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苗族民间故事中的“虎”形象分析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q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苗族虎故事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内容多为与虎婚媾和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中的虎多有浓烈的人情味和多方面的人性美。本文以《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关于虎的故事为例,分析苗族民间故事中“虎”的形象,探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虎;特征;成因;文化内涵
  苗族,一个古老但没有文字的民族,虽没有留下汗牛充栋的典籍,但却建造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口头文学。对云南境内苗族口头文学调查、收集、整理、编辑而成的《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真实地反映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了苗族人民的心声。而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一独特现象,就是关于虎的故事。这些虎故事出现频率高,虎的形象各异。
  一、“虎”形象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关于虎的故事的归纳,虎的形象分为三类:一类是无恶不作的虎;一类是人死后变虎,然后又锄强扶弱;一类是憨厚愚蠢的虎。
  (一)无恶不作的虎
  作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历史上苗族不断受到统治者的镇压、其他民族土司和地主的剥削和封建官僚的苛虐赋敛。但是,苗族也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他们不惧强权,坚毅地同恶势力斗争,这种现象,同样表现在与虎的斗争中。把虎怪为害的故事分为两类:一类是仍保持自然形态的虎,以食人为目的,如《咪佐与咪奏》、《勇杀猛虎》等等;一类是“抢亲”的虎,它们有的可以幻化为人形,有的自始至终都以虎身出现,但都可以把女人抢去成亲,甚至被抢去的人还能生出小老虎,如《召采与卯蚩彩娥翠》、《桃花姑娘》、《旨示老》等等。
  在这类的故事中,老虎被赋予了灵性,《咪佐与咪奏》中的老虎知道樊家的人视自己为“老祖公”,也知道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自己供奉“粮草”。原本它的“粮草”是咪奏,却被咪佐换成了草人,当老虎吃到假的“粮草”时,它发出 “怎么今年的‘粮草’与以往不同” 的疑问,由此可见,它是具有思考能力的。对于“抢亲”的虎,它们知道什么时候用花言巧语,什么时候威逼利诱,它们还能与人成为夫妻,甚至时而化为人形,时而又变回原形。在“抢亲”过程中,一计不成,再施一计,最终迫使别人的妻子跟自己走。抢别人妻子毕竟是不正当行为,而且老虎们使用的手段也很卑劣。此时的“虎”的形象是残暴、强横、狡猾的。
  (二)锄强扶弱的虎
  这类故事都是人死后变成老虎的,有父亲救助孤儿,儿子孝顺母亲,表兄帮助表弟等等。他们都是人死后变虎,来救助世间苦难亲友的,都反映出虎站在正义的立场或惩罚人,或帮助人。如《虎爹》、《虎兄弟》、《龙宝和普雄》等。
  《虎爹》中的虎,不惜冒着被村民误杀的危险,去到村子,把受大儿子欺负的小儿子带到身边抚养,因为儿媳妇想家,又陪着他们回家。儿子、儿媳因为感激虎爹,最后选择跟虎爹一起生活,但是虎爹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自己去找自己的食物,最后惨死。《虎兄弟》中,兄弟兩为孝顺母亲,不惜与其它野兽为敌,冒着生命危险偷财主家的牛,导致哥哥被财主设计毒死,而弟弟依然坚守着保护母亲的责任。《龙宝和普雄》中,死后变虎的普雄为报答龙宝,不仅在龙宝挨饿的时候给他带来粮食,还咬死了村里所有的财主。从此,不仅是龙宝,村里的穷人都不再受财主迫害。此时的虎,是正义的化身,是神意的执行者。
  (三)憨厚愚蠢的虎
  随着人智渐开,人们可以捕捉到凶猛的虎后,也渐渐意识到虎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人的智慧的力量。但是虎毕竟是猛兽,人们对虎仍存惧怕,于是赋予虎另一种灵性——憨厚愚笨。如《老虎产仔的传说》、《劳卯与虎比办法》、《久不底和野猫打老虎》等等。
  《老虎产仔的传说》表现的是一只憨厚的虎,当故事中的少年跳到它面前,想故意打乱它的记忆时,它并没有表现出虎的凶猛,没有张开血口说少年是自己从上门来的食物,它只是责怪少年吓到它,害它忘记山神的话,最后尽然上了少年的当,误传的山神的话,导致虎繁衍缓慢。这样看来,“虎”到显得可爱可怜,被人愚弄了也不知道。而《劳卯与虎比办法》和《久不底和野猫打老虎》中的虎,就真的是愚昧蠢笨、骄傲自大了。它们原本想着跟人比试或是吃人的,最终却败给了人的智慧,反被人所杀。
  二、“虎”形象产生的原因
  (一)万物有灵观念
  在原始时代,苗族先民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很难对支配和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各种外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很难将自己周围的自然界分开,而常常把自己与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视为一体。一方面,当看到某些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时,往往误认为自己能唤起和创造出这些现象和力量;另一方面,又常常把仅为人所有的能力赋予自然界和外部物体,把自己的生命力也加到自然界身上。这就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该观念的支配下,虎在古时苗族先民的头脑中被人格化了。它们同人一样有思想感情,有善恶美丑,把它们同自己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虎在苗族古歌中一直被视为人祖姜央的同胞兄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苗族民间故事中的虎形象会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和多方面的人性美。万物有灵观念及对生命繁衍的追求和历史传说中与虎的兄弟般情感,加上迁徙到深山老林中与虎的频繁接触,虎成为其审美对象,虎故事的现实化、生活化,虎化身故事、婚媾故事的数量和类型繁多也就不难理解。
  (二)文化吸收传承
  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历经战乱的民族,苗族长期遭受欺压。苗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携老带幼,自北而南,自东而西迁徙,他们每到一处,与天斗,与地斗,与毒蛇猛兽斗,与人斗。他们开山辟土,建造家园,坚强地面对镇压与驱赶。特殊的生活背景使他们在传承中带入了不少中原的老虎故事。中古时期,我国的不少文章典籍就已有了虎故事的记载,如唐代《广异记》中的《虎妇》、《巴人》和《勤自励》等,至明清时虎故事更为流行,苗族人民在迁徙中的吸收传承应是其虎故事数量较多、类型丰富的原因之一。   (三)善良愿望的幻想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中提出“苗族对自己的祖先十分虔诚,他们认为祖先‘虽死犹生’,其灵魂还陪伴在家人身边。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死后变虎的故事。在那个年代,苗族先民不仅饱受战争带来的灾难,而且在整个迁徙过程中也是险阻重重,还要随时提防野兽袭击。亲人的离去使他们难过,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仍要经受各种磨难。于是他们幻想,死去的亲人能复活,或是变幻成凶猛的生物,既陪伴着自己,还能帮助自己改变苦难的生活。受祖先崇拜思想的影响,苗族先民认为,亲人死后灵魂继续存在并陪在亲人身边。然而他们逐渐意识到现实和理想具有尖锐的矛盾,于是幻想故事成了满足人们欲望和要求的代替品。
