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生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庭前的木棉花开了,橙红一片,美艳极了。木棉花的花语是珍惜眼前的幸福。我近来越发喜欢木棉花,喜欢它的热烈坚贞和浪漫品质,开放的时候尽情灿烂,落地的时候潇洒自然,不拖泥带水,这样的决绝果断,性情如同我的好友一样。
  人生最快乐和纯粹的时光是读书的那几年。高考结束后,你去西北读书,我也辗转到了江西。从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书信”年华。每天图书馆自习后,我们便会打个电话或者发条暖心的短信。字或长或短,相伴相慰却成了我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相勉励也成了我们孜孜不倦求学的养分。
  逢年过节,我们回到家乡,第一件事便是相约见面。或是在家楼下的小绿草圃,或是附近公园,一谈便到凌晨一两点,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你说,想去看看我出生地附近的海。我们一人一辆单车,开始从山腰骑到奎壁村庄厝,路途大概半个小时。我们相依而坐,看阳光洒落海面上,盈盈发亮,如同细细碎碎的玉石铺满眼间。
  我们临时兴起编了童谣,返途路上,一路哼吟回家。我的单车中途泄了气,你就拿出一条红绳,一端绑在你的自行车后轮上,另一端系在我的前轮上,就这么一条红绳,你硬生生地拉着我返回家中。这样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一线牵”成了我们今后的写照。你扶着我,我牵着你,从人生的每个阶段到心灵的深处,也成了我生命中无法忘怀的美好回忆。
  朋友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是理解。我说的你明白,你不愿提的,我默然理解。我们曾打过架,也曾畅谈到深夜,我们都为了彼此最初的梦想勤勤恳恳地追求过。你是我忙碌瑣碎的家庭生活中常常会想起的温暖,我们的友谊从来不是简单堆砌出来的,是一寸寸岁月时光堆积起来的,也是我们努力经营来的。
  那天你微信发来图片,你说近来在研究种花、栽菜。我知道你近来博士毕业压力很大,你不像我有点事就稀里哗啦地吐槽,你总是在默然的乐观中水到渠成。看着你能在花草中自得其乐,我很欣慰。你还调侃博士毕不了业就要改行种花草。我虽然忧心你学业压力过大,但是我深知你在做一件你自己喜欢的并愿意坚持的事,于你而言是欢欣自足的。
  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庭前的木棉花又开了……
其他文献
城中有山,江穿城过,城以江名,海临城东。  山、水、城相融孕育出椒江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山的硬气,水的灵气,造就了椒江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椒江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生动书写了椒江发展变迁的新篇章。  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椒江成为台州主城区,一座新兴的台州新府城,崛起在东海之滨。  当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照亮台州湾畔的时候,美丽的台州新
期刊
最好的友人,虽不一定时时相守,却把彼此放在心里。  —题记  一  儿时的朋友最真,几十年过去了,还如同一首老歌,百听不厌。人生在世,交上好友不易,成挚友更难。在尘世间一路行走、一路遇见,全凭缘分……  我和袁良鹏应该算是挚友。  他与我不仅是邻村,还是初中同桌。我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聊天,一起钻到涵洞里做作业。  我在学校里,与他的关系最好了。周末,或者我去他家,或者他来我家,我们烤几
期刊
讲乡村故事,看中国发展。  —题记  在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家姑娘相亲,除了看人外,第一件事应该是看男方家的院落、粪堆、柴火垛。因为标准的篱笆墙、长方体的粪堆、高高的柴火垛是一个庄户人家居家过日子的标配。  所以,姑娘们除了“三转一响”外,特别看重这些。也难怪,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首位,“柴”与“财”同音,所以高高的柴火垛亦是温饱与财富的象征。  正因如此,那些年的村屯,家家户
期刊
州城不大,但毕竟是城。城内各种店铺,各色作坊,一应俱全。美丽人生美妆日化店在小城的中心地段,不大不小两间门面。老板侯诚个高,年轻儒雅,外表很美。他人不滑耍,嘴巴也不算利索。店铺的隔壁,一边是日化大全,里面有洗发水、护肤霜、婴儿粉、亮发油、脚气粉、花露水、清凉油……多种多样的日化品从货架顶端到中间地面,只留方便顾客挑选商品的通道,把店内铺得满满当当。另一边是七彩家纺,里面有鲜花枕、柏籽枕,还有竹篾枕
期刊
今天是张山母亲的九十岁大寿。  这是张山第一次为母亲过寿。母親从来不愿铺张,张山觉得母亲一人将自己带大不容易,现在经济条件具备,时间允许,母亲身体条件允许,给母亲过个大寿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今天来了不少人,都是至亲,母亲很开心。张山为母亲定制了一个特大号蛋糕,华丽富贵,馨香四溢,母亲乐得眉开眼笑,大家都拍手叫好。  一场祥和的寿宴开始了,祝福声四起。  忽然,街道上传来一阵消防车的汽笛声。
期刊
“今年不让放烟花,感觉一点年味儿都没有了。本来以为没有鞭炮声干扰就能听得清春晚了,谁承想,没有字幕还是白搭。”  我看着电视里花花绿绿的节目,满腹牢骚地又往嘴里塞了个栗子。不一会儿,一串叮叮咚咚的提示音响起,苏迟安回了消息:“明天的电影字幕,包你看个够。”  除夕夜里,我对着手机傻笑起来,开始思考明天该搭配什么衣服。明天—正月初一,是我和苏迟安认识一千天的日子。  三年前,我们还在读高中。高中生总
期刊
她说不清当初他是怎么走进自己视线的。  如果一定要追溯,应该是那个秋天。某次大型会议前,他看似漫不经心地走到她办公桌边,将手里的充电宝递给她,神情有一丝紧张却语气笃定地对她小声说了句“放你这儿,我等会儿来拿”,便转身走了。  望着这个帅气男子瘦瘦高高的背影,她颇感意外。记忆里与他有关的都是些零碎的片段,相识半年多,他们有的只是工作上的简单接触。她记起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打电话催要他公司的资质,不料
期刊
那朵花,灿烂地开在你的床前,如同火一般,点燃一个冬天的寒冷。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吗?似乎并不是。  那其实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站在你床前,看着你满身插着的管子,浑身如陷入无底的寒窟。你那被剃光了黑发的头颅棱角毕现,面庞依然是那么俊朗,但那双会说话的眼眸却紧闭着。当时你的女朋友还在为你翻转着身体,你的母亲为你揉搓着手指、脚丫,空气是那么静寂,只有监护仪咕噜咕噜地发出单调而又寂寞的声音。  你的父
期刊
餐桌上,她沉默着。  她一小时前从超市回来,买了一些心仪的菜与水果,心情轻松又愉快。未料,父亲捧起半个西瓜,讲了一大堆的话。  父亲的话让她大为震惊:“六元钱一斤的西瓜你也舍得买?半个西瓜三十多元,怪不得你没有存款。你这种月光族,将来老了靠谁!”  她是个三十多岁离婚的女人,与父母一起住在乡下。她其实一直不喜欢农村,但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城市的房价太高买不起,加上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所以在农村得过且
期刊
清晨起来,云雾缭绕。一股浓郁的月季花的清香直通鼻翼,清脆悦耳的鸟鸣此起彼伏,“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实为我大美兴隆蘑菇峪独到之处也。我和老公漫步在这独到的景致之中,心情无比激越。  蘑菇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一辈子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算短呀!我们工作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脚下这条宽阔的马路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们刚来的时候,狭窄的羊肠小道凹凸不平,尤其是雨后,泥泞不堪。不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