最大的潜能,迎接智慧的挑战。
  如一位教师教学《军神》一课时,在研究“为什么沃克医生说遇到的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军神”时,一名男生说:他在手术台上十分坚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再从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擦着汗,可以看出手术进行得非常艰苦,医生都在担心刘伯承能否承受得住,这能看出刘伯承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老师及时评价:“你不仅抓住了刘伯承自己的表现,还从医生的表现中感受到刘伯承的坚强,真会读书!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这个小小男子汉也被我们的军神感染了。”又一名女同学说:“从‘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中的‘竟’字我知道刘伯承用劲忍着剧痛,居然抓破了新床单,可以看出他的坚强。”老师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从一个词看出刘伯承当时所承受的痛苦。如果你是在场的女护士,一定会心疼不忍、万分担心!”“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别特征渗透人文品质的教育。它使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同时,渗透学习的策略,传递学习方法。
  四、加强学生的体验。构建情感的课堂
  在阅读目标上注重情感体验,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中发展他们的语言。
  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我设计了让学生扮作诗人叶绍翁,到好朋友家去游园,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出来,要有适当的动作、表情、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上,学生们用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对这首诗做了个性化的诠释,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他们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传统文化在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演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第一位学生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眼睛盯着地面,好像真怕踩坏了地上的“苍苔”,同学们都为他鼓起掌。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这是教师抓住生成点进行引发)
  生:因为如果不踮脚,苍苔上的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苍苔上的脚印会少一点。
  师:你为什么要让苍苔上的脚印少一点呢?(这是老师进一步引发)
  生:因为我爱惜苍苔。
  师:你这个“爱”字说得真好啊!把你心中对苍苔的怜爱读出来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案例中,教师注意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情景中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在体验中所获得的情感是真挚的,是鲜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在对话交流中所获得的理解也是深刻的。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文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文中人物的形象,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五、启迪学生的心智,构建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不仅要有情感的体验,更要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灵动的魅力。
  《一路花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成不同的角色,然后进行角色体验采访:
  师:美丽的花儿,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长得如此娇艳?
  生:是那个有裂缝的水罐一直浇灌着我。
  生:是挑水工利用了破水罐的裂缝滋润了我们,我们才会这么娇艳。
  师:勤劳的挑水工,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不换一只完好的水罐呢?
  生:破水罐也有它有用的一面啊,有了它,才有这一路花香,我在挑水的时候就感到心情特别舒畅。
  生: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啊,有了它,我的主人才能每天欣赏到这美丽的鲜花。看到主人快乐,我更快乐!
  师:有裂缝的水罐,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听了大家的话,我不再自卑了,没想到我这么有用,能带给别人这么多的帮助。
  生:我想谢谢挑水工,是他利用了我的缺陷,让我这么有用,如果没有他,我可能早就被丢弃了。
  师:(鼓掌)说得真好!对,不管你是那只完好的水罐,还是那只有裂缝的水罐,你就是你,只要你心中有爱,就能带给别人温暖,带给别人一路花香。
  教学是门艺术。有效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语文课堂应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有效的语文课堂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是灵动的,是富有创造力的。我们只有以这样的理念来构建课堂,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智慧生长的理想殿堂。当智慧如七色彩绸在教与学间穿梭萦绕,我们的课堂必将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焕发灵动和光彩。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有效在语文课堂中精彩生成!
  (作者单位:无锡市侨谊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言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的互动互构过程,是运用言语在人际间进行沟通交流的社会行为。作为中介和凭借的“语言”,只是用来指称事物和心意的“代码”,即是一种象征性的替代符号,听(读)者所接收到的,只有这些替代符号,那么,如何保证能将这些符号准确无误地转换还原成说(写)者所要表达的事物和心意?  索绪尔早就指出:“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还属
作为学科课程的现代意义的语文教学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道路。综观这一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历程,似乎一直都面临着人们不间断的批评。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更是天怨人怒,全民共讨,仅从几篇批判文章的标题就可见一斑了:《试题荒唐成瘾成癖,考倒鲁迅考倒巴金——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不按模式作文,扣分!不做正面文章,扣分!问老师为啥,别问!——语文可真让人受不了啦》……  面对如此的指责、批判甚至“误尽苍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突出故事的剧情,更好地体现主题,教师与学生悄然扮演文中的角色,借助精心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对话,往往只用一节课中的一两分钟时间,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样的“对白式”问题设计有着训练时机的严格制约,不能为“对白”而设计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契机。  一、在情感交融处“对白”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教师要善于抓住
一、聊聊我们的调查专题  师:最近以来,我们班同学都在积极地参加一项调查活动。大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小小专题,认真设计了调查问卷,比较广泛地展开各种形式的调查。老师看到大家的投入,真感动!今天我们将会在一起交流、学习怎样把自己所作的调查写成一份报告。先说说,你调查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调查的是同学们喜爱的颜色这个有趣的问题。在调查中,我注意了同学们在不同时间、处理不同事情的时候,心里感受的色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