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看见淤青有多难?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50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妇联在2011年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约为1/4。
  这个比例让人触目惊心。
  可能是拘于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这1/4女性中的绝大多数一生都选择沉默,背负着伤痛成为一座座透明的孤岛。同时,由于经济、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女性难以在暧昧的法律条文中找到能保护自己的坚强武器,也难以挣脱婚姻枷锁。往往在周围人劝和不劝分的情况下,她们丧失了最后的求救信心。
  2016年3月1日,中国“反家暴法”正式施行。家庭暴力被纳入有效的法律干预之下,从观念上予以重新审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内部问题,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在“反家暴法”施行不久,广州摄影师冯海泳与腾讯新闻原创团队合作,完成并发布融媒体专题《看见淤青有多难》,并在腾讯《活着》栏目发布《家暴,一场血色的噩梦》纪实图文专题。发布仅四天,这组报道的阅读量即达到3000万。
  沉默被打破,这或许让每座“孤岛”都看到一点希望,也让每个人再劝“家里打架”时,有更理性的认识。我们要感谢这些愿意将痛苦经历分享出来的女性,正是每股柔弱的力量,才最终推动了法治的进步。
  在《看见淤青有多难》这个摄影项目中,除了摄影师冯海泳,撰稿人罗京运,视频作者于维华,整个创作团队还包括策划、互动设计、产品等多名成员。而将摄影与深度报道结合,并以融媒体的形式制作传播,让传统的报道摄影得到进一步升级加强。虽然由于投资巨大,很多媒体对融媒体报道望而却步,但报道摄影的“报道能力”的确有了新的突破可能。
  项目自述:
  年过60的程国芳(化名)趁着丈夫出差,匆忙收拾一点行李就逃走了。她把这个过程形容成“胜利大逃亡”。但事实上,那天的离开十分落魄,她连身份证都忘了带。
  在“出逃”之前,程国芳犹豫了好几次。“我珍惜这段婚姻,也舍不得让孩子在一个单亲家庭成长。”
  崔兰枝比程国芳年长十多岁,她的离家就果断得多。“结婚39年,打了我39年。”最终,崔兰枝在2004年出走,在外流浪,靠打零工度日。
  但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中,绝大多数人告别自己经历的方式,都令人感到惊惶不安。
  被持续打了好几个小时的黄芳最终受不了,选择从3楼的窗户逃走。
  “想逃命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结果,她摔了下去。丈夫第一个出现在她身边。黄芳躺在地上央求他打120,“他骂了我一句,就跑了。”
  在被丈夫多次家暴之后,夏莹1岁的孩子被前夫带走,从此在她的世界里消失。她总会幻想再见孩子的场景,“他肯定已经不认识我了。我也认不出他了。”夏莹悲伤地说。
  陷入绝境的杨希(化名)和许林芳选择孤注一掷。她们以暴力行为反抗长期施暴的丈夫并致其死亡,因此入狱。幸运的是,司法机关在裁决时,长期遭受家暴被引入考量中,制度在家庭暴力面前显露温情。
  她们都是那1/4遭受家庭暴力女性的一员。 这些家暴受害者,最开始认为自己或许只是“那个不幸的人”,又误入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小事争吵最后演变成一场名为家庭暴力的“战争”。
  “为什么不离开这段婚姻?”
  这恐怕是最令她们感到悲伤和痛苦的问题。离开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不离开是她们的现实选择。她们最后无奈选择沉默,而这个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迷思,会让他们更加沉默。(罗京运)
  当初是什么契机去拍摄这个题材?
  冯海泳:三个月前,我的同事罗京运提出要做一个关于家暴题材的报道,我一直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加上我们了解到“反家暴法”会在2016年3月1号正式实施,于是开始做反家暴的策划。
  在拍摄前,你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
  冯海泳:我的同事主要接触一些长期关注家暴的机构、律师,并收集资料。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多是对图片效果的设计,确定一个大致的风格或者基调。我还找了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请教他们施暴者和受暴者的心态,这对采访时的观察和沟通都是很有帮助的。我还查找了很多关于家暴的摄影报道作参考。
  罗京运:我主要是收集、阅读资料。首先,完成整个报道,有一个叫“反家暴网络”的NGO组织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这是一群关注女性权益的人士参加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后受到启发而成立的机构。他们给了我很多书,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一些认识。其次,我翻阅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法律学者的议案、草案。报道中的数据和背景知识主要来源于这些资料,也帮助我在写稿子时避免常识错误。
  整个项目拍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是什么?
