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个精神病人

来源 :时代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_program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渭死时睡在稻草上,盖着破棉絮。曾自修年谱,取名《畸谱》。
  
  公元1566 年,45 岁的徐渭疯了, 他写就《自为墓志铭》,然后抄起一颗钉子,捅进了自己的耳朵,血流如注。
  
  癫狂师爷
  
  徐渭原本在胡宗宪的总督府当幕僚。幕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师爷。徐渭是浙江绍兴人,绍兴出师爷,徐渭就是众多绍兴师爷的前辈。徐渭在胡宗宪的手下干得顺风顺水,做为师爷,他给东家代写过《进白鹿表》,博得龙颜大悦,胡宗宪对他也更加倚重。
  写篇给皇帝的表文,对于文学奇才徐渭来说信手拈来。他的书法、绘画都有着很高成就,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就称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徐渭号青藤道人),大师齐白石更是“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看起来前途似锦,但徐渭志不在此。胡宗宪所管的是明朝的抗倭前线。徐渭在军事战略上多有筹划,胡宗宪采纳他的策略擒获了海盗首领徐海等人。明代袁宏道在《徐文长传》里说他“好奇计,谈兵多中”。
  徐渭像大多数中国读书人一样,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徐渭的文章写得很好,但他更想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出身行伍、研习兵法的胡宗宪对他的军事建议倒不怎么看重,他想要的徐渭就是一写手。
  可能是以才华自负,也可能是排遣不得志的郁闷,徐渭在总督府我行我素,根本没有什么纪律概念。军队里的大小官吏对胡宗宪诚惶诚恐,见了他大气不敢喘一口。只有徐渭,戴着破头巾,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长驱直入,和胡宗宪谈笑自若,从不把上下的礼节放在眼里。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徐渭在闹市喝酒喝得醉卧不起,严重违反军队纪律。胡宗宪知道了,竟也不恼,还笑笑说,让他睡吧,这样最好。
  
  徐渭不在
  
  用钉子穿了自己耳朵后第二年,1567 年,徐渭杀了自己续娶的老婆,他怀疑这个妇人有出轨行为。徐渭被投进了监狱,后来明末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张元忭把他救出。徐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疯狂晚年。
  长钉穿耳后,这样的事情他还干过数次,比如用斧头劈自己的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但徐渭没有死去,经过治疗都痊愈了。
  徐渭放荡不羁,轻视礼法,像叛逆的青春期少年。他反抗礼教,不像唐伯虎还要装个样子,他的反抗不事修饰,直来直去。
  
  59 岁时,张元忭邀请他到北京,帮助处理一些文字事务。
  徐渭本来是不受世俗约束的人,身为翰林院修撰的张元忭比不得胡宗宪,有财政军事大权,可以让徐渭享受生活,他自然不适应。为了生计,给人代作诗文,三教九流的人都去找他,对徐渭来说“不幸若马耕耳”。张元忭可能也没想到,和徐渭交流交流写文章的心得体会是不错,但要让徐渭勉强作文会生出很多麻烦。
  在北京,徐渭一如既往,放浪形骸,四处交游。张元忭看不下去,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就常常和徐渭说要遵守礼法之类的。徐渭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怎么会理会这些,“我本来杀人是该抵罪的,那不过脖颈上挨一刀罢了。现在这样约束我,这不就像细细地剐我的肉吗”。俩人最终翻脸,徐渭把恩人张元忭一顿臭骂,扭脸不干了。
  徐渭回到了南方,这时他更加痛恨富贵者和礼法之士。交往的多是他过去的朋友和自己的学生,知府想见他都不行。有时候,有人登门拜访,已经推开了门,他一见来客是官员模样,立马从后面顶住门,对来人大叫:“徐渭不在!”
  这时的生活也很是吃紧。在外闯荡多年,徐渭没有什么积蓄,而且还不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用当时人的话说是“不事生业”。曾经有人送给他十余匹绒布,如果好好计划计划,这些东西也可以变卖点钱,做点投资,可他却在一天之内,剪剪裁裁,把这些绒布用了个精光。
  幸好他还会写字画画,卖点字画还可以谋生。徐渭用画换东西,给什么画什么,给蟹画蟹,给鱼画鱼,给酒画酒,酒好画好,酒多画多。但徐渭有个怪癖,就是当他稍有点小钱的时候,别人带着银钱找他作书作画,任凭人家百般哀求,说破嘴皮,他也不会去写字作画。穷得不行,无路可走了,又变卖自己家中的藏书藏画。
  迟暮之年,徐渭和两个儿子回到绍兴老家,本来可以安度晚年了。可在62 岁的时候,他和他的大儿子又吵了一架。因为儿子的品行不端,父子俩经常吵架,徐渭大骂“前世不知作何业,有此恶种”,受不了侮辱的大儿子最终和徐渭分了家。
  徐渭死的时候颇为凄凉,睡在稻草上,盖着破棉絮。他曾自修年谱,取名《畸谱》。
  
