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恋上废墟的姑娘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爱逛摄影论坛又喜好废墟摄影,那很可能知道杨潇这个北京姑娘。
  她有三个身份,一是狂热的Urbex(Urban Exploration,城市废墟探险)爱好者;二是 “纯兴趣驱动”的摄影师;三是穷游网用户体验设计部总监。
  “废墟探险爱好者”是指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没有旅游手册,没有导游讲解,不去名胜古迹,只关心城市里那些废弃的、危险的、禁止入内的建筑和角落。比如地面上废弃的工厂、医院、教堂、监狱,战后留下的堡垒,地下的地铁、防空洞和排水管道等。
  而杨潇则将钟情的废墟探险与夜间光绘摄影结合起来,走访全球20多个国家,进行夜间的废墟探险和拍摄。
  人迹罕至之地才能称为“废墟”,在拍摄过程中,杨潇曾遭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而她的作品集中也累积了一张张充满未来感的照片。庞大且风格迥异的纪念碑、缀满繁星的夜空和画面里“微不足道”又举足轻重的人物,将观者拉入异次元的世界。
  杨潇说将这两者结合,是因为喜欢这些处于荒废的建筑,也喜欢想象建筑物内曾发生的故事。在夜里,当一束灯光照亮墙壁,那随着时间渐渐衰退的建筑的力量感重新被激发,有种英雄末路后的衰败美,这是令她最动容的地方。
  杨潇曾经6次去过废墟探险朝圣地——保加利亚的Buzl-
  udzha纪念碑。“它的每一面都散发着不可磨灭的美。和夏天来访时相比,雪后的它更加神圣动人。建筑物内全部结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雪宫殿。除了宏大的主礼堂外,几层不同配置的地下室和通往纪念碑顶端的塔楼也非常值得前去探访。建筑物内外刻满了不同年代的人在这里留下的字迹——‘forget your past’or‘don’t forget your past’。” (可直译为“忘记你的过去”和“不要忘记你的过去”)
  杨潇希望人们从她的照片中不仅看到历史的遗迹,更能感受到什么叫做永恒。
  到目前为止,已经去过多少国家拍摄废墟?
  一共25个国家。除了国内,去过日本,保加利亚,英国,比利时,克罗地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约旦,俄罗斯等。
  如何找到这些地方并收集资料的?
  网上有不少关于废墟探险的论坛,平时会上网收集资料,并保存在我自制的各国地图中。临行前大约1至2个月开始系统调查,包括在谷歌地图上通过不同视图查找到最确切的位置,联系当地玩家确认进入方式,等等。
  有过非常危险的经历吗?
  有,最危险的一次是在保加利亚的buzludzha纪念碑顶端,我和同行的英国摄影师Mark O’Neill差点被雷劈。在论坛上,有传言说纪念碑主体后面的高塔内,有一个红宝石做的五角星。我和Mark抱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雨夜层层攀爬高塔。当登上非常狭小但足足有70米高的塔身后,我们站在纪念碑的顶端眺望远处,巴尔干的山色全都隐匿在无边的浓雾中,面前只有时不时被闪电照得惨白的夜。忽然Mark警觉地问我:“你听到
  ‘嗞嗞’的声音吗?”同时那声音越来越明显,“说明这里是漏电的!”Mark说完我顿时浑身发毛。刚刚还在感受空灵美景的两个人拼命往回跑,半截身子进入梯子的瞬间,一道粉色的闪电咔擦一下劈在我们身边数米远的地方。现在,我已经完全记不得当时是怎么爬下高塔的了,雷雨天,在空旷的山头攀登到纪念碑高耸的顶端,想想都是在找劈……
  还有一些冒险经历,比如曾经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恶劣天气下彻夜爬雪山,在一个古城堡被安保巡逻直升机搜查,翻过4米的墙进入废弃法庭,在水位到大腿、全是蝙蝠的地下管道泡过12小时,在满是冰面的建筑物里跪着拍摄一夜,在四周山上布满地雷、辐射和野生熊的空军基地隧道拍摄4天,等等。
  光的效果是怎么制作的?是现场打光还是后期处理?如果是现场打光,你需要带什么设备?
