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疯狂的事儿叫“产后抑郁”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l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抑郁之后,我真想走进妇产医院的每个房间,给每个刚做了母亲的女人个拥抱。虽然我们彼此并不相识,但我们,一定有着或多或少相似的伤痛,我先于她们体会到了,我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住院就像坐牢
  
  生下孩子的第一个夜晚,我竟然失眠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我在公交车上都能做梦,一靠枕头就打呼噜……
  病房里26度的恒温空调,煤得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的名字《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对,猫,经历了生育之痛的我,觉得自己更接近只动物。小时候,奶奶家的黑猫生完幼崽,可怜地哀嚎,可一旦有人靠近它,它就立刻暴怒,嘶吼着用尽力气好像要跟人拼命一样。此时的我,也下意识地蜷了蜷身子,舔舔嘴唇,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的切。
  “咣咣咣”,这看似礼貌却明显带着怨气的敲门声吓得我个激灵。护士来了,可能是困的?板着一张脸声音高八度地冲我嚷:“把灯打开!”我忍着侧切伤口的疼、生孩子挣出痔疮的疼以及膀胱发胀却尿不出来的疼,挣扎着拧亮床头那瓦亮刺眼的大灯。
  护士让我扒拉开衣服,她用手使劲按压我的小腹,检查子宫复位情况,我疼得刚想叫唤,她又冰冷地发问:”排尿了没有?赶紧的啊,要不这辈子甭想痛快地尿尿……”还未回过神来,她已走人。
  受到护士如此“大”的“威胁”,我想赶紧上厕所。可是,浑身没有一个不疼的地方,加之助产士在我生产时用力按压,导致我左边排肋骨疼得就像断了一样,我只能用右手撑起整个身子,慢慢滑下病床。
  缝合的伤口很疼,我只能小心再小心地近乎半蹲在马桶上,可我怎么努力也尿不出一滴尿来。突发奇想,我拧开水龙头,试图用流水声诱导排尿,这时我才发现,因为想动一动就必须依靠右手背的支撑,手背关节处已经磨出了血泡。
  看到血,我立刻想起了在产房死去活来的那一幕,特别想哭。但又想起我妈一再嘱咐我说月子里不能落泪,要不眼睛会坏掉,我又使劲呼喇了一把脸,强忍委屈。
  正在这时,同病房(我住的是二人间)先于我一天生了孩子的小王因为乳房积奶疼得受不了叫来了护士。小护士冲进来,叽里哇啦把她、她丈夫、她婆婆好一顿训斥,那架势真得像他们上辈子有仇……
  我的孩子被吵醒了,大哭。我赶紧从厕所出来,还好,刚才我下床都没被惊动的丈夫“终于”被吵醒,抱起了孩子。护士立刻掉头冲我们开炮:“你们为什么不让有经验的老人留在这里看孩子?你看你俩,啥也不会……”
  伤口、流血……身体这疼那疼,还要照顾孩子、心疼老公、担心老妈,又被“白衣天使”们冷冰冰的态度吓怕了,可想而知我的世界有多混乱。加上我还得疲于应付一波一波来探望孩子的亲友
  (其实很多人是为了来还所谓的“人情”的),整个人白天莫名其妙的亢奋,晚上要么失眠,要么睡着睡着一个激灵去摸孩子,没有来由地怕她没了呼吸。
  产后第三天,我被安排去做B超。一出病房门,迎面撞见一个“大肚子”,我的头“嗡”地炸了,紧接着腹部肌肉痉挛,差点一屁股坐地下。我妈赶紧把我扶好,问怎么了,我说:“看见大肚子就想起我生孩子的事,可能我有心理阴影了。”
  在医院,我每隔几分钟就必须看看手机上的日历,掰着指头盼着回家。出院那天,我早早收拾好东西,心想:“终于可以见天日了!”
  
