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马致远)课堂实录(2课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同学们平常怎样学习古代诗词的?
  生:朗读、背诵。(众人答)
  师:噢,是好方法!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新的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挖掘法。就像种树前先用铲把泥块铲开一样,你们对有些诗词可以这样处理:先把你認为不是主干的“泥块”部分铲掉,看看去掉这些“泥块”后效果如何,再考虑考虑要不要把“泥块”填回去。
  现在我们请出元朝马致远写的词《秋思》。
  师板书: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师:大家看看哪些字或词是 不是主体的“泥块”,我们先把它挖走。
  (生踊跃发言,最后圈定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断肠”)
  师:噢, 秋思
  藤 树 鸦,
  桥 水 人家,
  道 风 马。
  夕阳西下,
  人 在 天涯。
  瘦身好多啊,马致远会不会跳出来抗议呢?
  (生笑)
  师:先看“枯”字,真能去掉吗?枯藤与藤有不一样吗?
  生:“枯藤”是藤已死了,“藤”说明也许藤是活的,也许是死的,不确定。
  生:我知道了,题目是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思念,既然是秋天,那么藤应该死了,所以“枯”不能挖掉。
  生:初秋的树藤未必都死光,说枯藤是说明已到深秋了,这首写的是深秋之时,所以“枯”不能去掉。
  师:被你们一说,我也豁然开朗呢!我倒是一看见这“枯”字就想到黯淡。
  生:枯死的藤没光泽了,应该是灰黑灰黑的。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真不错!
  师:再看“老树”的“老”字,能不能去掉?
  生:一样的不能挖掉,“树”也许是指年轻的树,也许是指年老的树,而“老树”就是老树,那位旅人见到的就是老树所以不能把“老”去掉。
  师:很好!这个“老”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意味?
  生:这树年岁大,粗壮。
  生:枝繁叶茂。
  生:这是深秋,树叶儿干枯掉落了,不能叫叶茂。
  生:有些树不会因秋冬来到掉叶子的!
  师:我闻到火药味了,千万别点燃,否则把树都烧了。我听出你们的意见了:树活了很久长 得粗壮。有的老树此时掉光了叶子,有的老树此时没掉什么叶子,说的都是合理的。
  师:还能不能从其它角度理解“老”?
  生:树皮黝黑黝黑的,因为它老啦!
  生:树皮很粗糙就像人老了皮肤长茧一样。
  师:想的真好!所以“老”字是不能挖走的!
  师:那“昏鸦”的“昏”能挖走吗?
  生:“昏”是黄昏的意思吧,不能去掉,说明那位旅人是在傍晚时看见那只乌鸦。“昏鸦”点出的是时间:一个秋天的傍晚。
  师:这理解很到位!
  师:鸦长什么样?
  生:乌鸦,乌鸦当然全身是黑的!
  师:乌鸦住在哪里?
  生:住在大树上。
  师:它会住在周围人多的大树上吗?
  生:不会。
  师:那旅人在什么地方见到乌鸦?
  生:噢,村子外边,也许是村尾,因为第二句有提到村子人家。
  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旅人缓缓地从远方走来经过村尾向村子前行?
  生:他身边还有一匹马。
  师:是的。但现在我们先不说他的马。且看他一路走来看到的是:黄昏时,枯的藤,老的树,黑的鸦。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景物都是深色调的。深色调的东西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沉闷、压抑。
  生:让人心情不愉快。
  生:尤其乌鸦叫,不吉利,让人心生恐惧,凄凉。
  师:当时乌鸦叫了吗?
  生:虽然没写出来但是应该叫了。如果乌鸦不叫,旅人怎么能知道树上有乌鸦。乌鸦 傍晚时肯定要回巢,它们肯定把巢安在树叶里的,为了安全嘛。
  师:推理得很好!
  师:乌鸦为什么叫?
  生:应该是叫它的亲人回巢了。如父母亲呼唤儿女,儿女呼唤父母亲,因为傍晚了!
  师:不错的思维!
  师:这位旅人也许听到乌鸦的叫声会心生恐惧、凄凉,他还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呢?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现在旅人走进村子了。
  师:“小桥”的“小”能挖走吗?
  生:桥有大有小,他走的就是小桥,所以不能去掉。
  师:这个理由很合逻辑,“小”字还能看出什么?
  生:因为人流量少,桥面不宽,,所以桥也就设计得小,说明这个 人居住的地方是个小地方,说它是个小村子挺适合的,因此我之前说词的第二句话涉及到一个村子。
  师:你心思缜密啊!