  我会自带不同的光源在现场打光,通过长时间曝光留下光的效果,单次或者多次曝光完成拍摄,后期通过软件进行多张不同曝光量照片的叠加合成。平时我自己最常用的办法是,每次只打亮一个局部,然后多次曝光。拍摄的时候多拍不同角度、光线的素材,这样才能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完成各种可能效果。后期使用Photoshop处理时,我习惯选择图层叠加的变亮模式。有的相机也自带照片叠加的功能,可以在相机里预览叠加的效果。
  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首先是建筑物本身破损,很多地方因危险会被封闭,进入的时候需要另辟蹊径,要求拍摄者有较强体能。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在夜间摄影,增加了难度。所以时间允许的时候,我尽量白天探下点,熟悉下进入路径、建筑物结构和破损的具体位置,这样在黑暗中拍摄会方便些。同时建筑物内布满粉尘和有害气体,甚至是辐射,所以要带好口罩。同时,在地下探险时,因为气体成分不明,不要在地下吸烟。
  另外一类危险在于因为很多建筑禁止入内,有保安或警察巡逻看守。躲避他们其实是最困难的。比如我去克罗地亚的空军隧道,3天之内6次被不同的警察盘问……但是这种情况还好,因为是合法的,最终他们会让你继续停留拍摄。但是如果在一些敏感的地方,进入时动作一定要轻,关闭所有光源,不要引起警卫的注意。
  照片的效果给人一种在游戏中的错觉,你会不会很喜欢玩游戏?
  我不喜欢游戏,基本不玩。我也不是“科幻”导向审美。
  你希望通过这些照片传递什么?
  很多人对于废墟遗迹最大的兴趣是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政治符号等,而我的感情非常纯粹:抛开它身上所承载的所有历史文化符号,在不同环境和时间下,建筑物主体散发出来的不朽气息无比迷人,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永恒”。日光下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景象,在黑夜中会以另外一副面孔出现。也正是在黑暗中,人们才会更加诚实地珍视温度与光亮。
  在漆黑的环境中,通过自带的人工光源,对拍摄主体进行不同角度、颜色、亮度打光。从某种程度上讲,被拍摄的主体被投入了拍摄者的选择和二次创造,这种关系的建立则是让我最为激动的。
  对于废墟之地的观看视角,如果通过一条时间轴来展现的话,一端是废墟辉煌兴盛的过去,另一端是衰败、被遗忘忽视的现在。而通过夜间摄影对它的二次还原创造,在时间轴上产生了一层新的时间纬度,如同一道闸门,连接过去与未来,兴盛与衰败,荣耀与耻辱,眼前的建筑和它面前的我。
  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国外废墟摄影师?
  经常和我搭档的英国摄影师Mark O’Neill,是我合作过的最疯狂、同时光绘拍摄能力最强的摄影师,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
  在摄影方面,对未来的发展是怎么考虑的?
