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进入课程改革阶段以来,大家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教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创新.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此背景下,我认为教学应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关系入手.
  一、情境式教学与合作交流式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在教学中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节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动思维,由此引发内在驱动力.
  在问题情境营造过程中,伴随教学情境的生成,置于情境中的学生因问题自然形成教学中合作交流式的氛围.合作交流式学习的成败取决于情境式教学的有效性,情境式教学的有效指标体现在问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搜索上.如果创设的情境没有真实的问题背景,学生便无法自主进入情境中,问题的搜索效率就不会高.
  通过情境式教学诱发合作交流式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由此触发教学动力机制的生成.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二、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探究离不开问题,探究是在有效发现问题过程中的探究,也是有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探究.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适当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活动,如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三、整合式教学与拓展性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性与整合性.通过整合能使静态知识赋予动态意义,并促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充分展现.
  整合式教学侧重于纵、横两方面的教学体现形式.纵向以教学结构中螺旋反复为指向,走“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之路;横向以教学内容中知识的相互作用为指向,走“知识树与认知树培育”之路.
  由此,整合式教学是“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四大系统的统一体现.
  整合式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多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表现出来,注重知识的必然联系、知识的高度亲和力及知识的真实应用.
  通过知识的有效整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容量,增强学习能力.拓展性学习集中体现于学生在整合式教学中有限知识向无限知识的拓展过程中.拓展性学习与整合式教学依据于问题意识,并贯穿于主题式教学中.面对教学环境,会诱发许多的知识细节,我们应当以主题体现教学的中轴,以此构筑结构性知识,将相关知识纳入更广泛的知识系统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越大,拓展性学习也就更加突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