  月子里的麻烦事
  
  出院第一天晚上,我正抱着孩子喂奶,突然感觉侧切伤口“嗖”地疼了一下。我赶紧让我妈戴上老花镜看看,她一看,什么也没说就跑出去呜呜地哭了起来。原来,我原本缝合的伤口撕裂了,而且严重感染。
  这可怎么办?!老公要带我去医院,我立刻恐惧地大喊:“我不去!我没事!”那架势,就像个精神病患者要被戴着口罩的“白大褂”拉去电击。确实,产后住院,我已经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了。老公对我过度的反应莫名其妙,加上他为我的病情着急,也将嗓门扯大了:“你怎么这么讳疾忌医?亏你还是个有文化的人呢!”
  要在平时,说两句也就算了,可是,现在他还这样说,我控制不住情绪大哭起来。我妈心疼我,于是不由分说数落了老公几句,他郁闷至极,躲了。
  本来为了谁来看孩子这事我们就有矛盾,原本婆婆主动要来,但听说生了女孩,马上说家里老公的弟弟和弟媳马上要出去打工,孩子没人看,而且还要养猪、种庄稼……我妈看我这么为难,只好放下自己悠闲的退休生活来照顾我。本以为女婿会感谢她,对她尊敬有加,没想到刚说了两句就甩手走人了,让她好不心寒。
  看他俩闹得挺僵,我心里又急又疼,疼的是老妈,急的是丈夫的态度。我只得先把伤口的事放一边,尽量委屈自己,不给大家“添麻烦”。我必须积极调和,得让家庭和睦平安。
  本来在医院时孩子吃饱了就睡,不用太操心,但回到家这些天她的需要也多了起来,我又没经验,所以搞得手足无措:夜里,依旧是怕我妈睡不好,所以,我和老公商量由我俩来照顾宝宝。当然,主要还是我的事,他睡下就鼾声震天,踹都不醒,我也不忍心叫他,第二天他还得上班
  突然发生了那么多让我应接不暇的事,虽然伤口一直在位医生朋友的指导下自己在家用双氧水、碘伏清创上药,还买来一台频谱仪烘烤伤口,可半个月过去了,伤口依旧张着口,流血。
  我的伤口我看不到,关键它长得不是地方。伤口愈合的基本条件是保持干燥,但……唉,没法说!因为看不到伤口到底是什么情况,就像小时候用舌头舔牙洞,很自然地把它想像得无限大……我终于扛不住了,想到了各种各样可怕的可能,又开始失眠,而且白天句话都不想说,拒绝接打任何电话,宝宝一哭我就气不打
  处来,有人来家里探望,我一律推脱不见。
  婆婆想对我表示一下关心,但我确实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她把电话打到了老公手机上,老公非让我接,示意我客气客气给个面子。可我哪有心情听她唠叨?老公恳求我说:“你住院那会她打电话你没接,她都不高兴啦……”还没等他说完,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她不高兴了?那你有没有在意我高不高兴?我生孩子受这么大罪,她还在想我生男生女的问题……”
  我像个孩子一样咧嘴大哭,宝宝也被我吓哭了,我妈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老公尴尬得手足无措,家里乱成了
  锅粥。
  晚上,等我情绪平复下来,我肿着眼泡子,用临终交办后事的口气跟他俩说:“自打我生了孩子,做梦再也没有梦见过自己。我觉得可能生孩子太使劲了,把我的魂给弄没了。我求求你们对我再好点,等我好了,我会好好报答你们。如果我“挂掉了,你们好好抚养孩子吧。”
  我妈吓得紧紧抓着我的手不敢松开,眼里全是泪;老公紧张得不知道说啥,有点傻了。是我太脆弱还是我太各色?那么多女人生孩子,每个人都是欢天喜地,我为什么老这么拧巴呢?
  