  师:“流水”的“流”能去掉吗?
  生:水有动态静态之分,这儿的水就是动态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会不会有可能是静水呢?
  生:那是池塘吧。
  生:“小桥流水”,桥是架在水面上的,如果桥架在池塘上是不合理的。
  师:农村是不可能有这种奇葩景的。
  生:农村小桥下一般是小河流。
  师:小河流能起什么作用?现在是秋天的一个傍晚。
  (生们思索较久)
  师:想不出来吗?古时候的人家家里是没有自来水的,挑水用的,水珍贵着呢!每个人都要上山下地干活的。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代劳动人民要参加不少农事活动,我想他们上山下地干活回来会到小河流里洗洗脸、脚吧。如果他们挖了地瓜,会把地瓜放到河水里洗净泥巴吧。   生:脏了的锄头也洗洗。
  师:你们脑袋瓜转得好快!想得很好!农民会不会有养牛、羊等牲畜?
  生:会有,它们傍晚回家前到河边喝些水。
  师:看来,流水边,傍晚时分,有一番热闹景象呢。
  师:“人家”说明这个村有人住,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会如何?
  生:生火做饭了,家人陆续回家!
  师:村子上空就有袅袅炊烟了。
  师:我们跟旅人一起与这个村庄亲密接触,会听到什么声音?
  生:叫亲人回家的声音,牛羊等动物回栏的哞哞叫唤......
  师:一派温馨场景,大家都要回自己温暖的家了。
  师:这位旅人是不是回到家了?
  生:没有,断肠人在天涯,说明这个人是浪迹天涯没回家,这个村子不是他的家乡。
  师:这位旅人会不会想家啊?
  生:肯定想。他说自己是断肠人,是想家想得肠子都要断了。
  师:那么“断肠”这词能挖走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
  生:“断肠人”写出了他的伤心欲绝,而“人”这个词体现不出来。
  师:是这样的。
  师:村庄如此温馨,又是傍晚,旅人有在这村子里借宿吗?
  生:没有。
  师:哪儿看出来?
  生:古道西风瘦马。他还走在古道上呢。
  生:我倒是觉得太阳落山后他会去借宿。只是当时他还在道上。
  生:古道是什么意思,老师?
  师:古老的驿道。
  生:驿道有驿所吗?可以住人吧?
  师:大概会有的吧。
  生:那他晚上如何过夜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师:“古道”的古字能否挖掉?“古道”与“道”有什么不一樣?
  生:“古道”点出旅人在古驿道上走,不是走在其他路上。所以古字不能挖走。
  师:解释合理。
  师:“西风”的“西”能挖走吗?
  (生们一脸迷惑)
  师:西是西方,西风是从西方吹来的风。如果叫微风,不好判断它来的方向。如果能很明确地知道这股风是从西边来的,你们想想这风力大不大?
  生:(恍然大悟)噢,风大。
  师:秋天、傍晚、西风,冷不冷?
  生:冷。
  师:西风的“西”就不能去掉了吧。它能让我们与旅客感同身受:瑟瑟发抖。
  师:“瘦马”的“瘦”能去掉吗?
  生:不能,那匹马就是瘦的不是肥的。
  师:“瘦”说明了什么?
  生:马没有营养。
  师:为什么没营养?
  生:这位旅人飘泊天涯,身上没什么钱给马买好吃的。
  师:还有呢?
  生:它没休息好所以体形消瘦。
  生:这位旅人浪迹天涯肯定是去过很多地方。这匹马跟着他走了许多路,劳动量太大所以瘦。
  生:旅人的行李背在马背上把它压瘦了。
  师:说的很有道理,可怜的马儿。人与马相依为伴,马因为为人服务瘦了,旅客会不会痛心?
  生:会!
  师:旅客肯定有自己的无奈,由马的可怜他会不会想到自己的可怜?
  生:会!
  师:他心里的苦是无法言说的了!看来“瘦”字是不能去掉了。
  师:旅客带着一匹马要前往何方?为了做什么要跋涉?