  冯海泳:最困难的是让受访者同意接受采访,另外寻找案例也占了我们制作这个图片故事很大一部分时间。当时我跟团队的其他成员计划找十个家暴受害者讲述她们的故事。当时大家都觉得很难完成的。
  罗京运:一开始我们通过朋友圈寻找采访对象,难度特别大,几乎很难直接联系上他们。所以就从律师、NGO 两个渠道入手,和他们沟通我们的采访主题和呈现方式,让他们信任我们,然后介绍受害者给我们认识。
  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让她们愿意接受采访?
  冯海泳:最后我们从十几个案例里,选了八个来拍摄。有些约好了临时又决定不接受采访,但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些拒绝采访的人,在看到报道后也来感谢我们做了这个报道。这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家暴问题的严重性。
  罗京运:最开始,海泳想要拍至少10个受害者,而律师们接触过的受害者中,并不是每一个都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经过了一些沟通,才有一些受害者愿意跟我们见面聊聊,但都有要求,比如不能录音、不能录像。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报道中的程国芳。在约访时,我会先拜托律师、NGO负责人和心理医生帮忙转达采访请求,如果愿意和我们见面或者打电话,再直接联系。
  也有几名实习生在帮助我们联络。他们通过网络寻找,确认愿意接受采访的受害者以及她们所能接受的采访尺度,之后海泳再进一步接触,对接采访计划。
  在拍摄时,作为男性,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冯海泳:首先触动我的是那个惊人的数字,约有25%的女性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家暴。另外,家暴受害者讲述她们的故事时,手段之残忍是令我们都难以想象的。家暴对妇女以及孩子的影响是永久的,正如其中一个受害者许林芳所说,让她最害怕的并不是受暴时肉体的伤痛,而是对丈夫的绝望,以及因自己长期受虐而觉得自己无能的心理。这大概也是每个女人对爱情的绝望吧。
  在影像语言表达上,如何照顾受害者的形象(隐私)?有没有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冯海泳:隐私权是必须要尊重的。首先我很感谢她们信任我并且愿意出镜讲述她们的故事。拍摄时,我以不会影响她们的生活为前提,在沟通时候就要跟她们说明情况,然后询问能不能接受拍摄。有些人不愿意露脸,我们则必须要保护好。而且,我之前拍摄的很多题材都会涉及到隐私问题,相对来说有些经验。
  每个对象拍了多久?
  冯海泳:一般一到两天,我会判断受害者情绪,避免她们的情绪发生太大变化,采访到这种程度就差不多了。全部采访结束后,所拍照片的数据量大概是60到70G。
  我去许林芳家的时候被吓到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家庭,觉得拍摄是一个极度痛苦的事情。另一个采访对象黄芳和我同龄,之前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事先了解到她曾经憧憬爱情,但新婚第一天就遭受家暴了,也让我觉得很难受。
  这个报道得到采访对象哪些反馈?
