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无愁声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kitty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子空间一层的“艺术书店”。其中陈列中“赤子”发起的“巡江记·JinJiang blues”计划所拍摄的照片。这个拍摄计划是沿着晋江沿岸进行了拍摄和城市考察,邀请了摄影師乐子毅、刘树奎参与其中。

  亚三与阿梅最近有点烦。因为女儿的出生,亲朋络绎登门道喜,这对泉州城里的文艺璧人不得不在长辈的压力下,被拉扯在自我对简利生活方式的钟情,与习俗中对浩大满月宴的要求之间。“最后可能还是得办,但我们争取办得简化一点。”亚三轻皱了一下眉头,手起水落,顿时咖啡香弥散。这位被戏称为“泉州文艺青年教父”的80后,似乎从小就被这两股力道拉扯着——离开出生的县城小镇,来到若即若离的城市;滋养在传统文化与信仰中,成长在现代文艺与思想里;喝着闽南茶长大,又一头钻进咖啡的天地……还好,有磁带里那些情绪高涨的摇滚乐,有书本中这般关于陌生世界的好文字,它们带着这位苦闷的小镇少年“向外突围”,脚在土地上,心在云天外。但他的突围不是背离,而是要把那个“外面”带回到“这里”。从某种情愫上,他从不愿离开这座城市,“虽然它有种种缺憾,但我总想能做点什么让它更好,也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这里”。
  依循这个念头,藏在这条寻常巷陌里的“赤子空间”和它楼上的“巴浪鱼咖啡”就这样从泥土里长出来了。如今的“赤子空间”已是泉州城内的艺文地标,进门左边的艺术书店内是亚三青睐的摄影集与艺术出版物,右边的买手店里是阿梅亲选的国内年轻设计师的服装作品。但衔接二者的则是原本斜对面被搬迁的理发店的理发躺椅,“师傅搬走了,我把这把椅子留下来,如果有邻人要理发,他们还可以提前约好到这里继续剪。”这想象中不可思议的场景在我坐上去对着镜子戴上那顶惠安女的簪花帽时却又变得有点土亦有点洋的有趣起来——立足世界,放眼泉州。
  亚三大概也请摄影师朋友为这位理发师傅拍过照片,就像他们为对面油条店家的女儿阿诗拍过的那样。“那是‘赤子’一周年时,我们做的一个小展览‘阮(闽南语:我们)这个角头’。当时,我们主动去给周遭邻居拍肖像,就是想展现出这老城中心巷子里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想起巴浪鱼刚开时,每次跟人介绍都要借对面油条店的大名:“就在那家好吃的油条店对面啊!”如今油条店关门,卷帘门上还贴着红纸:本店因发展需要迁往新店址……有点惋惜,结果新店不过就在另个拐角,多发展出炸蒜蓉枝的业务,阿诗小妹妹也已经上小学了。
  “我们总希望能把一些新鲜的东西带回来,种在这里。这些东西在大城市可能很平常,但我们想把它放到这个城市来实验一下,看它能不能长出来,会长成什么样。这座城市配得上它们!”这种没那么精致、甚至有点“野蛮”的生长过程恰恰也让这些“果实”长得强壮又结实。就像一条巴浪鱼:普通、旺盛、平价、百搭。在这个微风轻拂的晨间,二层咖啡馆里流淌着交工乐队的弹唱声,白纱帘欲舞不舞,半遮在好似中学课椅的座上,有那么几分钟,我们仿怫就站在侯孝贤的电影场景里。


赤子空间与巴浪鱼咖啡的创始人亚三,人称“三爷”,80后,土生土长的闽南小镇人士,也被当地人戏称为“文艺青年教父”。曾做过图书、音像、广告、杂志等一系列文艺行当。如今也从文艺青年迈入了文艺中年的道路。


