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眼中的另类世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tiantian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韩寒真正进入公众视线是从在学生时代的《杯中窥人》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开始的。之后,因为他本人受到社会关注,所以他的退学行为饱受社会争议,成为“韩寒现象”。本文从韩寒作品的叛逆和批判现实主题出发,探讨韩寒眼中的另类世界。
  关键词:韩寒;韩寒现象;现实主题
  作者简介:王一帆(1991-),男,汉族,浙江嘉善人,海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一、叛逆主题
  所谓“叛逆”,指的就是思想和行为上的反叛,违反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左,刻意违背他人的意愿,并且故意做出一些不合常规、让人意外的事。这样看来,在“80 后”作家群体中,韩寒无疑成为“叛逆”的代名词,似乎无论是韩寒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在时刻诠释着“叛逆”的内涵。在当时,韩寒被贴上“叛逆”的标签,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出于一种文化包装或者说作为一个卖点的需求。
  尽管韩寒本人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叛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和他一样的问题少年,当然同时他们也是某方面的天才。这样一来,这些少年们就不光光是拥有一种反叛姿态,更是因为他们有反叛的资本。韩寒笔下的主人公们多多少少都反映着作者自己的经历,这些少年们化身为“隐含的作者”与读者交流着,倾诉着。高中时期的韩寒成绩一塌糊涂,退学、写小说、旅行、赛车。于是,韩寒让笔下的人物带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经历出现在小说中,出现在读者面前。至于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气质,则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反叛倾向,又或者对青春对人生抱有一种嘲讽的态度。“其精神本质是:保持与主流、传统不同程度的對立,包含有挑战、叛逆、求变、颠覆、革命和个性的因素。”小说中的人物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对于现实社会的荒谬,他们时刻在认同和反讽的矛盾中挣扎着,翻滚着。这些人物身上带着一种沉默、自嘲、虚无主义的特性。
  不难发现,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基本上都是《三重门》中的“Susan”式的女子。这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女性,她们温柔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坚强无比强大内心,都她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韩寒把她们塑造成拯救主人公们脱离虚无世界的“缪斯”——“性格中坚强和明朗的气质为主人公带来一丝慰藉,抚慰他们反叛空虚的心。”
  从韩寒后期的创作来看,《三重门》中的叛逆气息仅仅是个开始,紧随其后的《一座城池》、《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等长篇小说塑造出更加出格更加叛逆更加不合规矩的形象和语言。而公众视野下的韩寒本人也如同他笔下的文字那样叛逆而张扬——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随后专门从事写作,又拒绝了复旦大学的邀请,在写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后又毅然放弃转而选择了赛车。近几年又涉足了电影行业,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剧本脱胎于他的公路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就这样用他自己和他的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他眼中另类的世界。
  二、现实与批判的主题
  韩寒如同他笔下的少年一般,对现实世界感到极度厌烦和不满,因而,对现实的批判也成为韩寒小说的又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三重门》虽然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但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小说,不论是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发展还是情感表达、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已远远超越了校园生活的范围。韩寒将其熟悉的校园作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以其特有的尖锐眼光审视着在这里上演的一切,并用蔑视甚至嘲讽的态度对抗身边的一切。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雨翔很小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学神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才华不复存在,他变得平凡甚至是平庸,而他自己对这种“退化”却浑然不知,依然恃才傲物,经常卖弄自认为高于众人的所谓“文学水平”,结果自然是经常出糗。林雨翔有一个身为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编辑的父亲,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整日与文字为伍的人,实际却徒有虚名,他不仅才疏学浅,就连家中的藏书也不过是他拿来炫耀的幌子而已。让读者更为震惊的是,本该是教学育人的教师形象也被韩寒当做批判现实的靶子,进行了无情的“扫射”。小说中特别描写了林雨翔的语文老师马德保,他没有才高八斗,没有学富五车,更没有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喜欢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这个老师不求甚解,只靠胡吹乱侃来误人子弟。当然,学生不会尊重他喜爱他,这是一个被学生唾弃的形象。
  至于文学社,这本该是崇高甚至是神圣的地方,同样是韩寒所不齿的,老师没有真才实学,只是徒有虚名,用临阵磨枪的把式来糊弄学生;可笑的是,学生们加入文学社既不是因为爱好文学,更不是为了求知向上,仅仅是因为文学社是唯一一个可以组织社员去旅游的团体。更加荒唐可笑的是不止于此,林雨翔凭借一篇完全抄袭的作文竟然获得了全国作文比赛的一等奖。
