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现在中等学校里,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书报,颇有加以取缔的。取缔的情形并不一律。有的是凡用语体文写作的书报都不准看。说用到语体文,这批作者就不大稳当。却没有想到给学生去死啃的教科书大多数是用语体文写作的。有的是开列一个目录,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说目录以外的书报都要不得,谁不相信,偏要弄几种来看,只有一个断然处置的办法——没收!有的更温和一点,并不说不许看什么,却随时向学生劝告,最好不要看什么。一位教师在自修室外面走过,瞥见一个学生手里正拿着一本所谓最好不要看的东西,他就上了心事,跑去悄悄地告诉另一位教师说:“某某在看那种东西了呢!”那诧怪和怜悯的神情,仿佛发现了一个人在偷偷地抽鸦片。于是几位教师把这事记在心上,写上怀中手册,直到劝告成功,那学生明白表示往后再不看那种东西了,他们才算在心上搬去了一块石头。——这虽然温和一点,然而也还是取缔。
  这样把学生看作思想上的囚犯,实在不能够教人感服。学生所以要找一点书报来看,无非想明白当前各方面的情形,知道各式各样的生活而已。既已生在并非天下太平的时代,谁也关不住这颗心,专门放在几本教科书、几本练习簿上。当然,所有的书报不尽是对于学生有益处的。但只要学校教育有真实的功效,学生自会凭着明澈的识别力,排斥那些无益的书报。现在不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入手,只用专制的办法来个取缔,简便是简便了,然而要想想,这给予学生的损害多么重大!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围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我们曾经接到好些地方学生寄来的信,诉说他们被看作思想上的囚犯的苦恼。只要一读到那种真诚热切的语句,就知道取缔办法是何等样的罪过。
  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不是专制政治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民众。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学生要扩大一点认识的范围,做他们亲密体贴的朋友的教师竭力帮助他们还嫌来不及,怎忍把他们的欲望根本压了下去!我们特地在此提出来说,希望做了这种错误举动的教师反省一下,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8日第8版)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在告诉我们时间宝贵,应珍惜大好时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每当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后,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是匆匆的,匆匆流逝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么,如何能把握这匆匆流逝的时光呢?  偶读一则故事:有一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整天游
与当前国内的同类型铡草机相比,9ZPR系列圆盘式揉搓切碎机主要有以下特点:
有人说“善”就是好,那么,“好”是什么?美女人见人爱,是不是就是好呢?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然而“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聚。”(《庄子·齐物论》)因此,仅仅是说“好”就是善,显得过于简单。  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认为值得人们追求的、喜欢的事物是“善”,如名誉、金银、权力等等,那么是不是名誉、金银、权力这些就是“善”呢?如果是,那么为什么人们常说,“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通过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型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深度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从所占据的全球价值链环节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主体二维视角判断,我国仍处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