  冯海泳:现在,我们和某些受害者还会有联系,而且有些之前拒绝的人,也会给我们的报道点赞。遗憾的是,对多数采访对象,我只拍了肖像,没有能够再深入她们的生活。
  罗京运:对于要求匿名的受害者,他们很关心报道会不会泄露太多隐私。图片发表之前会先给他们看。报道出来后,有受害者给我微信留言,说感谢我们的努力。目前腾讯公益也在发起为于家暴受害妇女和孩子的公益募捐,后续还想帮到他们。
其他文献
著名德国闪光灯品牌美兹近日发布了新款迷你型闪光灯26 AF-2。它的闪光指数是GN26,回电时间为0.3秒,内置一个覆盖24mm范围的广角扩散片和85mm范围的长焦扩散片,它还有一个LED灯,可在拍摄视频时提供照明。美兹26 AF-2支持佳能、尼康、奥林巴斯/松下/莱卡、宾得、索尼、富士等几乎所有厂商的TTL闪光。价格仅为130美元,约合人民币841元,物美价廉。
期刊
第12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于3月21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此次进入总评选的全球参赛作品共计2697幅(组),其中组照1967组,单幅730幅。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新西兰、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13位专家评审经过3天紧张的评选与讨论,评出8个大项、16个类别的金银铜奖。最终,俄罗斯摄影师波诺马尔维斯的作品《彼岸》夺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  本届华赛对参赛作品分类进行了调整,将
期刊
美国一家新兴科技公司REVL发布了一款特别的运动相机,名为Arc。它除了能够拍摄4K分辨率的高清视频,还在机身上内置了一个机动平衡环,可以通过机身内部的四个传感器来追踪运动状态和高度,同时内置了电子图像防抖系统,可以拍摄更为稳定的画面。这款相机将支持三种视频录制模式,包括4K 30fps、1080p120/60/30fps,以及720p 240/120/60fps。或者是连续拍摄1200万像素静态
期刊
日清推出的i40闪光灯因其小巧的体积、全面的性能广受好评。近日,日清又发布了两款适合无反相机使用的新品:Di 700A闪光灯和AIR R无线引闪器。其中而Di 700A闪光灯在之前佳能、尼康、索尼卡口的基础上,增加了富士和M4/3系统版本,具备GN54的闪光指数,可覆盖24-200mm的焦段范围,支持TTL功能,具有不错的性价比,国内价格约为1400元。  AIR R无线引闪器能够控制绝大多数日清
期刊
日前,富图宝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续航拍摄支架X-POD,为便携式三脚架增添了新玩法。这款续航拍摄支架实际上就是桌面型袖珍三脚架,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它的自重仅180克,上面带有可360度转动的球形云台。脚架最大高度167毫米,载重量1.5公斤,足以支撑小型微单、无反相机。其中一条管脚上内置了2800毫安可充电电池、标准USB接口、电量指示灯等,可以给手机、支持USB充电的相机、户外音箱等设备充电,也可
期刊
英国摄影师泽德·尼尔森(Zed Nelson)的家位于英国伦敦东北部的哈克尼区(Hackney)。在他的成长记忆里,当年那里不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邻居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没什么发展竞争力。可如今,哈克尼区却成了伦敦的时尚街区,虽然邻居们的收入没有增加多少,可一波波有钱人相继涌入,办公司、开店铺、买房子。  哈克尼区出现的这种发展变化被称作“士绅化”(Gentrification,又译中产阶层化、贵族
期刊
乐魔(Lomography)正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众筹达盖尔Achromat(消色差) 64mm F2.9镜头。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用它自己发明的相机拍摄了一张巴黎街景的照片,拍摄这张照片所用的镜头达盖尔Achromat(消色差)64mm F2.9艺术镜头被称为史上第一只光学镜头。乐魔(Lomography)公司打算复刻这只镜头,于是在Kickstarter上众筹。目前,众筹
期刊
在西方,随着欧洲经济步入困境和发达国家资本集中情况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关注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另一面”—不是从社会底层和贫困生活的角度入手,而是从处在财富金字塔顶尖人群的生活入手。通过拍摄他们获得财富、消费财富的情况来反映财富分配的不公。  近些年频繁获得各类摄影奖项的西班牙摄影师卡洛斯·斯帕特诺(Carlos Spottorno)在新书《财富管理》中将虚构和现实相结合,呈现有钱人的生活方式
期刊
近日,奥林巴斯发布了用于其潜水相机Stylus TG-4 Tough的FD-1闪光灯柔光器附件和新固件。奥林巴斯TG-4有强大的可变微距系统,有显微、显微镜控制、景深合成和焦距包围4种模式,最大可以将1毫米的物体在显示屏上放大至44.4毫米。不过,在微距摄影时,TG-4的内置闪光灯由于在相机一侧,会照射不均匀,因此FD-1应运而生。它本身不发光,只是通过环形反射面板将来自闪光灯的光线均匀地引导至被
期刊
拥有别墅是财富和个人资产的象征,目前,在中国,这个群体依然是少数。来自西安的摄影师赵利文,自2005年持续拍摄生活在西安郊区终南山一带住别墅的人,他将这个群体称之为“中国新兴中产阶层”。  对于这个阶层的生活,不仅国人好奇,国外媒体也多有勾勒。英国《泰晤士报》曾这样描述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生活:“她们爱用名牌包,吃有机的食品,从香港买奶粉,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污染,想在外国买房,尤其着迷于研究英国的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