  或许人们印象中的韩寒是叛逆不驯、狂傲不羁的,也有很多人认为他的书卖得好不过是媒体炒作的结果,根本不值得一看,但不可否认的是,韩寒始终执着于用文字表达对现实的关怀。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开始他就把关注现实作为自己作品的立足点。“他用了挑剔的目光,怀疑的目光,甚至是很不留情的目光。一些情景,一些关系,一些问题,即使是在成年人眼里也会一闪而过,但却在他眼里显出一些破绽来,一些漏洞来,甚至是一些丑陋来。”作品中不仅展现了林雨翔、Susan等人作为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韩寒对现行教育制度毫不留情的抨击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接插向教育弊端的中心。韩寒讽刺说“这小镇最穷的是教育最富的是教育局”,他以敏锐犀利的问题意识对应试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思想批判,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思考空间。
其他文献
在藏语中,“湖”被称为“错”。翻开西藏地图,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错”。在从藏北返回拉萨的途中,我便经历了一条“错、错、错,一错再错”的湖泊密集之路。  羌塘高原的第一夜,是在仁多乡度过的。路边的灯亮了,天一擦黑,便摩拳擦掌拿上三脚架,缩着头,顶着风,来到村外一个黑暗的山坡边。当地平均海拔已经到5000米,身穿羽绒服和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安好相机,默默回忆行前查好的参数,以为可以拍几张惊艳的银河和星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活着》的主题都是主人公对“活着”的追求。余华,曾经的先锋作家却选择了与海勒截然相反的写作流派,本文通过对比两个文本中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人物情感爆发的集中性等方面,探究两位作家选择不同写作流派的原因。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活着》写作流派;人物对世界的接受;  作者简介:苏子涵(199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人,西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
摘 要:民族志电影是电影艺术对民族学以及人类学的一种贡献,这种贡献自有其利弊之处。其利在于它能将一个民族可能被遗忘的民俗、语言、历史事件等永久地保存下来,使其不会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弊则是这种保存通过摄影和剪辑等电影制作方面的手段,从而可能会呈现一个并不很真实的历史世界。2011年在台湾上映、2012年在内地上映的《赛德克·巴莱》可以说是民族志电影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民族志电影的这种特性,使其具
摘 要:王羲之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具有清俊飘逸,含蓄蕴藉的特点。本文对王王羲之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析,主要结合王羲之的个人思想对王羲之的书法意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艺术风格;清峻飘逸;含蓄蕴藉  作者简介:陆寅(1994.2.-),男,江苏省靖江人,专科学历,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1  人体若是酒杯,美酒便是灵魂,因为酒是接通人性灵魂深处的桥梁,也是联结悲欢离合的秘密精神通道。悠悠历史的时空里,中国是酒的故乡,创造了丰富的酒文化。酒的世界里,可以让人忘却烦恼,借酒消愁;可以麻痹自己,像“阿Q”般处世;可以激发灵感,创作诗歌……  谈到酒和诗,我们不得不提到陶渊明和李白。
摘 要:《逃离》是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的主要代表作品。作品以女性视角讲述了关于“逃离”的故事,展现了现代女性生存的悲剧性。本文通过联系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来阐释“逃离”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逃离》;启示  作者简介:杨天姣(199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以唐诗《渡汉江》两种英文译本为例,从译者主体性这个角度,对两种译本进行评析,并指出译者尊重原文却又不拘泥于原文,尊重译语但尽最大可能不凌驾于原文之上,译者对原文的阐释最终会维持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渡汉江》;翻译;评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一、引言  作为源语
摘 要:《今昔物語集》(以下简称《今昔》),是日本说话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本文通过分析除怪故事中的鬼怪形象,了解了日本平安时代人们的鬼怪观念。认为在《今昔》中鬼有化形、隐身的神通和吃人的习性,并且出现了拥有了狡猾、知晓人情、善于伪装等精神方面的性质的鬼怪,是绝对强势的崇高的存在,能够刺激处于力量对比底层的人类的自力救赎的生存意识。  关键词:今昔物语集;除怪故事;鬼怪形象;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故事,但是细细推敲,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种种悲剧意蕴以及作者汤显祖对生命的叩寻,戏曲中的主角天生多情,因时而发,在生死之间,在人间与地府之间,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充斥着强烈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  关键词:牡丹亭;至情说;生命观  作者简介:高圣怡(1996.8-),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南昌大学中文系本科就读。
摘 要:特里·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在其新作《文学事件》中,他重申了意识形态与文学作品的重要关系,并且对文学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特别是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的解读问题,是伊格尔顿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试图总结和梳理的。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形式;结构化  作者简介:朱鸿旭(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