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不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朵花,灿烂地开在你的床前,如同火一般,点燃一个冬天的寒冷。但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吗?似乎并不是。
  那其实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站在你床前,看着你满身插着的管子,浑身如陷入无底的寒窟。你那被剃光了黑发的头颅棱角毕现,面庞依然是那么俊朗,但那双会说话的眼眸却紧闭着。当时你的女朋友还在为你翻转着身体,你的母亲为你揉搓着手指、脚丫,空气是那么静寂,只有监护仪咕噜咕噜地发出单调而又寂寞的声音。
  你的父亲—我们曾经的老师,腰越发弯了,我们一起到外面的走廊抽烟。那时的人民医院还没有扩建,陪伴的患者家属,来来往往从我们身边经过,王老师的一声叹息在空气里打了几个旋儿才降落。随着老师打开话匣,他那由于熬夜和疲劳而发黄的面孔在青色的烟雾中若隐若现,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那天你接到你女朋友的电话,因为你未来丈母娘感冒了,你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于乡里到县城的路上。那夜月色是不是喝醉了酒,全然不顾人们还需要它的光线照引。当你在隐约的光线中看到一排骑自行车的人影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你像一只断线的风筝,瞬间从摩托车上升起,然后又迅速坠下……
  “唉……太晚了,从他摔下到送到人民医院,已经耽搁了好几个小时,警察从他身上的发票找到线索,打电话到乡政府,才有人来处理的。唉……”王老师吐了一口浓浓的烟雾,叹息着。
  你从此被命运按在了轮椅上和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一位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从此陷入了无声的世界里。月亮,那个我们曾经无比钟情的月亮,那个我们在校园操场用奔跑来歌唱的月亮,从那以后在我的眼中蒙上了一层灰色,而你的月亮则从此彻底沉沦。
  再次和你相遇是半年之后了。听说你从上海治病回来,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赶紧打电话到你家,是师娘接的电话,我说:“让王琦接电话。”然后,我就听到电话被挂了。那是晚上十一点多吧,我以为太晚了,你已经休息了。第二天,我从学校赶到你家看到你时,才知道我错了。我带来了一盆花,放在你的床头,但这花对你而言似乎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那时的你仍然躺在床上,神志很模糊,你的头上的纱布已经拆掉了,但是留下的伤疤依然触目惊心,犹如在精美的瓷器上留下的深深划痕,又像冷酷的造化在岩壁上的刀削斧刻。你大部分时间仍然处于昏睡状态,看到我时,你正處于少有的半清醒状态。师娘把我领到你的床前说:“王琦,你看谁来了?”你缓缓地转过头看着,眼睛中说不清是什么神色。我赶紧进行自我介绍:“我是陈继军,你的同学、同桌,你的好朋友,我们前几天还在你宿舍里喝过酒,和丁石一起,你那天还问我几个小学同学的事,你还记得吗?”床头的那朵红花映射在你的眼眸中,呈现出一抹红色,你似乎点了点头,又似乎不像。师娘拿起床头柜上的纸和笔塞到他手里说:“你记得的话,可以写!”然后师娘对我说了你前几天把自己经手的账目写下的事。我们用满怀期待的眼神看着你,然后看到你那熟悉的字迹在白纸上缓缓呈现。
  我亲自见证了,你是如何把一手和我差不多的狗爬式字体写成和你人一样帅气、俊秀的正楷的。我上高中时收到的第一封信便是你写的,内容竟然是叮嘱我练字。只可惜我至今仍然没有多大长进,谁让你不站起来骂我两句呢?我任性而执着地等着这一天。你在信中竟然向我道歉说自己不懂事,一直惹我生气,说你知道我的好。我已经忘记我在信中是如何回复的,我也许会厚颜地收下,也许会假惺惺地说两句。但三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是为我的浅薄而感到惭愧,那个真正不懂事的人其实是我,是我打着好朋友的旗号在懵懂的年纪里做着幼稚可笑的事,而你却一直真正地维护着我,并忍受着我对你的无端指责。是的,是我欠你的。你在纸上清晰地写了“陈继”二字,然后留下一根弯曲的横线,睡着了。你终究还是记得我的!
  再次看到你,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了。这十多年,我像一个风筝一样走得越来越远,可是无数次的梦中我仍被一根线攥在虚空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再次相见,如果有上天的话,那次在你家的巧合应该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师娘说,你们一年中只有几天会在老家,而我自然也是这样,我们竟然就相遇了。一如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我送你的花竟然还在,还是那样灿烂,因为它是塑料的,在和时间的较量中它仍然骄傲地绽放着,一如我们之间的友谊。你仍然躺在床上,我激动地叫着你的名字,并向你伸出手,然而你却异常警惕地把手放在胸前阻挡着。
  “我是陈继军,你不认识我了,我长胖了……”我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很费劲地介绍自己,因为你竟然很快认出了我。十多年了,你依然在最短时间内记得我。你用手比画着自己,我知道你在说你也变样了。时光是把刀,没有谁能逃得了。十多年了,我不知道在你的思绪中多少次出现我的影子,是否也和我一样,拼命地不去想,因为一想,心里就如刀割般疼。
  现在,我心中又多了一层疼。这疼来自离开时,你攥着我的手不放的力道。是啊!这一别,也许又是一个十年。
  也许,也许就是永远!
