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的差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t(11;18)(q21;q21)/API2-MALX1融合基因在胃肠道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N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情况,探讨t(11;18)(q21;q21)与胃肠道MALT淋巴瘤和DLBCL间演进的关系.方法 收集57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包括38例胃和19例肠),32例胃肠道DLBCL(包括28例胃和4例肠)和7例胃DLBCL同时合并MALT淋巴瘤成分,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使用的探针包括API2-MALT1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MALT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结果 在MALT淋巴瘤中有21.1%(12/57,包括10例胃和2例肠)发现API2-MALT1融合基因,而在32例DLBCL和7例DLBCL与MALT淋巴瘤混合的病例中均未检测出API2-MALT1融合基因.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3,P=0.001).结论 API2-MALT1融合基因是MALT淋巴瘤中特异的遗传学异常,而不见于DLBCL或DLBCL与MAIX淋巴瘤共存的病例中,提示至少在胃肠道API2-MALT1阳性的MALT淋巴瘤一般不会发生大细胞转化,而胃肠道DLBCL可能为原发或由t(11;18)阴性的部分MALT淋巴瘤转化而来。

其他文献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其研究逐步深入,建立于科学分类原则基础上的WHO淋巴瘤分类不但已被广大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所广泛接受和应用,而且还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修订,淋巴瘤病理研究中,临床因素以及遗传学特征的重要性也正日益凸显。
期刊
患者男,40岁.因左胸部无痛性肿块1年于2008年5月26日就诊.体检:于左侧胸部、乳头下方触及一个肿块,直径约1.0 cm,质地硬,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可活动,无触痛,皮温正常,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B超检查:左侧乳头左下方高回声团块,直径1.0 cm.行肿块单纯切除术。
期刊
类同醇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少见的类型,仅占卵巢肿瘤的0.1%.此瘤好发于育龄妇女,多为卵巢实性肿物,术中常需进行冷冻切片病理诊断,该肿瘤冷冻与石蜡切片的正确诊断对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6例类固醇细胞瘤(其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组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其诊断提供参考。
期刊
例1男,62岁.因右膝突发肿胀疼痛1 d入院,患者近4个月内共发作4次.体检示右膝关节肿胀,伴关节积液Ⅲ度,内外侧关节线压痛.MRI诊断:右膝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行右膝关节镜清理手术,关节镜下见滑膜肿胀增生,呈深褐色,内有弥漫性痛风石样结节形成。
期刊
目的 探讨vonHippel-Lindau(VHL)综合征及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母细胞瘤(HB)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对21例VHL综合征和63例散发性HB进行观察分析,分别获得18例和42例随访资料.结果21例VHL综合征患者中除4例确诊外均漏诊.平均首诊年龄29.5岁,男11例,女10例.21例患者共发生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8%.WHO淋巴造血组织分类[1]将HL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两大类,两者的肿瘤细胞分别称之为L&H(lymphocytic and/or histiocytic)细胞和HRS(Hodgkin and Reed-Sternberg)细胞。
期刊
2009年6月5至7日,第三届复旦-M.D.Anderson肿瘤中心诊断病理新进展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召开,适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建科60周年,会议首日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
期刊
患者女,28岁,G3P1+2.13个月前曾行人工流产术.因"停经40 d后阴道不规则流血20余日"于外院行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后于2008年9月来我院会诊,病理诊断为"宫颈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我院门诊B超示"子宫下段见7.2 cm×5.5 cm×6.8 cm实性不均匀回声团块".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1946.8IU/L.胸片及腹部彩超均未见异常.给予5-氟尿嘧
期刊
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定义  自1990年以来,国内肿瘤外科医师借鉴国外乳腺癌治疗的先进经验,开始对可手术的乳腺癌治疗方案进行改革,在术前先行化疗,再施行改良根治术,这种新的治疗模式大大减少了乳腺癌根治术的使用,也降低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期刊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1])虽为一种较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但由于它的高侵袭性、高转移复发率和低无病生存率而引起肿瘤学家的关注.而以往病理学者多认为IBC是一种以临床表现为特征的乳腺癌,对其缺乏重视.近年来国外学者们对于其概念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在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很快.但国内研究尚少~([2-3]).笔者拟从几方面介绍其新进展,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