  在人死后变虎的故事中,描述了不同身份,但都善解人意,好心助人,知恩图报,义气感人的“虎”。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们幻想借助老虎来保护弱者,反抗强者,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亲人时刻在自己身边。然而为什么是变成虎呢?因为虎有英雄的特质——无所畏惧,所向无敌,百折不饶,给人以正义感。
  三、“虎”形象的文化内涵
  (一)以真善美为主体的价值观念
  苗族民间故事中的虎性格多样,借助虎的侵扰突出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借助虎的凶猛激发民族反抗意识,借助虎的神力宣传孝道和伦理教化等。但无论如何多样,它总是在表达苗族人民为建立家园而艰苦创业的精神,争取自由和权力而进行斗争的力量和勇气,征服自然、征服敌人后的自豪,使子孙后代获得教益和启发,从而学会真善美的价值观。
  苗族先民对好吃懒做、剥削别人的人表达了极端的藐视、憎恶和谴责,对热爱劳动、不自私、穷苦的弱者给予同情;也鼓励人们做热爱劳动、不自私的人。所以以虎成为正义的化身,神意的执行者,解救善良贫苦的人,惩罚那些贪婪与可恶的人。虎的凶猛被大肆夸张,打虎训虎成为英雄行为,世代赞誉。英雄的出现,其实也是鼓舞人民与恶势力斗争,将对压迫的不满转换为斗争的武器,宣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对于长期遭到欺压,饱受战争的苗族,更需要民族英雄。与此同时,通过对虎的描写,将愚昧、低劣,和貌似强大的“虎”的丑态勾勒出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对一切反动的、不合理的東西敢于批判、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苗族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而这些,都显示出善必得“天”助,恶必得“天”灭的观念,指引人们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二)和睦相处,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伦理观念
  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很少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会,总是不断地受到各种冲击而流徙,去的都是统治者势力莫及的荒山僻野。一旦统治者的势力扩展而至,他们又被迫向更为偏远的山区迁移。然而苗族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靠劳动求得生存,开山辟土,建立家园,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苗族民间故事中的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依靠坚定的理念顽强的生存下来。
  1.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
  苗族人民热爱和平,在《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中的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虎可以自由出入苗族村寨,人们并没有主动捕杀老虎,与老虎之间的相处,就像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一样,还能相互交流。每次与虎斗,都是由于受到虎的欺压,迫不得已的反抗。
  2.勤劳勇敢的伦理观念
  苗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在《虎爹》、《劳卯与虎比办法》等故事中,苗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都带着吃苦精神,披荆斩棘,开垦土地,通过自己的勤劳为生活而忙碌。苗族人民受自然的压迫和封建统治者的多重剥削。无论是自然力还是封建统治者,苗族人民的敌人都是强大的。但是他们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一个勇敢反抗的民族,他们绝不听命于自然的摆布,更不愿无辜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他们通过自己的勇敢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表现了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势不两立和邪恶势力最终被打败的坚定信念。
  3.酷爱自由的伦理观念
  苗族人民是酷爱自由的,这不仅表现在生活上不愿受人摆布,受人剥削,也表现在爱情上。在“抢亲”的故事中,老虎不仅被赋予了灵性,还具有神力,被称做神虎,他们随时变化人形,施展神力。这时的虎,不仅单纯的代表自然力,也代表了破坏别人爱情的恶势力。虽然神虎的力量远比人类强大,但最终却被打败了,颂扬苗族人民忠贞的爱情和为维护爱情而斗争。
  (三)以“生命”为核心的独特审美心理
  原始初民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人们深信人与某种动植物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互感应的,甚至可以相互转换。这一思维经过漫长的发展,加上民族对生命的关注,形成了以“生命”为核心的独特审美心理。故事中虎形象的加入,也就是对民族本身生存繁衍的关注,对现实旺盛生命力的形象的关注。虎的气势,虎的深沉,虎的生机盎然,虎的生动之态无疑都可以作为生命形式存在的象征。
  苗族人民有自己审美心理判断的标准,但是,对于古时候的苗族人民来说,自然的美丑对象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同它们的实用功利关系的改变而变化。虎形象在一些故事中是美的、善的,在一些故事中又是丑的、恶的;善恶美丑的判定,一方面是故事讲述者以现实的、功利需要为转移,另一方面也在于虎本身对于人的有益和有害的两重性以及自身特点的两重性因素。苗族先民把它们描述得像人一样生动活泼,懂情懂理,赋予它们生命。这反映了苗族先民把世界万物看成是生命的统一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虎是可恶的,也是可敬的,甚至是愚蠢的,这说明苗族人民对虎是矛盾的。云南苗族民间故事中关于虎的故事,不仅表现人与自然的斗争,而且反映了苗族人民与其他恶势力的斗争以及对生命、生存的关注。正如王芬玲在《中国虎文化》所言:“虎传奇故事的各种类型大多有虎生态特征作依据,写出虎的人化形象,真实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了人的社会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人生哲理和人们的美学理想”。而“虎”的不同形象体现的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不屈不饶的精神,对真善美的审美判断和以“生命”为核心的独特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M].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90.
  [2]伍新福.苗族史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3]石朝江、石莉.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4]《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
