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心理健康视角重新探究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先从心理层面解读师德含义、心理健康和师德问题的关系;再探讨说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与影响作用;最后从心理健康层面提出完善师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师德 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由教师、职业、道德三个子概念有机组合,道德是价值界定,职业是内容界定,教师是范畴界定。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为师先做人,做人先正德。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积累,更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
近年来,师源性伤害事件屡见不鲜,让人们对师德现状大为忧虑。其实,不少师德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教授说过:“这些现象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但我们的社会只看到师德问题,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有时候的确是师德问题掩盖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2]”在师德建设中,一味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责任等未必真有成效。那么,不妨基于心理健康视角重新探究师德建设问题。
一、心理层面看师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从形成与实质来看,缔约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3]。道德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的一种内部动力状态。同理,从心理层面来看,师德是从事教育职业而衍生的特殊心理现象,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状态与内在需要。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典范,但同时教师个体基本需求也应该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4]。健康的心理能促使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成长有积极的潜移默化作用;消极的心理使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师德建设应当建立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上:客观的自我意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提升正确的师德认识;高尚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促进积极的师德情感;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有助于师德意志的锻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强大的自制力帮助师德行为的自律。只有在健康心态的基础上,师德建设才能从遵守规范道德的基础境界到拷问良心道德的提高境界,再到体验幸福道德的最高境界[5]。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
2011年,北京对1253名中小幼教师的心理调查显示超过6成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轻度、中度、重度症状者分别占48.28%、12.45%和2.71%,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症状的检出率较高[6]。在广州、苏州等地区的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都显示出不低于40%的问题检出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7] [8]。
教师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管理者、问题的解决者、道德的示范者、学生成长的知心者、灵魂的塑造者等。多重角色定位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高要求常常忽视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人应当拥有正常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求,容易使教师感到重重的职业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但认知能力、抗挫折能力有待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注意自身言行举止,避免不当言行引起学生的模仿与学习;全面关怀学生,帮助他们处理学习、生活、交往的种种问题;不断进修,追赶潮流,满足学生与时俱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工作量大且耗时长,职业边界越发模糊,承担许多因教师职业而衍生的责任,对心理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心理隐患。
三、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师德建设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不良心理状态容易造成师德认知的缺失,不利于良好师德情感的产生、师德意志的坚定和师德行为的巩固。有调查显示小学普通教师比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差,自我效能感低下会导致职业认同感下降。如果教师无法热爱自己的职业,那么也会无法自觉地建立职业道德体系,对提高师德认知水平极其不利。教师长期面临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寻求解决问题和压力的途径。当心理压力一直未能解决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心理失衡与扭曲,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现象频现。当教师对本职工作无法产生正面、轻松、愉快、稳定的情绪体验,自然也无法产生积极的师德情感,影响师生关系的形成。心理失衡会使师德意志容易脆弱,师德行为难免产生反复,可能出现某些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马虎了事、以教师职业私下牟利等行为,这些都是属于师德缺失现象。
四、从心理健康层面完善小学师德建设
1、以人为本,合理要求教师,师德建设理性化
师德发展目标需要以人为本,以情为主,合理地要求教师,关注教师的诉求,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师德建设理性化。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宝贵资源,必须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起码作为社会人能满足自身的基本自我价值。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来说,都需要为教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使教师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家不回,有病不看,有孩子不管,有父母不要”这些违背了人文关怀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师德的误解。把师德随意拔高到“完人”、“圣人”等理想化的社会期待,对绝大部分教师是一个难以触及的高度,会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与其用神化标准来批评教师没有达到相应的师德高度,不如踏踏实实地以更理性化的标准来提出师德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达到预期目标。
2、完善机制,合理激励教师,师德建设制度化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也需要创设和完善公平的、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良好机制的发展与巩固来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建设制度化。公正平等、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使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体验成功感,提高对教育事业和工作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合理激励教师 有利于提升教师正常的工作情绪,能加强教师健康心理的维护,进而有利于师德水平的提高。在将师德建设制度化的时候,不妨限定师德行为的底线要求。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师德规范,针对教育需要和现实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化的底线要求,使教师逐步规范职业行为,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3、提升自我,合理疏导压力,师德建设人性化
师德建设过程中,需要帮助教师从自身入手,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通过合理地疏导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使得师德建设人性化。社会、学校应该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提升自我、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帮助。师德建设人性化目标是希望教师能够关注到自身心理健康,当发生心理问题时,学会主动向他人或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能有效解决问题;悦纳自己,为自己设置合理的目标;学会更多沟通技巧,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整心态,懂得情绪调适和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问题相辅相成,但不能把教师的心理问题统统归到师德问题上。在坚持师德建设不松懈的同时,在不超过师德行为底线要求的前提下,不妨把制度化的管理人性化落实,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师,有效地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N].光明日报,2003-09-08
[2] 宋晓俐.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惹关注[N]. 中国教育报,2004-09-10
[3] 彭文静.道德——一种内在的契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6):3-5
[4] 徐中收.师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刍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29
[5] 杨启亮.教师道德发展的几个境界[I].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网.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6/gj
090610.htm
[6] 董洪亮.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N].人民日报,2011-05-06