  原本有病
  
  很多文章在写徐渭的时候,都说他自杀若干次,这可能有些臆断。徐渭好好一个人怎么就疯了?
  当年胡宗宪攀附奸相严嵩,徐渭代笔写了篇给严嵩贺寿的文章。但胡宗宪抱错了大腿,过完80 大寿第二年,严嵩就倒台了。胡宗宪也遭到弹劾,那篇贺表就是明证。胡宗宪倒台,徐渭也就没有了活计。但那篇贺表却成了一块心病,不时地发痛。徐渭感激胡宗宪的知遇之恩,他决心肝胆相报。现在自己的顶头身陷囹圄,自己又写过阿谀严嵩的贺表,徐渭心中惴惴不安,老想有一天会大祸临头。《明史》记载,徐渭就是整天担心这个才疯的。
  他又为什么要自杀?
  徐渭的文章谈到长钉穿耳时,并没有说自己是想要自杀。这很可能是患精神疾病后的自残行为。徐渭是庶出,也就是父亲的小妾生的孩子,只有百天多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生母又被赶出家门。兄长都大他二三十岁,他在家里没什么地位,生活得很不愉快。成年后又入赘潘家,当了倒插门女婿,过得也不自在。一个敏感机智的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很自然地形成了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从徐渭写的《亡妻潘墓志铭》可以了解到,他年轻的时候就多猜疑,人格和常人不一样。
  40 岁时,徐渭还在胡宗宪的幕下。在写给胡的书信中,他说他自己精神有些问题,经常有说梦话、口干、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焦虑症症状。焦虑症可能已经折磨他很长时间了。41 岁第七次参加科举落榜加重了他的病情。胡宗宪死在狱中后,因害怕受牵连,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徐渭不是在装疯,更不是突然发疯。
  这些精神疾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徐渭是有抱负、有理想的大好青年。当年入胡宗宪帐下,本来是想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国效力,可最后却玩的是笔墨功夫,郁郁不得志,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徐渭写文章汪洋恣肆,不受拘束,可科举考的是八股文,他考了七次也没考中个举人,眼看着大展身手的机会溜走,对时局有不同看法,癫狂一下也顺理成章。
其他文献
中国正面临大改革,特别需要顾准这样的思想家。    有人说,顾准是近50年来,中国惟一的思想家。有人说,幸亏有了顾准,才挽回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界在那个年代的集体名誉。  “文死谏,武死战”,顾准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敢于揭露国家的问题。1956年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观点,与32年后邓小平的政策不谋而合。他为什么看事情看得这么准?    顾准的
期刊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为总是不停地更换目标,用换目标来躲避没有达成目标的责任。    在高速上保持预见性,把自己变成导演——李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位高中生,身价早已过亿。有人说他是体型扩大20% 的丁俊晖或者缩小20% 的刘翔。    1981 年,李想出生在石家庄,儿时在乡间长大,中学时跟奶奶住在一起,自称像农民般正直。  8 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给了他两毛钱让他去买冰棍,结果李想去了一上午
期刊
有人说,让 雅克 卢梭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力,惟有马克思可与之相比。2006 年7月28 日,《环球时报》在中国社科院学者的协助下公布了“影响近代中国的50 名外国人”,卢梭排在第一位。  卢梭生活的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层出不穷:孟德斯鸠、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更不消说与卢梭做了一辈子冤家对头的伏尔泰。为何单单卢梭被选?一份名单不能显示全部问题,却也或多或少地说明了一些情况。    让我们先来