  [5]李廷贵.苗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6]杨汉光.苗族的迁徙与文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7]王芬玲.中国虎文化[M].中华书局,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探讨中职教育机械加工专业教学实践的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途径,分析了中等职业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抓好的几项基础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形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大量增加,这样对我们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技术要
期刊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加之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生产加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在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机制下,生产加工企业要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经营利润,必须在生产计划制定方面更加科学化,才能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产加工;生产计划;制定思路  1 生产加工企业生产管理计划的重要性  对于生产加工企业而言,生
期刊
诗歌作为古文化经典,对于陶治情操、提高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高考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成了必考的一项能力考查。但由于大多数考生在做鉴赏古代诗歌时,缺乏正确的方法,常常造成失分严重的现象。那么,如何在高考的考场中,迅速有效地答题,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笔者以为可从三个字入手,那就是:读、理、答。  读,是诗歌鉴赏的必备环节。这要求考生在平常要多读诗歌,积累起一定数量的诗歌,对诗歌的有关知识做到
期刊
摘 要: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单位均开展了为期一年左右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难题。本文以社会价值观为战略视角,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外文化研究的成果中提取思想源,揭示新时期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深刻分析群众路线机制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主体价值观,以期顺利实
期刊
摘 要: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目前生活中出现的废旧物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各国艺术家用环保概念为命题而创作出来的装饰艺术作品的实例,展现出废旧物循环利用之后与装饰艺术相结合,由此带来的艺术之美。引发大家对环保及装饰艺术创新的新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装饰艺术;废旧物;艺术价值  废旧物的处理和利用有着深远意义。由于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中的废旧物不断增加,人们的废旧物在不断增加但是却不去
期刊
摘 要: 居住证制度是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是我国户籍制度渐进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流动人口权益的保护,让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待遇”,助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该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申领附条件、落户门槛偏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迟缓等问题,建议降低门槛,科学制定阶梯式赋权的积分标准,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居住证制度,全面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居室空间。带来健康原生态的体验。  
期刊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大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凸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VF-1.25/200型电动空气压缩机一起交流接触器引起的电动机不启动的故障,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电动机;交流接触器;维护  VF-1.25/200型电动空气压缩机采用四级压缩,每分钟的排气量为1.25米3,可以向送冷车和地面气瓶提供最高压力为20MPa的压缩空气。在标准状态下对容积为40升,灌充压力不超过15MPa的气瓶进行灌充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期刊
寓言故事往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它有丰富的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是人类对生存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怎样让学生正确而轻松地把握寓言的内核,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寓言教学的关键。  一、在寓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寓言的寓意往往具有多面性。著名寓言《滥竽充数》写了南国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吹竽,就到齐宣王的面前吹嘘他吹竽的本领。齐宣王收下了他,他每天在300人中间装
期刊
藏汉双语教育是我国整个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教育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藏汉”双语教育步入了正确而迅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每次课程改革国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藏汉双语课程改革也随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摸索中前进,成为四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