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如何加强教育质量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本论文从高等教学的质量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分析了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促进关系,并总结了科研在教学质量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最后给出了教学与科研相互发展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 科研 高等教育 质量建设
  目前,在世界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处于首位,教育目的也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现代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科学的迅猛发展,促使大学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会给大学的教学带来新的课题[1]。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又可以追踪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从而培养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积极性。这种发展形势,要求大学老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追踪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现实需求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并轨”、“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数量急剧增多,办学模式呈多样性发展,新的专业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3]。高等教育的扩招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使其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经过大学学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而成为思想解放者和才艺精湛者。然而,扩招带来的不利问题逐渐凸显。大学学生以单身子女居多,从小到大承受的压力很少。新生入学后尽管有大量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仍然高居不下。大学也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大学毕业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往往不强。另外,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和比较冷门专业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丧失学习动力。如何提高他们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毛入学率,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然而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如果以牺牲教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把高等教育降低到应有水平以下,则绝不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是高等教育的“低级化”,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黯然失色。
  2.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有两个基本任务,即育人和治学。这两个任务决定了高校既要作为教育机构,又要成为学术机构。教学活动,主要同育人有关,它决定了现有的知识体系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这也是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工作的主旋律。而科学研究,主要与治学有关。科研的开展,可以实现知识的升华和进一步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不是一潭死水,社会的发展才有不竭动力。要发挥好高校的功能,科研与教学必须密切相连,不可相互脱离。
  高等学校之所以称为“高等”,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在于其固有特性是学术,是治学,是做大学问,是研究高级文化,是营造有关学科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科研对大学的意义主要有四个:①科研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②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造就学校水平较高且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方面,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究其原因,是由于科学研究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和各种能力得到提高;③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办法;④科研是学科、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一所大学的强校之本。不管哪种类型的高校,科研对一所大学的意义和深远价值决不可忽视,只有发挥好科研的作用,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2]。
  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关系链,构成了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统一体,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扑教学。科研过程中教师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掌握了广博知识,熟练的教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科学工作在高校质量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群体,接触面较广,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及欲望强烈,而且目前整个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及传播技术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日益丰富。如果单纯进行知识书本的讲述,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对未知知识的追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研究和发展教学方法。为此,高校教师通过科技的开展不断提高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科研的开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4]。
  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理应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高等学校可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以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4.如何发挥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过程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虽然可以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但不能降低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以牺牲教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把高等教育降低到应有水平以下,则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黯然失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端正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坚持质量为本。
  科研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可以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起到领头作用。人文学科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单靠自然科学的创新,很难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就不可能给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协调发展,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发挥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途径[4]-[5]:
  (1)加大投入,优化科研的环境。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但是有时很多硬件跟不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发展。国家应尽量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各级政府应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继续增加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投入,切实保证教育和科研经费与在校学生数同步增长。同时,要大力倡导社会捐助,推动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向高校捐献资金,支持学校建设。
  (2)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设,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只有看到科研成果的应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服务社会。
  (3)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5.结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大学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李均.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来居上异军突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9.
  [2]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12.
  [3]赵炬明.超越评估(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0-58.
  [4]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5-117.
  [5]林金辉.“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31-34.
其他文献
摘 要: 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在教学中诱思不能简单地模仿,也无现成模式,要有探索创新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例谈诱思点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诱思探究 诱思点创设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很多重大科学成果都来源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或深思熟虑,因此,我们在生物诱思探究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善于创设诱思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  1.利用小资料创设诱思点
摘 要: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一。用教学目标作为引导方向,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施教,让单一的知识体系变得生动形象;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辅助,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从而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行多边信息交流与及时反馈,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有效优化生物教学。  关键词: 生物
摘 要: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进入高中教材,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亚显微结构等,成为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而多媒体作为最直观、最形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多媒体 教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
摘 要: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中学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也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因此,如何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互动性,敦促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习方法,是保证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摘 要: 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具体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
摘 要: 新课标要求生物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从课堂导入、教学互动、突出重难点、精选习题、时间安排等多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以实现生物课堂的和谐高效。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主构建知识。然而学生有多少收获,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演绎高效课
摘 要: 教师可以通过上好绪论课、利用多种媒体、适当安排实验、联系生活实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生物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在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
目的:针对糖尿病患者展开积极的社区护理干预,从而调查统计患者遵医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为社区护理提供意见.方法:从本社区选择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患者接受护理
摘 要: 和谐校园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服务理念、关爱尊重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在阐述和谐高校教育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谐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在和谐理念视阈下进行高校教育管理。  关键词: 和谐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 管理实践  如何看待和谐理念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系,以及在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相应改革,使其更加契合和谐理念,更加适应高校学生成长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I,HIV-1)编码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是HIV-1基因组复制的关键酶之一,也是研究抗HIV/AIDS药物的一个重要靶酶。HIV-1蛋白酶主要作用于HIV-1 gag和gag-pol基因编码的长链蛋白前体,并将其切割为一系列结构蛋白(p17、p24、p7、p6、p2、p1)和功能蛋白(蛋白酶PR、逆转录酶RT、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