  事情的转机在一封信之后
  
  为了让我转移注意力,老公允许我去上网,本来这在坐月子期间是不被他允许的。原先天不上网就心痒痒的我,现在却觉得那个世界与我 无关了,只是打开邮件看了看。未读邮件中,一封方姐姐(她是心理咨询师)给我写的信顷刻间让我泪流满面。原来,她从我妈那里知道了我的情况,跟我分享了她的感受——
  看你的表现,可能是有些产后抑郁吧。你现在的难处每一个女人都要经历,即使你想让它们留得久一点,它们也不会久留,一生只有这么一次,只有这么几十天,而且只会越来越好,慢慢远去。
  先接受这样的事实,也接纳自己的感觉,会让自己放松一些。想哭就趴在你老公怀里哭一哭,不必太压抑自己。所有的经历都是你人生的财富。
  没有抑郁过的人生是没有深度的人生。你的人生将因此而更丰富,更深刻,更有内涵。多想想高兴的事,想想可爱的孩子,想想美丽的风景,想想自己在月子里可以趁机从繁重的工作中摆脱得到休息,还有父母丈夫孩子的陪伴,一生就这一回啦。珍贵呀!
  哈哈,当年我坐完月子后,脚上的老茧一下子都脱落了,让我确切地知道,老茧是操劳和压迫的结果。你多幸运呀,女儿有奶吃,省了多少麻烦和金钱,关键是对孩子和你自己的身体好。
  生育是上天赐给女人的礼物,是孩子对你的厚爱,起码让你规避了很多很多患病的风险,感谢发生的一切吧。真的。
  产后抑郁?
  上帝!当我知道那些莫名其妙的烦躁、纠结、压抑、痛苦原来可以概括为四个大字——产、后、抑、郁,我心头上的乌云马上散去了大半。就像月经之前烦躁易怒样,是雌激素导致的啊!当你明白了那是人人都会经历的,无非是程度不同而已,反而能以平常心接纳这一切,就不会那么难以忍受了。
  我把方姐姐的邮件给老公看了,他赶紧上网查了查产后抑郁的事,立即郑重地承诺:“从今天开始,我再忙,每天也抽出个小时陪你聊天给你解闷儿。”为了让我的伤口尽快恢复,他跟我妈妈商量好了:能躺着绝不让我坐着,能坐着绝不让我站着,除了喂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晚上他会哄孩子睡觉,如果半夜孩子要吃奶,他会把孩子抱到我身边让我躺着喂。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不需要我操心,只要我把伤口养好、把心情恢复好就可以了。
  我马上想趴到他肩上放声大哭,我马上知道了他不会因为我生了女孩而不高兴。他告诉我,“你看,大自然多神奇啊,她从一个那么点的受精卵发育成这么大的宝宝,生下来不缺胳膊少腿,而且还继承了咱俩的优点,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挑三拣四?”My Goa,他爱我也爱我的女儿!
  现在,问题找到了,才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一切自然就变得顺畅起来。
  本来是糟糕的伤口严重影响了心情,心情好了,伤口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恢复。
  我的好朋友说,自打我生了孩子,整个人变得大气了,那是因为,我经历了一些我曾走不出来的纠结,那些纠结,在别人看来可能真的没什么,但对我来说,却是道一坎。所以,我很珍惜现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子。
  后来,我看到瑞典的个调查:女性分娩疼痛的记忆12个月就能消失,但是由此带来的心情的抑郁,却可能缠绕辈子。因为如果分娩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善待”,自己本身也没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加之大多数女人不知道这是产后抑郁,所以,即使抑郁症不治自愈,但当这些女性步入更年期,激素水平会将这种抑郁重新进发出来,更年期会变得尤其难熬。
  在希拉里《举全村之力》这本书中,她写过这样个故事:在日本五岛群岛,新妈妈分娩后会裹着被子在床上躺一个月,温暖地与她的宝宝依偎在起。在那段时间,她只需要做
  件事——抱着宝宝,给宝宝喂奶。家里所有的女性亲戚都来照顾她,她自己在这段时间也被当作个孩子,人们用儿语对她讲话……我超级羡慕这些妈妈,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产后的母亲应该有的待遇。只有母亲得到了家庭、社会的爱与呵护,“举全村之力”教育好个孩子才成为可能。所以,在我恢复了体质和心情之后,我也特别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即将生育或刚刚生育的妈妈们,产后出现这样、那样莫名其妙的情绪,是正常的,产后抑郁倾向是荷尔蒙迅速降低的结果,是人作为动物属性的必然反应,是可以通过努力走过去的。
  即便得到她的允许后你去探望,请不要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刚出生的宝宝身上,给她带一个小礼物,关心一下她的身体状况,说些体贴温暖的话,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她所有的劳累和麻烦都会过去的。
  如果她的丈夫在场,你完全可以用调侃的方式“要求”他照顾好你的朋友;不论是妈妈还是婆婆在照顾孩子,你都可以替你的朋友说一声谢谢。这样可以融洽整个家庭的关系。
  
  [你自己是产后抑郁倾向的人]
  
