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戏可看的落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先生对于愚昧和麻木的国民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有憎恨的情感。《祝福》《药》《阿Q正传》等文本都流露出了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一是让看客们“无戏可看”,二是将看客转为被看者。然而,鲁迅对中国看客的这种憎恨其实是源于对其深沉的爱。
  关键词:看客;落空;憎;爱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这是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对看客进行的描述,这种看客的形象在其作品中屡屡出现。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比如《祝福》《药》《阿Q正传》等文本中有这样的看客角色。
  《祝福》一文中,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给人们讲述阿毛的悲惨故事,镇上的有些老女人如果没有听到她的故事,就会特意找到祥林嫂,让她再一次悲惨地复述。她们细细咀嚼祥林嫂的悲哀,在听到阿毛被狼叼走的剧情时陪出几滴眼泪,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药》中,华老栓去给儿子买人血馒头,看到一群围观的人,他们像一只只似乎被人把颈项提得老高的鸭子,在围观夏瑜的被杀中获得莫名其妙地满足和快感。《阿Q正传》中,阿Q欺负小尼姑时,围观的人得意地哈哈大笑;阿Q和小D打架时,旁观的人大声叫好;当阿Q被拉去游街示众时,人群中发出豺狼一般的嚎叫声。未庄的人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将阿Q的一生当作一场戏,在围观、叫好中得到满足。鲁镇的老女人、未庄的百姓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的国民——一群麻木的看客。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将文艺作为找到国民病灶,并对其进行疗救的手段。先生认为要让人成为真正的人,首要的是唤醒其沉睡的心灵。
  在好友钱玄同的劝说下,鲁迅先生决定唤醒铁屋子里昏睡的人们。此后,他便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劳动群众为对象的启蒙运动而奔走辛劳。然而,一番努力过后,他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虚空沉寂的荒原,“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1] 。启蒙的声音轻飘飘地落入了无边无际、无影无形的荒原,毫无声息。鲁迅先生原以为自己可以以文字为利器,刺破国民麻木的灵魂,刺穿中国当时的黑暗,让光明透进“铁屋子”里来,可是,国民依旧冷漠麻木,看客依旧在寻戏围观。
  怀着一颗诚挚的心,鲁迅先生想要拯救国民于昏昧懵懂之中,想要用文艺去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然而民众依然浑浑噩噩:或者悲哀地成为了示众的材料,或者作为看客去赏鉴别人的痛苦。所有的努力奋斗都已落空,“民众俟将来再谈,而且他们也不是区区文字所能改革的” [2]。在努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下,鲁迅对愚民庸众的爱和怜悯,渐渐转为怒和憎恨。
  鲁迅先生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们的憎恨首先表现在让其“无戏可看”。“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3]。让看客“无戏可看”,麻木的看客满心期待地想看到一出好戏,鲁迅先生却让他们无所看,无所听,于无聊无趣中悻悻走开。这与其说是鲁迅对看客的疗救,不如说是对其的“复仇”,表达了对愚昧的看客们的憎恨。
  《野草·复仇》的写作意图即“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4]。在旷野上,两个人裸着身体,拿着利刃。从四面八方而来的路人想要赏鉴这两个人的拥抱和杀戮,然而却什么也没有发生。终于路人们感到了无聊,只有相觑而走散。写于《复仇》之后三个月的《示众》可以说是这种情绪的集中表现。《示众》的整个氛围沉闷,凝滞。在这样一个时间几乎停止的空间中,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而一群百无聊赖的庸众却期待着能看到些什么。在一波三折之后,看客们终于感到了无戏可看的无趣。“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5]。
  在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有看客们“无戏可看”的场景。《祝福》中在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她的故事后,全鲁镇的人再也找不到可以咀嚼的新鲜的谈资。《药》中的看客们也没有看到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似乎只是听到了一点声音,接着就一哄而散了。《阿Q正传》里,阿Q糊里糊涂地被枪毙了,看客们看得也不尽兴。他们没有听到阿Q临死前唱的一句好戏,觉得白白跟了一趟。
  看客们争先恐后地挤着,想要看一出精彩的戏,却最终什么也没看到。就象一群“战士”千辛万苦地攻入“敌方”的城门,却发现在面前的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什么也没有。这是鲁迅先生对他们的疗救,亦是讽刺,更是憎恨。
  看客不仅仅是无戏可看,在其被作者细致的描写中,看客还转为了被看者。看客身份的转变又在另一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看客的憎恨。作者在对他们不惜笔墨的描绘与叙述的同时,也对这些看客们进行审视和鉴赏,冷静地观看着这群漠然的看客。作者对看客的憎恨不仅表现在让其无戏可看而感到索然、无聊,还表现在作者反过来赏鉴这些看客的无聊与麻木。
  在《示众》中,相对于示众者的面目模糊,看客们却被作者描写得细致入微。对十八个看客虽然着墨轻重不同,但都栩栩如生。秃头的老头子,赤膊的红鼻子大汉,横阔的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死鲈鱼般的瘦子,梳着“苏州俏”的老妈子,还有小学生,胖孩子,各具特点。在《阿Q正传》中,阿Q没有唱出让看客们满足的好戏,而看客们的眼睛却被鲁迅先生写得如此的细致:如狼般的眼睛又像两颗闪闪的鬼火,这眼睛又钝又锋利,总是不远不近地跟着阿Q。
  然而,鲁迅先生对看客的憎恨却是源自对其深沉的爱。这“憎,又或根植于更广大的爱”[6]。古语常说:爱之深,责之切。先生让看客们无戏可看,并且巧妙地将看客转为被看者,以此来表达对其的憎恨。但实际上,爱与憎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爱憎不相离,不但不相离而且相争”[7]。在先生憎恨的最深处,奔腾翻涌着的是对中国国民深沉的大爱。
  憎恨也是爱与悲悯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即如是。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呐喊》·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17.