陈设在赤子空间中的一套传统理发躺椅与桌镜。这是原本在这个社区内两代人开了70年的小怣理发厅,因为搬迁,它被“搬进”了“赤子”,继续为街坊邻居提供服务。

  从闽南的咸湿海风里走来,穿行在红砖燕尾脊的老厝间,亚三与阿梅既困惑又欣然于这种几无更变的人情。亚三还记得老邻居们一边淋着工夫茶一边回忆昏黄的往事,说起小时候有下南洋的亲人带回来过一种礼物,“泡出来黑黑的、苦苦的,跟我们的浓茶也很像……”那是老人们对于咖啡的记忆,也是亚三做“流动咖啡馆”计划的一种情感链接。“我做了十年艺文空间和咖啡馆,自己的父母却从没喝过我的咖啡。所以我想把它带回到乡镇——我来自的地方,在某个公庙或菜场的门口摆摊,请过路人喝上一杯咖啡。我总想象着也许有一天,他们会跟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孩子聊天,讲起上次有个泉州人在那里卖饮料,黑乎乎的,就像我小时候舅公从印尼带回来的东西……”
  自言深受文艺梦“毒害”的亚三经历了从文艺少年到文艺青年再到现在初入文艺中年的饱满历程,曾经的愤怒与尖锐已然从非黑即白的对立跨入了对层次与程度的拿捏。这是他生活状态的变化,也是心态与思考的变化,“包容度变大,内心也更丰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变成了圆的。”或许“赤子”这个名字就是他对自己的提醒与憧憬,永远都根值在土地上,永远都用一颗诚挚的心去拥抱世界,这位满怀赤子之心的“离人”其实一直都走在归来的路上。
其他文献
由Sandra和Simon修缮的乡间农舍Casa Francese坐落在因佩里亚(Imperia)腹地的Montegrazie村庄山顶,俯瞰地中海景色。利古里亞的典型铺路砖石在这个家里被用于铺设走廊地板,碎石原料来自当地海边的石头,原有的拱形穹顶经过修复后得以保留。  有时候,你要不怕冒险,即使那在周围所有人眼中都是荒唐无稽的。定居德国的Sandra Tuchscherer和Simon Fille
期刊
墙面上展陈的是海南黎族麻布衣,淘自印尼的柚木椅挨着宋代青瓷折肩大罐,柚木桌上放有元代磁州窑的白釉梅瓶。工作室里辟了一角用于展陈橱窗,墙面上挂的是清代竹制房梁建筑构件,印尼柚木椅上放置着唐代巩县窑的白釉小罐,旁边是民间的纸质米桶,近处是清代福建地区的酱釉锔钉大罐。“ Oneof”的三位主理人,片儿(左)、刘广(中)、敬一(右)。  刘广在杭州广告圈20年,他的另一张资深名片是老物件藏家,收藏多到以至
期刊
Teatro Regio都灵歌剧院的大厅,Mollino设计了每一个细节,从门把手到灯,从楼梯到钢筋混凝土结构。1.被红色丝绒包裹的TeatroRegio都灵皇家歌剧院的演奏大厅,Carlo Mollino用曲线完成了对巴克洛原型的致敬和富有创意的现代设计。2.具有多元身份的Carlo Mottino(卡洛·莫利诺)肖像照,大约拍摄于1936年,在其所设计的Casa Miller中。  Carlo
期刊
互聯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与光怪陆离使得人们比以往更为怀旧。也许是为了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一丝联结,人们不时回望过去,梳理和探索大师们的创意,用当下的方式予以回应。  Berluti创意总监Kris Van Assche自2019年的Art Basel Miami开始重新设计了17件Pierre Jeanneret的家具后,新近又用品牌标志性的Venezia皮革和Patina古法染色工艺推出了首个家居及办公
期刊
2015年修复一新的Cavrois别墅的南立面,简洁的几何形体与沙色砖砌立面使其具有鲜明的现代性。1.儿童餐室墙上的浮雕最初由雕塑家Jan & Joel Martel兄弟创作,艺术家Jean-Sylvain Bieth复刻了当年的设计。2.LeCorbusier(左)和Robert Mallet-Stevens(右)是巴黎20世纪2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建筑师。3.修复一新的主卧室,具有简洁的Ar
期刊
站在1915艺术空间的楼顶上拍到的开元寺东西双塔。其中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代;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此双塔均为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是我国古代石塔中的珍品。  泉州近海,自唐宋繁华,于宋元鼎盛。作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点,这座古城从800年前开始,就习惯以开放的怀抱容纳漂洋过海来的“新鲜”——各类文化在此交汇、各种宗教于此共存、各色人等也秉持来者便是主人的宗旨,在这里“误把
期刊
王啸波(左)手持眼珠能转的活目武生木偶与泉州偶头雕刻大师黄清辉(右)在一起。王啸波,出生于泉州,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配音、教学等工作,现为电视台栏目制片人、主持人。業余从事传统木偶收藏及木偶盔帽制作。黄清辉,泉州人,木偶雕刻大师、中国雕刻艺术大师、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奖项。王啸波藏品卷眉武生木偶,可扮作武松。  又一个正月十六的晚上,安海镇“镇西境”照例要将田都元帅的塑像
期刊
仰拍鼎立艺术馆中庭雕塑与采光天井。艺术馆内部呈对称布局,寓意“天圆地方”。井心透雕《洞天福地》,寓意五福环抱四水归堂。整座艺术馆的建筑均由鼎立品牌创始人及鼎立艺术馆馆长王向荣设计。  从泉州市区驱车往海边,渐近惠安崇武,街道两边的画面愈发魔幻起来:巨大的观世音造像并排飞天维纳斯在微笑着俯瞰路人,高壮的关公手持大刀指向一只巨型招财老鼠……在这里,穿越古今东西的各种“人”和各位“神”济济一堂,代替不能
期刊
艺术家王赫作品《窗中景:大水花》局部。他将古画的山水意境与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结合,搭在地板上的跳台,仿佛可以直接跳入山水间畅快游泳,激起大大的水花。由近及远,昌迪加尔椅;非洲埃塞俄比亚整木挖小凳子;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马赛克咖啡桌;20世纪70年代DS-600模块沙发系统,出自Ueli Berger for De Sede;《火焰》艺术作品出自张涉嫌。  時光如何被珍藏?一把来自20世纪的
期刊
建筑师朱一君喜欢骑着自行车在泉州城里走街串巷、吃冰喝茶,逢上一阵急雨,就近躲人屋檐下,正是路边小庙。雨声滴答,这位从东京归来的建筑学博士就这样跟“神仙”一起静默待了半小时,也挺好。  吴志超喜欢改造老房子。作为地道的泉州人,他对城中心这幢不知锁了多久的老楼梦寐以求,每当路过,都会趴在门缝口往里望,如同望一位梦中情人。得知它要出租时,他还没进去看过就已签好了台同。  这样的两个人,相识于东京的建筑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