其他文献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6年完成的第一部小说《无声告白》出版后,其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称号。这本书讲述的是美籍华人詹姆斯和白人女性玛丽琳结合组成五口之家,二女儿莉迪亚跳湖自杀使家庭矛盾浮出水面,并且引发一系列关于民族身份,“他者”还有家庭教育等问题。  这部小说引发了国内外著名媒体人以及学者的广泛议论和评价。当代评论家倾
期刊
七十多岁的刘大妈,耳不聋眼不花,走路生风,为人正直,年轻的时候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  刘大妈的儿子也很争气,大学刚毕业就考进了政府部门,因工作能力强,几年后便走上了领导岗位。  父亲去世后,孝顺的儿子一直想把母亲接到身邊,好有个照顾。但刘大妈不愿意,说还是在农村生活比较习惯,喜欢跟乡亲们在一起。  每当节假日,儿子便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看望刘大妈,一家人一起做家务,讲各自的新鲜事,刘大妈乐得合不拢嘴
期刊
公园山坡上的兰花被游人践踏得像癞痢头。在这争创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出现这种事不能容忍。身为城管局局长的宁静,决定亲自出马捉拿采花大盗,让他上电视曝光以儆效尤。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宁静登上狮山公园。这山虽不算高,但由于缺乏锻炼,加上身体日益发福,一口气登上山顶还真有些吃力。她扶住公园大门石柱喘了几口气,待心脏平复后,才开始沿游步道漫步。  狮山公园是城市的绿肺,山上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曲径通幽。
期刊
城中有山,江穿城过,城以江名,海临城东。  山、水、城相融孕育出椒江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山的硬气,水的灵气,造就了椒江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椒江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生动书写了椒江发展变迁的新篇章。  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椒江成为台州主城区,一座新兴的台州新府城,崛起在东海之滨。  当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照亮台州湾畔的时候,美丽的台州新
期刊
最好的友人,虽不一定时时相守,却把彼此放在心里。  —题记  一  儿时的朋友最真,几十年过去了,还如同一首老歌,百听不厌。人生在世,交上好友不易,成挚友更难。在尘世间一路行走、一路遇见,全凭缘分……  我和袁良鹏应该算是挚友。  他与我不仅是邻村,还是初中同桌。我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聊天,一起钻到涵洞里做作业。  我在学校里,与他的关系最好了。周末,或者我去他家,或者他来我家,我们烤几
期刊
讲乡村故事,看中国发展。  —题记  在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家姑娘相亲,除了看人外,第一件事应该是看男方家的院落、粪堆、柴火垛。因为标准的篱笆墙、长方体的粪堆、高高的柴火垛是一个庄户人家居家过日子的标配。  所以,姑娘们除了“三转一响”外,特别看重这些。也难怪,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首位,“柴”与“财”同音,所以高高的柴火垛亦是温饱与财富的象征。  正因如此,那些年的村屯,家家户
期刊
州城不大,但毕竟是城。城内各种店铺,各色作坊,一应俱全。美丽人生美妆日化店在小城的中心地段,不大不小两间门面。老板侯诚个高,年轻儒雅,外表很美。他人不滑耍,嘴巴也不算利索。店铺的隔壁,一边是日化大全,里面有洗发水、护肤霜、婴儿粉、亮发油、脚气粉、花露水、清凉油……多种多样的日化品从货架顶端到中间地面,只留方便顾客挑选商品的通道,把店内铺得满满当当。另一边是七彩家纺,里面有鲜花枕、柏籽枕,还有竹篾枕
期刊
今天是张山母亲的九十岁大寿。  这是张山第一次为母亲过寿。母親从来不愿铺张,张山觉得母亲一人将自己带大不容易,现在经济条件具备,时间允许,母亲身体条件允许,给母亲过个大寿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今天来了不少人,都是至亲,母亲很开心。张山为母亲定制了一个特大号蛋糕,华丽富贵,馨香四溢,母亲乐得眉开眼笑,大家都拍手叫好。  一场祥和的寿宴开始了,祝福声四起。  忽然,街道上传来一阵消防车的汽笛声。
期刊
“今年不让放烟花,感觉一点年味儿都没有了。本来以为没有鞭炮声干扰就能听得清春晚了,谁承想,没有字幕还是白搭。”  我看着电视里花花绿绿的节目,满腹牢骚地又往嘴里塞了个栗子。不一会儿,一串叮叮咚咚的提示音响起,苏迟安回了消息:“明天的电影字幕,包你看个够。”  除夕夜里,我对着手机傻笑起来,开始思考明天该搭配什么衣服。明天—正月初一,是我和苏迟安认识一千天的日子。  三年前,我们还在读高中。高中生总
期刊
她说不清当初他是怎么走进自己视线的。  如果一定要追溯,应该是那个秋天。某次大型会议前,他看似漫不经心地走到她办公桌边,将手里的充电宝递给她,神情有一丝紧张却语气笃定地对她小声说了句“放你这儿,我等会儿来拿”,便转身走了。  望着这个帅气男子瘦瘦高高的背影,她颇感意外。记忆里与他有关的都是些零碎的片段,相识半年多,他们有的只是工作上的简单接触。她记起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打电话催要他公司的资质,不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