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线的疑惑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bul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内容后,课堂上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第73页中第14题的练习,只有部分学生能理解那两条平行线段,因为他们在平时打篮球的时候就知道三分线的投篮地点。还有很多学生甚至是好生都不明白题目中的那两条平行线段在哪儿。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在讲解这道题时,我逐步引導学生找出图中所有平行的线段,进而发现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两条平行线段其实就是长度都是1.575m的那两条平行线段。的确,生活当中的一些实物或者情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的思想,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一、模型思想的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变化和变量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
  在加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中可以运用模型思想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课本为例)
  课本第五单元《圆》中,理解圆的周长C=2πr=πd和圆的面积S=πr2这两个模型,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自行车的车轮转动一周能走多少米、算出1元硬币的面积、为什么草原上蒙古包的底面是圆形等;
  课本第六单元《百分数(一)》中,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让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出勤率、优秀率、发芽率、成活率等。
  三、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培养并发展学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如何培养、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在聆听《梯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梯形的表象认识,执教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形状是梯形的实物以及观察教师自己动手剪的一个梯形等活动,从而观察梯形的特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指一指(哪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梯形各部分的特征,抽象出梯形,这样就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梯形的数学模型。
  其次,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剪、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再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性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理解如何把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演示“割圆术”,将圆分成若干等份,再将分成的两个部分通过动画演示拼接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以便引导学生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简单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割圆术直观、形象、明了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最后,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解决数与代数内容的模型,进而建立、培養并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分配”二字,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求长方形周长的一道问题,如图:
  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 4×2 + 3×2=14(cm)①还有的学生列式为(4 + 3)×2=14(cm)②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列式的意义上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可以把①式中公有的2提取出来,剩下的3和4再相加,最后相乘,即可以列式为②式;而由②式把2分给括号里的3和4,再相加就可以得到①式,进而进一步理解分配的意思。方便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时找到模型来进行简便计算。
  建立、培养并发展学生模型思想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大胆创新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感悟到模型思想的作用,就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It’s a dog》一课出自小学三年级湘教版英语书中。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用句型 It’s a…来描述动物。本单元呈现的单词,是学生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能运用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来谈论动物。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初步接触英语,对英语还有点朦胧,或者说还没有感兴趣,本节课不紧要让学生学会几个单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以及“It’s a….”这一句型的
期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不仅要搞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因而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首要课题,引导和培养孩子学会关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表现。对于教师来说幼儿的关爱教育该如何培养呢?  一、在言传身教中引导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并不假,教师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幼儿期孩子的分析能力还没有独立形成,模仿能力特别强。孩子时常会
期刊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本都设置有“数学好玩”这一章节,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呢?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成就的数学家在说到数学时,都众口一词地说数学是好玩的,很多学生却只把数学当成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90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会见孩子们时,为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多么别具深意的4个字,这4个字从此便深深刻在大家心中。  让数学好玩起来有何意义?数学的希腊
期刊
一、教学背景  学员己经学习了如何用定积分的元素法求解平面图形的面积,掌握了元素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技巧。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微元法建立旋转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能力目标:引导学员学以致用,使学员学会用定积分的元素法  求解一些旋转体的体积。  三、教学分析  旋转体的体积是定积分应用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对巩固元素法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渗透了抽象思维,对学
期刊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文字编辑的继续,学生在学习了插入、修改、删除操作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选中、复制、移动文字的操作方法,为学习其他Word编辑技巧做铺垫。教材讲解细致、清晰,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在word中输入文章
期刊
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19课《草船借箭》一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
期刊
课改终于来了。课改,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关键工作还是在班主任;班主任工作,重点在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不少教师一提问题生就头疼,不愿教问题生,不愿管问题生。 其实,问题生对于老师来讲,是压力,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如果一辈子没教过问题生、后进生,没管过后进生,那才是终生遗憾,正像一个医生一样,只会看伤风感冒不算是好医生,会治疑难杂症的才有可能成为挂牌名医。况且,
期刊
【设计理念】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學设计旨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平等与可贵,感动于一次次平凡又执着的伸手之援。在痛惜小鱼陷入困境时萌生真情,在“在乎”的呐喊声中感动生命,在伸手相助的义举中创造美,在感悟中不断地建构属于每个孩子的人性美。  【教学目标】  1.识记“至、死”字,并能够正确书写。  2.对“困”的逐步理解,懂得同样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期刊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通过找寻细节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指导学生学生对细节内容进行分类,并通过分类确定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学情分析:本班是初三年级科技班,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英语,学习热情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是中考D篇的阅读对他们来说稍有困难,尤其是不能准确推断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所以需要针对这一难点进行训练。  教学目标:1. 学生学会找寻和划分文章中的细节并对作者的写作态度進行
期刊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