[7] 邢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0,(1):32-35
[8] 夏珺,童长江,赵晓颖,朱虹.教师:何时摆脱职业倦怠——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6-03-20
【关键词】师德 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由教师、职业、道德三个子概念有机组合,道德是价值界定,职业是内容界定,教师是范畴界定。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为师先做人,做人先正德。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积累,更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
近年来,师源性伤害事件屡见不鲜,让人们对师德现状大为忧虑。其实,不少师德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教授说过:“这些现象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但我们的社会只看到师德问题,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有时候的确是师德问题掩盖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2]”在师德建设中,一味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责任等未必真有成效。那么,不妨基于心理健康视角重新探究师德建设问题。
一、心理层面看师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从形成与实质来看,缔约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3]。道德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的一种内部动力状态。同理,从心理层面来看,师德是从事教育职业而衍生的特殊心理现象,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状态与内在需要。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典范,但同时教师个体基本需求也应该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4]。健康的心理能促使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成长有积极的潜移默化作用;消极的心理使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师德建设应当建立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上:客观的自我意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提升正确的师德认识;高尚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促进积极的师德情感;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有助于师德意志的锻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强大的自制力帮助师德行为的自律。只有在健康心态的基础上,师德建设才能从遵守规范道德的基础境界到拷问良心道德的提高境界,再到体验幸福道德的最高境界[5]。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
2011年,北京对1253名中小幼教师的心理调查显示超过6成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轻度、中度、重度症状者分别占48.28%、12.45%和2.71%,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症状的检出率较高[6]。在广州、苏州等地区的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都显示出不低于40%的问题检出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7] [8]。
教师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管理者、问题的解决者、道德的示范者、学生成长的知心者、灵魂的塑造者等。多重角色定位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高要求常常忽视教师作为普通的社会人应当拥有正常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求,容易使教师感到重重的职业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但认知能力、抗挫折能力有待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注意自身言行举止,避免不当言行引起学生的模仿与学习;全面关怀学生,帮助他们处理学习、生活、交往的种种问题;不断进修,追赶潮流,满足学生与时俱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教师工作量大且耗时长,职业边界越发模糊,承担许多因教师职业而衍生的责任,对心理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心理隐患。
三、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师德建设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不良心理状态容易造成师德认知的缺失,不利于良好师德情感的产生、师德意志的坚定和师德行为的巩固。有调查显示小学普通教师比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差,自我效能感低下会导致职业认同感下降。如果教师无法热爱自己的职业,那么也会无法自觉地建立职业道德体系,对提高师德认知水平极其不利。教师长期面临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寻求解决问题和压力的途径。当心理压力一直未能解决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心理失衡与扭曲,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现象频现。当教师对本职工作无法产生正面、轻松、愉快、稳定的情绪体验,自然也无法产生积极的师德情感,影响师生关系的形成。心理失衡会使师德意志容易脆弱,师德行为难免产生反复,可能出现某些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马虎了事、以教师职业私下牟利等行为,这些都是属于师德缺失现象。
四、从心理健康层面完善小学师德建设
1、以人为本,合理要求教师,师德建设理性化
师德发展目标需要以人为本,以情为主,合理地要求教师,关注教师的诉求,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师德建设理性化。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宝贵资源,必须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起码作为社会人能满足自身的基本自我价值。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来说,都需要为教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使教师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家不回,有病不看,有孩子不管,有父母不要”这些违背了人文关怀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师德的误解。把师德随意拔高到“完人”、“圣人”等理想化的社会期待,对绝大部分教师是一个难以触及的高度,会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与其用神化标准来批评教师没有达到相应的师德高度,不如踏踏实实地以更理性化的标准来提出师德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达到预期目标。
2、完善机制,合理激励教师,师德建设制度化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也需要创设和完善公平的、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良好机制的发展与巩固来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建设制度化。公正平等、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使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体验成功感,提高对教育事业和工作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合理激励教师 有利于提升教师正常的工作情绪,能加强教师健康心理的维护,进而有利于师德水平的提高。在将师德建设制度化的时候,不妨限定师德行为的底线要求。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师德规范,针对教育需要和现实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化的底线要求,使教师逐步规范职业行为,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3、提升自我,合理疏导压力,师德建设人性化
师德建设过程中,需要帮助教师从自身入手,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通过合理地疏导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使得师德建设人性化。社会、学校应该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提升自我、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帮助。师德建设人性化目标是希望教师能够关注到自身心理健康,当发生心理问题时,学会主动向他人或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能有效解决问题;悦纳自己,为自己设置合理的目标;学会更多沟通技巧,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整心态,懂得情绪调适和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问题相辅相成,但不能把教师的心理问题统统归到师德问题上。在坚持师德建设不松懈的同时,在不超过师德行为底线要求的前提下,不妨把制度化的管理人性化落实,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师,有效地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N].光明日报,2003-09-08
[2] 宋晓俐.中国教师心理健康惹关注[N]. 中国教育报,2004-09-10
[3] 彭文静.道德——一种内在的契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6):3-5
[4] 徐中收.师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刍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29
[5] 杨启亮.教师道德发展的几个境界[I].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网.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6/gj
090610.htm
[6] 董洪亮.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不佳[N].人民日报,2011-05-06
[7] 邢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0,(1):32-35
[8] 夏珺,童长江,赵晓颖,朱虹.教师:何时摆脱职业倦怠——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