  生:不知道。词里没说。
  师:那就大家自由想象吧。
  师:老师在这插一些话,马致远是谁呢?他呀,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师:好,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之前被挖出来的字或词很有意味的,少了它们,词的意境就没了。现在我们把它们填回去。这么一挖一填 ,一幅场景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场景描绘出来。
  (提供时间,要求学生把情景写成文字记在本子上。)
  生:我来说吧:秋天的一个傍晚,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从远方走来,一路上他看见枯藤、老树,踩到了枯枝败叶发出声响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乌鸦呱呱叫让人心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一个小村庄,一座小桥,桥下流着清澈的溪水,收工回来的人在水边洗东西,牛羊喝完水回圈,不远处的农户家里升起炊烟,孩子们往家里赶。这位旅客看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西风中瑟瑟发抖,脚下的古驿道却无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人温暖的怀抱?他流着泪抱着长期受苦的瘦马,抬头望太阳缓缓西落,肝肠欲断。
  (几个学生陆续回答。)
  师:很好。不少同学做到了情景交融描绘。现在看看老师自己写的下水文。
  附: 秋思
  残阳如血。
  古道远处,一个落寞的身影牵着一匹马,缓步走来。
  路边,荒芜凋谢的蒿草,孤枯落败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秋风萧瑟,吹皱了旅人的纶巾青衫,也吹起了一地的苍凉。
  旅人的动静引起了树上一群乌鸦的哀鸣:呱呱呱。它们一边忙碌地回巢,一边用黑漆漆的小眼睛注视着他,似乎在向他询问什么。
  深深一声叹息,他仰面向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如何。零仃的人满布风尘,踽踽独行。
  潺潺流水,破落的小桥,依稀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来来往往的收工农夫微笑着,蓬头稚子雀跃地奔向家,牛羊回圈……他边走边看,喜欢上了这儿的幽静和甜蜜,安逸而闲致,他真想真切地拥有这一切,于是伸出手来,可握在手上的却是一股秋风,一种无尽的虚无。
  夕阳已快没入山头。
  光线惨淡,寒意刺骨。
  青山遮不住悲凉:他该走向何方?
  冷冷清清。
  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天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里。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嘶嘶鸣叫,催着他。
  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难道世事不唯艰?
  又深深一叹息!
  这叹息弥散在空中,跨越了千年,就成了永恒!
  师:经过运用挖掘法,我们一思索便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水平也提高了,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觉得?
  生:是!
  师:好方法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要懂得借鉴使用喔。好,下课!
  自我教学评价: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提到: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品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挖掘法鉴赏一些古代诗歌。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大纲精神、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想象法,教师利用“挖掘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进入特定的情境,理解情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动脑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也提高了。这堂课是情境课堂,是智慧课堂,是活力课堂。教师教学亲和幽默,学生学习积极热情,教与学的过程和谐愉快!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普及,微课程成为了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微课充分利用了高科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来讲解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下就高中历史学科来探讨微课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程;设计策略  G633.51  高中历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但是考完试之后很容易忘记。微课程的
摘要:目前,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多数老师所认可,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也有了一定的应用。笔者从事教学多年,根据自身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大量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找到将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具体对策,旨在推动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G633.8  教育即生活,生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基础,探讨在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强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对策  G633.3  高中语文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人文课程,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汉语的的不断普及,语文逐渐成为各个时期教学的一门极为重要的科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如今,随着全国高高中
自1991年12月陕西煤炭工业技术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技委会)第二届全体会议以来,已经近两年了。1991年8月5日原煤炭厅党组通过了“进一步加强和健全陕西煤炭工业技术咨询委员
自主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是高中生学好化学的基本学科能力.在我校新疆内地高中班教学实践中,尝试多民族学生混合编组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合作讨
摘要:函数定义域是高中函数部分第一个学生需要牢固掌握的重点,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具体求法,本文提炼了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方法与经典例题,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深入。对于学生无处下手和模棱两可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只要掌握解题思路,那么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函数;函数定义域;定义域求法  G633.6  一、定义  在函数 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数集 )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二、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和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关键词:
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终身患病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患病率一直持续增加,近三十年以来已经增长了近十倍。对于ASD病因机制研究是目前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对于
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者们正在研究一种提高设备寿命的新方法,从而可使澳大利亚矿业节省数百万美元。该大学采矿和选矿工程系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采用耐磨空气淬硬铸钢衬板,以延
G633.3  蟋蟀,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该昆虫之名除蟋蟀外,还有蛬、吟蛬、蛩(吟蛩、寒蛩、斗蛩)、促织、趣织(趋织)、蜻蛚、蚟孙等,俗名也称蛐蛐儿。古往今来,世人对蟋蟀似乎有着独特的情感寄托,它总是和我们的生活有着万缕千丝的关系,在蟋蟀的身上融入了无数文人的文化情怀。  一、蟋蟀——从自然界中的昆虫走向审美意象  “蟋蟀”最早出现在《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