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怕瘟。老百姓愿意相信,朱氏明朝的灭亡,源于一个姓温的女性。
这一年是崇祯元年(公元1628 年),18 岁的新皇帝朱由检刚刚执政半年多。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因为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皇帝而有些许朝气。朱由检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木匠天才,却不是当皇帝的料。在他为中国的手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魏忠贤等人早已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等到明思宗朱由检接手时,明朝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之中了。
从本质上讲,崇祯皇帝是个有理想、勤思考的好同志。在当时险象环生的政治形势和皇宫高死亡率的背景下,朱由检能够在他哥哥在位的7 年之后还好好地活着,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力。自他掌权以来,铲除魏忠贤党羽,起用袁崇焕,的确做了很多有益于明王朝发展的大事。但要想改变这一潭死水,仅仅激起一点点浪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励精图治的崇祯,自然明白这一点。毛羽健,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御史威名
崇祯元年,一道圣旨传到了毛羽健家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毛羽健青年才俊,为官清正廉洁,朕任毛羽健为御史一职,即刻赴京。”由知县一跃而为御史,当时的毛羽健应该是十分激动的。
新官上任的毛羽健,首先感受到的是崇祯皇帝力图使明朝再度繁荣的热情。年轻人血气方刚,充满理想,在崇祯的鼓动下,毛羽健觉得自己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明天的希望,肩负着复兴大明的崇高使命。
在皇帝的支持下,毛羽健不畏权势,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刚来不久,他就弹劾杨维垣的八大罪状以及阮大铖的反覆变幻,上书皇帝杨、阮二人结党营私,使得杨、阮二人相继被罢官,毛羽健也由此名声鹊起。在用兵谋划方面,毛羽健也是相当有才华。他能够跟袁崇焕一起,商讨平定辽东的5 年
工作计划。王师讨伐安邦彦,屡屡失败。毛羽健向崇祯提出了自己的方略,“帝即议行,后果平贼。”一连串的事情,使毛羽健取得了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看来,这个新来的同志还是蛮不错的。
史书称毛
羽健“好言事”,十分精辟。御史, 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弹劾。“好言事”,具体对毛羽健而言,也就是喜欢弹劾别人, 喜欢在大家讨论的时候发表意见。这一方面说明毛羽健尽忠职守,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喜欢出风头。
风头出多了,毛羽健自然也就有些飘飘然了。他不知道,御史最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于是,麻烦也跟着来了。
河东狮吼
初露锋芒的毛羽健在朝臣的吹捧之中,很快忘记了家里的老婆。在一次喝酒之后,纳了一个小妾,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可是贫嘴毛羽健的幸福生活却只持续了几天。有一天,正当他和爱妾缠绵之时,卧房的门“砰”的一声,被人一脚踹开了。只见老婆温氏双手叉腰,气势汹汹地站在自己面前。温氏的后面一线排开五六个如狼似虎的家丁。从温氏眼中杀出一道凶光,毛羽健吓得魂都没了。
后来发生的事是毛羽健一辈子也不愿意回忆的。心爱的小妾被家丁一顿毒打,昏死过去,而他自己也被罚跪了一天一夜。
第二天上班,毛羽健总感觉背后有人指指点点,不时有三五个人聚在一起,瞟他一眼,然后窃窃私语,还发出轻微的笑声。原本意气风发的毛羽健,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忿忿不平地想:“老婆怎么会知道我纳小妾了呢?而且还来得这么快?”
打听来,打听去,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身边的仆人竟然是老婆的卧底。他纳小妾的当天,仆人报信去了。温氏接到线人举报,勃然大怒,于是利用了明朝的驿递制度,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吃、住、换马,只用了3 天不到的时间就赶到了京城。这种速度,在当时也算一个奇迹。
驿卒造反
明朝的驿递制度,是为了确保政务、军务的时效性而设立的,因其重要性被称为国家之血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驿递早已名不副实。大小官员,甚至他们的亲属,都可以自由地奔驰在驿道上,类似于现在的公车私用。驿递因其方便快捷,网点分布广,成为了外出旅游、捕猎、采办、收租、祈祭、探亲等活动的首选。
私人方便了,公家却损失了。国家每年要给驿站下拨大量经费。这对国库早已空虚的明朝经济而言,虽不算为害最甚,却也是雪上加霜。
毛羽健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时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驿递制度,竟成了自己受辱的关键。他对这个制度恨之入骨,逮着个机会,毛羽健便向皇帝陈言驿递之弊,要求裁驿。他说:“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
崇祯皇帝一算账,裁驿站的费用可以放在东北的军事上,这就省下了一大笔钱。于是不顾朝臣的反对,满心欢喜地同意了。
毛羽健终于解气了,但他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报复,使他永远背上了促使明朝灭亡的骂名。
明思宗崇祯元年,驿站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数十万驿卒因此失业。在灾害饥荒的年代,没有官员去管这些人的死活。为了吃饭,为了生存,这些驿卒只好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他们的领袖,就是后来推翻了明朝的李自成。