  生孩子前,你肯定会读一些书或杂志获取如何喂养宝宝的知识,但千万别跳过“产后抑郁”这些章节,你觉得自己不可能这样,但别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我只需要等待身体的激素水平重新适应自己;
  关掉手机,没人会怪你;坐月子时,跟家人商量一下限制人来看你。
  充分享受被亲人照顾的亲情,感谢家人为你做的一餐一饭的营养和爱心。
  孩子睡,你也睡,这样才能得到休息。
  不要把委屈憋在心里,把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向丈夫,家人,以及朋友倾诉。
  与已经有孩子的妈妈们,尤其是比你早生一两个月的妈妈们交流,你会发现:问题不是你自己的,大家都这样,一切都会过去的。
  对你丈夫的付出表示感谢,适当的客气,能让他照顾你和孩子的积极性更强,受益的是家庭的每一个人。
其他文献
爸爸妈妈耐心的帮助十分重要,好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养成的。    我们家小超上学前,我和他爸从网上查了很多入学准备知识,知道孩子上学和上幼儿园不一样,应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根据网上的建议,开学前几天与孩子一起开了个“家庭座谈会”,对小超宣布:从上学起,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放学回家后要做完作业再玩,要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要学会预习老师第二天要教的内容;做作业前要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
期刊
倾听,就是放下自己,完全接纳孩子的感受,体会他们的感受。    梓歆刚入学不久,我就问过老师他上课的情况如何,当时老师评价说“总体不错”。过了些日子再问,老师说孩子上课喜欢交头接耳、说话多了,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如以前积极了。  那时正是放学时间,听到老师反映的情况后,我没有马上批评孩子。  很多妈妈在和老师沟通后发现孩子的问题,第一反应是马上在老师面前批评孩子,认为这样做显得很配合老师的工作,但是孩
期刊
心理准备  1.先提前带我到学校去看看嘛。一回生二回熟,真正开学了学校就是我的“老朋友”啦!  2.上小学,可就不能天天玩游戏了,要正儿八经上课啦!但是你让我一下子坐40分钟,我坐不住哦。还是慢慢来吧,先给我一些小任务,比如看看图画书、画些画等等,培养我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吧。  3.开学前几天,先给我开个“家庭座谈会”吧!告诉我在学校当中我要做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
期刊
小朋友能不能把打开的折叠伞收好?看看家长是否培养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本以为像“幼升小”这么紧张兮兮的事,只发生在身边,没想到日本人民对“幼升小”的重视程度与我们不相上下。从日剧《冷暖人间》和《爆炸妈妈》里,我们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看《冷暖人间》才明白,在日本,好的小学都是私立学校,要想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那就得削尖脑袋往私立学校考。但他们的“幼升小”考试不像我们这里只是让孩
期刊
麦太的办法真是简单有效啊!    麦兜在上课时,因为不敢打扰老师唱歌,所以没有举手报告要上厕所,而将便便拉在了裤子里。回到家,麦太对麦兜说,上厕所是你的权利,以后你要拉臭臭,就大声说出“我要上厕所”。然后,一本正经地和麦兜坐在沙发上高举右手手臂,练习大声喊:“我要上厕所!”  看《麦兜响当当》这一段,心里很温暖:麦太真是个不一样的妈妈。  每年新入学的孩子里,总有几个会“拉裤子”的孩子。但是很少有
期刊
孩子见到父母站在走廊上,也只是用眼神打招呼,再也不像学前一样一头扑到爸妈的怀里。    自律  在网上,我看得比较多的说法是:国外的孩子们上学多么自由,轻松。可是从我家宝儿的亲身体验中,我告诉大家,不是所有的美国孩子都自由得一塌糊涂。宝儿的学校,每天早晨7:35响铃教室开门,7:45再响就是迟到铃了。这也是这些天我们家早晨跟打仗一样忙乱的原因:学校离我家6公里,每天我家宝贝6:40就要起床,吃饭,
期刊
我承认,去草原前,我是把这次带队当成一次苦差的。  能没有压力吗?这是《最家长》第一次组织亲子夏令营,二十几个家庭、五十多口人,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三岁多的孩子,要让大家吃得舒服,住得踏实,玩得开心,行得安全,那是相当有挑战啊。  更何况,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担任临时妈妈,照顾独自“参营”的四岁半的小壹一。壹一妈单位临时有急事去不了,但壹一坚定地要去,妈妈尊重孩子的选择,决定放行。第一眼看见身体单
期刊
棋类活动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独到的功效,自制的亲子棋类游戏更是新鲜有趣。这其中不但蕴含了丰富的知识,还有家长与孩子的智慧呢。因为在自己制作棋谱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必须去了解有关的知识,还要好好设计棋谱画面:是S形的,还是阶梯形的,还是蜗牛形?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色彩如何搭配?考虑安排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哦。  准备材料:  大纸若干、记号笔、蜡笔  步骤:  1.设计棋谱内容  和孩子
期刊
人喜欢吃甜食,是后天养成的。其它很多习惯也一样。知道吗?孩子甜食吃得越晚,不霸占他的感觉,孩子对其它味道的接受就越多;读书的情况则应该相反,读书的习惯养成得越早,孩子和父母受益也越早,读书对孩子的时间“霸占”越多,孩子与其它坏习惯绝缘的可能性也越大,健康的图书世界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越多,父母的教育也越轻松,孩子的自主性也越强。  孩子是小婴儿的时候,需要全职母亲或者称职帮忙的保姆,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开
期刊
星期天,爸爸的“永久”自行车大梁上多了一个我。我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    在我们老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书绝对不能坐在屁股底下。  上小学之前,每个孩子必须学习的一样本领是包书皮。一发下新课本,哥哥才敢跟爷爷要那种包“蜜三刀”的褐色硬纸包书皮,忙于小生意的他是不允许我们用这样的纸叠飞机的。  爷爷一再告诫我和哥哥:读书的时候,不能用手蘸着唾沫读,衣着要整洁,姿势要端正。每年,爷爷还会在孔子生日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