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孤独的阴霾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or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新学期伊始,王莉佳带着复杂的心情迈入新校园。她既激动又兴奋,也有一点紧张。她是自费来到这所中学的,心里很不自信。
  在新集体里,她显得那样渺小,就像一只丑小鸭,过着孤单的日子。一天,班里进行学生干部竞聘,她也想报名。可是,她没有勇气走上讲台,更不敢看台下的同学。他们都太优秀了。
  最近,她感到特别压抑,内心也很孤独。学习成绩没有任何起色,也没有朋友。有一段时间,她甚至不想上学了。
  “莉佳,你有心事吗?”老师关切地问。
  “我……我……”她说不出话来,把头埋在胸前。
  “我看过你的成绩单了。你的基础并不差呀,要对自己有信心,还有机会的!”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案,帮她把窗户关上。临走时,老师又说:“天气凉了,要注意身体。”那一刻,她的心头暖暖的。她觉得老师并不是那么不可靠近,甚至很温柔。
  第二天,老师让她到黑板上写化学方程式,她准确地完成了。老师看着她,微微一笑,说:“再接再厉!”坐在座位上,她不时地抬起头,看看老师。
  其实,她也有一颗火热的心,也有渴望交往的心理。机会终于来了,学校举办国庆节文艺汇演,她也报名了,唱了一首《大地飞歌》。伴着响亮的旋律,她发挥自如,赢得了阵阵掌声。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被人关注了,心窗也被打开了。慢慢地,她的朋友多了起来,生活变得阳光灿烂……
  点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特点也会发生变化。这个阶段,个体会面临自我调整的问题,也会遇到很多矛盾。一是“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之间的矛盾,二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的矛盾,三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主观上有着美好的期待,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想法无法实现。这样,“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就有了差距,差距越大就越没有信心。只有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使自己重获自信,建立自我同一感,否则就会出现角色混乱的现象,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
  那么,如何化解成长中的矛盾与冲突,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呢?
  1.克服自卑心理。成绩是评价一个人学习状况的指标,但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就觉得“低人一等”,不愿意与人交流,怕被人嘲笑。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成绩只是评价标准之一,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否定全部,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还指望别人干什么?反之,如果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时,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尊重别人。事实上,别人并没有那么差,只是一时不如你而已。
  2.学会自我开放。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至少是否定了外界的力量。我们知道,只有把心窗打开,阳光才会射进来,温暖才会降临。人与人的交流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希望别人走近你,那么就要敞开心扉,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总是心门紧闭,那受伤的还是你自己。
  3.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长处不是炫耀的资本,短处也不是自卑的借口。案例中,王莉佳只看到自己的短处,没看到长处,结果一直很郁闷。舞台是留给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人的,当歌声响起的时候,她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别人的长处,我们要学会欣赏;对于别人的短处,我们要学会包容。对于自己的长处,同样要发现并不断肯定,如果缺点太多,那只能一点点地改善了。
  4.适时地关心他人。交往中,一句真诚的赞美,一声热情的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都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适时地关心他人,能给他人以温暖,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当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时,老师主动劝说,并通过“关窗”这一细节,温暖了一颗冰冷的心。当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就要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会让对方心存感激,走出心理阴霾。
其他文献
2002年出生的涂桦是一个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3岁那年,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积劳成疾,家中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因贫辍学,一家四口挤在一个租来的十余平方米的车库中生活。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在超市当店员的工资维持,父亲一个劲地流泪,绝望地叹息。小涂桦时常开导父亲:“别难过,今后我就是你生活中的眼睛,我来给你领路。”边说边用小手轻轻地擦着父亲眼角的泪水。  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小涂桦用稚嫩的肩膀承
如果你有话想说,可以告诉我。或许我们心有灵犀。  新浪微博请@我:初友—静子热线  每逢考试我就忐忑不安。眼看又要期中考试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没复习的东西太多了,好多单词没背,好多习题没做,这可怎么办啊?  我平时学习还算用功,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很晚,考试前夕睡得就更晚了。妈妈常安慰我叫我慢慢来,不着急,可马上就要考试了,慢慢来怎么来得及?  初中学习内容的深度比小学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科目也增加了很多
摘要:语文姓“语”。一堂姓“语”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趣有味的语文课,即为趣味语文课。它追求疑趣,师生于课堂共生共鸣;它追求理趣,教学在层层深入中事理通达;它追求润趣,因为师生的广泛阅读而使课堂丰盈;它追求意趣,课堂情真而意切,溢满“语文味”。  关键词:趣味语文;疑趣;理趣;润趣;意趣  研学新课标,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语文姓“语”,“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本色。一堂“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
摘 要:鲁迅先生对于愚昧和麻木的国民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有憎恨的情感。《祝福》《药》《阿Q正传》等文本都流露出了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一是让看客们“无戏可看”,二是将看客转为被看者。然而,鲁迅对中国看客的这种憎恨其实是源于对其深沉的爱。  关键词:看客;落空;憎;爱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
德尔斐神殿里镌刻着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其奉为终生的座右铭,他执着于沉睡在人内心世界却不被感知的自我力量的源泉,并相信这汩汩的力量之水会涤洗人类的眼睛,使之与心内外呼应,指引人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泛舟。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们可以“舍易见之粗,取难论之精”,从中提炼“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三层人类的精神活动,来探究心理现象作为动力因素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语
“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是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不孚众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负众望”则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两个成语出现在当代的语料中,是后起的成语。由于这两个成语仅仅有“孚”和“负”一字之差,而“孚”和“负”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声调的区别,读音极为相近,这两个成语经常被人们混用、误用。  对“孚”和“负”正确理解是解释这两个成语的关键,下面对“孚”“负”词义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从而
关于饮食,有句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说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我们用筷子,老外用刀叉?我们吃“大锅饭”,老外分餐制?嗯,这些都不错!不过还不够:  1. First of all, the making method of Chinese food is different from Wes
纵观当代语文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可谓名号繁多,花样迭出。透过纷纷扰扰的教学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时尚的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感悟。有的语文课甚至走上了反语文、非语文的道路。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回归语文的本色。笔者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以及有效传承以
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结束后,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第四大题语言综合运用试题时,我们发现,语言综合运用这一版块,很多学生不应失分却又失分不少。古人云:“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我们不是圣人,但是我们仍能从考生的答题中看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一些细节相关。这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在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语用题必须加强细节的落实。  为说明方便,我的把阅卷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从列出的这
“上时”不是“上市”  在某中学一幅校园宣传画上,题有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作《惠崇春江晓景》)。译文把“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成是“而这恰是河豚上市场的季节”,真是这个意思吗?  河豚是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生活在海中,有些也进入淡水。秋季水温下降,河豚游向深海区越冬。到翌年春天回到江河中产卵繁殖。这首诗中的“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说春天正是河豚逆流而上,回到江河中去的时间。“上”是洄游、逆流而上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