这一年是崇祯元年(公元1628 年),18 岁的新皇帝朱由检刚刚执政半年多。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因为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皇帝而有些许朝气。朱由检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木匠天才,却不是当皇帝的料。在他为中国的手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魏忠贤等人早已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等到明思宗朱由检接手时,明朝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之中了。
从本质上讲,崇祯皇帝是个有理想、勤思考的好同志。在当时险象环生的政治形势和皇宫高死亡率的背景下,朱由检能够在他哥哥在位的7 年之后还好好地活着,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力。自他掌权以来,铲除魏忠贤党羽,起用袁崇焕,的确做了很多有益于明王朝发展的大事。但要想改变这一潭死水,仅仅激起一点点浪花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励精图治的崇祯,自然明白这一点。毛羽健,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御史威名
崇祯元年,一道圣旨传到了毛羽健家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毛羽健青年才俊,为官清正廉洁,朕任毛羽健为御史一职,即刻赴京。”由知县一跃而为御史,当时的毛羽健应该是十分激动的。

新官上任的毛羽健,首先感受到的是崇祯皇帝力图使明朝再度繁荣的热情。年轻人血气方刚,充满理想,在崇祯的鼓动下,毛羽健觉得自己就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明天的希望,肩负着复兴大明的崇高使命。
在皇帝的支持下,毛羽健不畏权势,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刚来不久,他就弹劾杨维垣的八大罪状以及阮大铖的反覆变幻,上书皇帝杨、阮二人结党营私,使得杨、阮二人相继被罢官,毛羽健也由此名声鹊起。在用兵谋划方面,毛羽健也是相当有才华。他能够跟袁崇焕一起,商讨平定辽东的5 年
工作计划。王师讨伐安邦彦,屡屡失败。毛羽健向崇祯提出了自己的方略,“帝即议行,后果平贼。”一连串的事情,使毛羽健取得了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看来,这个新来的同志还是蛮不错的。
史书称毛
羽健“好言事”,十分精辟。御史, 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弹劾。“好言事”,具体对毛羽健而言,也就是喜欢弹劾别人, 喜欢在大家讨论的时候发表意见。这一方面说明毛羽健尽忠职守,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喜欢出风头。
风头出多了,毛羽健自然也就有些飘飘然了。他不知道,御史最应该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于是,麻烦也跟着来了。
河东狮吼
初露锋芒的毛羽健在朝臣的吹捧之中,很快忘记了家里的老婆。在一次喝酒之后,纳了一个小妾,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可是贫嘴毛羽健的幸福生活却只持续了几天。有一天,正当他和爱妾缠绵之时,卧房的门“砰”的一声,被人一脚踹开了。只见老婆温氏双手叉腰,气势汹汹地站在自己面前。温氏的后面一线排开五六个如狼似虎的家丁。从温氏眼中杀出一道凶光,毛羽健吓得魂都没了。
后来发生的事是毛羽健一辈子也不愿意回忆的。心爱的小妾被家丁一顿毒打,昏死过去,而他自己也被罚跪了一天一夜。

第二天上班,毛羽健总感觉背后有人指指点点,不时有三五个人聚在一起,瞟他一眼,然后窃窃私语,还发出轻微的笑声。原本意气风发的毛羽健,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忿忿不平地想:“老婆怎么会知道我纳小妾了呢?而且还来得这么快?”
打听来,打听去,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身边的仆人竟然是老婆的卧底。他纳小妾的当天,仆人报信去了。温氏接到线人举报,勃然大怒,于是利用了明朝的驿递制度,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吃、住、换马,只用了3 天不到的时间就赶到了京城。这种速度,在当时也算一个奇迹。
驿卒造反
明朝的驿递制度,是为了确保政务、军务的时效性而设立的,因其重要性被称为国家之血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驿递早已名不副实。大小官员,甚至他们的亲属,都可以自由地奔驰在驿道上,类似于现在的公车私用。驿递因其方便快捷,网点分布广,成为了外出旅游、捕猎、采办、收租、祈祭、探亲等活动的首选。
私人方便了,公家却损失了。国家每年要给驿站下拨大量经费。这对国库早已空虚的明朝经济而言,虽不算为害最甚,却也是雪上加霜。
毛羽健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时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驿递制度,竟成了自己受辱的关键。他对这个制度恨之入骨,逮着个机会,毛羽健便向皇帝陈言驿递之弊,要求裁驿。他说:“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
崇祯皇帝一算账,裁驿站的费用可以放在东北的军事上,这就省下了一大笔钱。于是不顾朝臣的反对,满心欢喜地同意了。
毛羽健终于解气了,但他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报复,使他永远背上了促使明朝灭亡的骂名。
明思宗崇祯元年,驿站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数十万驿卒因此失业。在灾害饥荒的年代,没有官员去管这些人的死活。为了吃饭,为了生存,这些驿卒只好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他们的领袖,就是后来推翻了明朝的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