  因为我不把摄影当成自己的职业,纯兴趣驱动出发。所以,对于未来我只能说,在我对这件事还狂热、还着迷、还有激情的时候,更多地享受在其中沉浸的乐趣。
其他文献
日前,富图宝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续航拍摄支架X-POD,为便携式三脚架增添了新玩法。这款续航拍摄支架实际上就是桌面型袖珍三脚架,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它的自重仅180克,上面带有可360度转动的球形云台。脚架最大高度167毫米,载重量1.5公斤,足以支撑小型微单、无反相机。其中一条管脚上内置了2800毫安可充电电池、标准USB接口、电量指示灯等,可以给手机、支持USB充电的相机、户外音箱等设备充电,也可
期刊
英国摄影师泽德·尼尔森(Zed Nelson)的家位于英国伦敦东北部的哈克尼区(Hackney)。在他的成长记忆里,当年那里不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邻居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没什么发展竞争力。可如今,哈克尼区却成了伦敦的时尚街区,虽然邻居们的收入没有增加多少,可一波波有钱人相继涌入,办公司、开店铺、买房子。  哈克尼区出现的这种发展变化被称作“士绅化”(Gentrification,又译中产阶层化、贵族
期刊
乐魔(Lomography)正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众筹达盖尔Achromat(消色差) 64mm F2.9镜头。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用它自己发明的相机拍摄了一张巴黎街景的照片,拍摄这张照片所用的镜头达盖尔Achromat(消色差)64mm F2.9艺术镜头被称为史上第一只光学镜头。乐魔(Lomography)公司打算复刻这只镜头,于是在Kickstarter上众筹。目前,众筹
期刊
在西方,随着欧洲经济步入困境和发达国家资本集中情况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另一面”—不是从社会底层和贫困生活的角度入手,而是从处在财富金字塔顶尖人群的生活入手。通过拍摄他们获得财富、消费财富的情况来反映财富分配的不公。  近些年频繁获得各类摄影奖项的西班牙摄影师卡洛斯·斯帕特诺(Carlos Spottorno)在新书《财富管理》中将虚构和现实相结合,呈现有钱人的生活方式
期刊
近日,奥林巴斯发布了用于其潜水相机Stylus TG-4 Tough的FD-1闪光灯柔光器附件和新固件。奥林巴斯TG-4有强大的可变微距系统,有显微、显微镜控制、景深合成和焦距包围4种模式,最大可以将1毫米的物体在显示屏上放大至44.4毫米。不过,在微距摄影时,TG-4的内置闪光灯由于在相机一侧,会照射不均匀,因此FD-1应运而生。它本身不发光,只是通过环形反射面板将来自闪光灯的光线均匀地引导至被
期刊
拥有别墅是财富和个人资产的象征,目前,在中国,这个群体依然是少数。来自西安的摄影师赵利文,自2005年持续拍摄生活在西安郊区终南山一带住别墅的人,他将这个群体称之为“中国新兴中产阶层”。  对于这个阶层的生活,不仅国人好奇,国外媒体也多有勾勒。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描述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生活:“她们爱用名牌包,吃有机的食品,从香港买奶粉,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想在外国买房,尤其着迷于研究英国的私
期刊
中国妇联在2011年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约为1/4。  这个比例让人触目惊心。  可能是拘于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这1/4女性中的绝大多数一生都选择沉默,背负着伤痛成为一座座透明的孤岛。同时,由于经济、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女性难以在暧昧的法律条文中找到能保护自己的坚
期刊
人们对于财富的关注似乎从未停止,无论文学、绘画还是摄影艺术,以财富为主题表现人类特性或社会问题的作品屡见不鲜。  纵观摄影史,许多纪实摄影作品都聚焦财富匮乏的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反响与政策关注。如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雅各布·里斯于1890年出版的摄影作品《另一半怎么生活》,展示了美国贫民窟的生活,不仅震撼了美国人的良知,也促使美国通过第一个意义深远的改进贫民窟生活条件的法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
期刊
摄影记者与严肃的摄影艺术创作者之间,似乎有一条撕裂的鸿沟。所以,才会有摄影师们前赴后继地从其所在的媒体辞职,全身心投入到一个不被打扰的创作世界中。  当然,也有不少商业摄影师在一次次的商业委托下,消磨了纯粹的艺术创作激情。凡事很难两全,在职业发展和艺术创作二方的撕扯中,手持照相机者往往成为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因此,1980年代曾在巴黎的时尚摄影界打出一片天的台湾摄影界前辈郭英声,在邓博仁近期出版
期刊
巴厘岛,印尼13600多个岛屿中最耀眼的一个,位于印度洋赤道南方8度,爪哇岛东部,是世界旅游圣地之一。  尽管面积只有5620平方千米,人口也仅约315万,但这座小岛上却遍布古老的庙宇,亦有大量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文化的痕迹,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处拍摄人文照片的圣地。而如果你爱好水下摄影,巴厘岛更是你一定要前往的一处目的地。  前不久,我们从北京出发,抵达巴厘岛,开展了一次以摄影为主要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