  [2]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华盖集·通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
  [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坟·娜拉走后怎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4.
  [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6.
  [5]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野草·复仇[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3.
  [6] 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医生》译者附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6.
  [7]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幸福》译者附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3.
  作者简介:王蕊(1977—),女,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二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每年盛夏,都会出现一个新名词,叫作“高温作业”,随之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作“高温作业者”。他们在烈日下挥洒着汗水,服务着社会,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回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  知了在树上声声地叫着夏天,烈日下的大地仿佛是一个蒸笼。在这样的烈日下,还有一群忙碌的身影,穿梭在铁轨之间。  我和妈妈站在站台上,等待着搭乘着哥哥的火车的到来。呼哧呼哧……我不停地摇着扇子,一边抱怨着这烦人的天气。无意中,我瞥
·编者按·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孝敬父母、关爱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人莫忘父母恩。同学们,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我国东汉时,有个小男孩叫黄香,
摘要: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探疑。质疑,需掌握提出问题的角度;探疑,需掌握探析问题的路径。拟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引领学生循着“质疑”和“探疑”深入阅读文本,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质疑;探疑;阅读阶梯  学贵有疑,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深入思考文本引路;学贵解疑,学习要有所得还需“
摘要: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多角度解读,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拟结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对学生作文思辨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思辨意识;议论文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在写作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新选进的补白,篇幅短小、内容多样,且考纲没有要求,容易被师生们忽视。对补白进行归纳、分类,发现补白大有作用。为了让学生系统学习,建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补白应添加语气词的介绍。补白的价值、作用能体现出来,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关键词:补白;内容;分类;作用;点拨  为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新插进了补白。这些补
那天,我遇見那干燥得充斥毛孔的土楼,遇见温婉的水乡,遇见带着滚烫清香的茶叶,也遇见雨打芽尖的鹅黄。  转过那曲曲折折的溪流,等那站在溪中石尖的大鹅抖干了身上的水,扭扭身子蹲了下去,等那一排绿荫下的鸟儿唱尽了欢歌,等那百转千回的崎岖石板道染上了绿,就见到了静静伫立了百年的围屋。  雨水顺着土楼的沟壑流下,润湿了墙角的绿苔。抬头仰望,没有雕花的飞檐,没有气派的拱顶,只是泥,满目的沉默的黄泥,却比那金顶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史诗巨作,语文教材中的节选文本难以体现它的博大精深,加之教师对于节选文本的教学产生的教学误区,导致选文《林黛玉进贾府》没有充分起到促进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的作用。教师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应发挥其“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为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
2002年出生的涂桦是一个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3岁那年,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积劳成疾,家中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因贫辍学,一家四口挤在一个租来的十余平方米的车库中生活。家中经济来源主要靠母亲在超市当店员的工资维持,父亲一个劲地流泪,绝望地叹息。小涂桦时常开导父亲:“别难过,今后我就是你生活中的眼睛,我来给你领路。”边说边用小手轻轻地擦着父亲眼角的泪水。  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小涂桦用稚嫩的肩膀承
如果你有话想说,可以告诉我。或许我们心有灵犀。  新浪微博请@我:初友—静子热线  每逢考试我就忐忑不安。眼看又要期中考试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没复习的东西太多了,好多单词没背,好多习题没做,这可怎么办啊?  我平时学习还算用功,每天晚上都要学到很晚,考试前夕睡得就更晚了。妈妈常安慰我叫我慢慢来,不着急,可马上就要考试了,慢慢来怎么来得及?  初中学习内容的深度比小学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科目也增加了很多
摘要:语文姓“语”。一堂姓“语”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趣有味的语文课,即为趣味语文课。它追求疑趣,师生于课堂共生共鸣;它追求理趣,教学在层层深入中事理通达;它追求润趣,因为师生的广泛阅读而使课堂丰盈;它追求意趣,课堂情真而意切,溢满“语文味”。  关键词:趣味语文;疑趣;理趣;润趣;意趣  研学新课标,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语文姓“语”,“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本色。一堂“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