期刊
白石老人在北京没有一个纪念场所,他的故居是不对外开放的私人院子,他的痕迹正在被这个城市一寸一寸地剥下来。     黄昏,行走于繁华的城市间,寻找传说中位于魏公村小区间的齐白石墓。大师虽名满天下,我们这寻墓之旅却颇费周折。墓地在小区北门,而我们却在东门下车。沿途问询,路人皆摇头:“住了这么多年,还没听说过有墓。”更有甚者:“谁?齐白石?不认识。”我们面面相觑,无言苦笑。  终是抵达,献上一束花,却不
期刊
赵勇敢把长虹推倒重来,资本有二:年轻,高学历。    “我是慢性病人,我的医保金由以前的30 元一个月变为了130 元一个月。”这是赵勇上任后,长虹员工感受到的一个微小变化。倪润峰缔造了长虹,长虹也在他的手里滑向低谷。继任者赵勇,一年时间把长虹从悬崖边拉回,赵勇凭借什么?他和倪润峰到底有什么不同?  长虹是国企,倪润峰除了是总经理,还是企业的党委书记,是真正的一把手,他的话是最做数的。赵勇是当年最
期刊
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家伙却成了2007 年度中国最耀眼的明星, 2008 年又爬上了福布斯的榜单,新出的自传《向前进》成了各大媒体争相追捧的对象。      他总是憨憨地笑,戏里戏外,叫人分不出谁是谁。演傻根,他就是青藏高原上天真朴实的民工;演许三多,那就更是了,都是典型的“一根筋”、“二百五”。事实上,王宝强本身就是个绝佳的励志故事。甚至,比许三多来得更亲切一些,因为他就是那个成名后还得忙着回家收
期刊
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7 年的一天,北京“聚元号”店主杨文通奉命为“上级领导”制作一张弓。他选择了上等牛角,精心制作;又在弓的正反两面绘上了八仙法器(俗称“暗八仙”)的图案。40天后,一张精美的弓出炉了。直到后来收到工钱,杨文通才知道,那把弓是给毛主席做的,主席非常喜欢,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40 元钱给杨文通。杨福喜说:“父亲后来一直在后悔,
期刊
几代人才创造了这个品牌,不能把它干没了。    山中来了老虎,兔子能否接着吃草?在跨国巨头血拼中国滩头之际,在杨元庆、马云们四处出击之时,老字号能否干出新名堂?如果只按照市场占有率的实际统计,回答就基本是否定的,但天津的“海鸥”却跳出了这个概率。  全国原有38 家表厂,而现在惟一留下来作为中国名牌的只有“海鸥”。古人计时用沙漏、日晷等,差不多有5000 年历史。“海鸥”也就区区50 年,却被评为
期刊
猪怕瘟。老百姓愿意相信,朱氏明朝的灭亡,源于一个姓温的女性。    这一年是崇祯元年(公元1628 年),18 岁的新皇帝朱由检刚刚执政半年多。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因为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皇帝而有些许朝气。朱由检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木匠天才,却不是当皇帝的料。在他为中国的手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魏忠贤等人早已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等到明思宗朱由检接手时,明朝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的状
期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火药诞生在中国,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而后,火药就走向娱乐,成了烟花。  据说烟花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说:“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就是说用火烧竹子,发出爆裂的响声,达到驱鬼避邪的目的,这就是“爆竹”的由来。那时驱除的鬼邪相传叫“山魈”,是深山里一种凶恶的独角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