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镜头扫描

来源 :职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u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这个“核心”的现状如何,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研员,听课、评课是主要工作。而大面积的随堂听课,往往会让我们获得最为真实、可信的资料,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串问串讲的现象在减少,语言实践活动在增加;死记硬背的做法在减少,讲究学习方法的教学在增加;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的练习;尝试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结果是讨论的时间多了,发言的面广了,思维活跃了。同时,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去解决。现撷取课堂中的几个镜头供大家思考。
  
  一、浮华的学习方式——晃动的镜头
  
  我们都知道,摄影师拍摄作品时,最讲究的是镜头的稳定性,如若过于晃动镜头,结果要拍的主体不复存在,呈现出的只是模糊的不伦不类的画面。
  语文课堂也需要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在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们都让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学生乐于讨论、交流、表演,这一点不容置疑。但隐藏于热闹喧哗的表象之后的事实真相是学生对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只会说不会写。有的教师热衷于学生的表演,连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语言文字训练都遗弃了,认为淡化语言文字就是弱化语言文字,过多的表演挤掉了读的时间,结果是学生粉墨登场后,再用课余时间补课。尤其是一些走过场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导致学生思维不深入,对教材理解品味不到位。
  镜头1:动物园的晚上
  老师在解读课文重点段落的时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说说它们是怎样睡觉的,然后全班学生按自己对文中动物的喜好,各自组合(学生组合后,有的很随意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扎堆自由说话,老师不加任何阻止),交流时,老师要求学生演一演狗睡觉的情形,于是学生就趴在地上,并用耳朵紧贴地面。
  镜头2:画里少了什么
  有这样一个镜头,师问学生:假如你在三(1)班上这节美术课,你会画什么?将你想画的告诉你的伙伴。提问完毕,老师开始布置绘画任务:1、3两排学生上黑板合作完成(注意:是这两排的所有学生);2、4两排在老师提供的一大张白纸上完成绘画任务。老师的任务下达完后,一半学生一窝蜂涌向黑板,还有一半学生分成两排分别挤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整个环节用时大约10分钟。
  镜头3:小动物过冬
  学完全文后,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将它的话读一读,然后找同桌合作演一演。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这期间,老师不做任何指导),几分钟后,老师指名三位学生上台,分别戴上小燕子、小蜜蜂和小青蛙的头饰,并问其他学生提问:他们表演前,你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学生说要声音响亮,要有表情,然后老师要求全体学生读旁白,三位戴了头饰的学生站在台上显然不知所措,仅仅是轮到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几句话而已。
  我们注意到,现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明显多了,有的又唱又跳的,有的甚至整堂课就是学生活动课。透过热热闹闹的课堂表面,许多问题仍值得注意。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不是看学生嘴巴动了多少,不是看其身子动了多少,主要是看其脑子动了没有,思维是否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我们所说的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涉猎知识、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做到“学而思”。
  三个案例中,合作、表演等方式频繁使用,教师努力使其成为突出学生主体的特色: 同桌讨论、4人讨论、6人讨论甚至人数更多的大组讨论、表演使之形式多样。而热烈的讨论、表演之中总有不发言的插不上嘴的无所事事的学生,至于小组合作的分工与任务、形式与方法,小组合作的有效度与教师的参与指导等等都没能引起老师的重视。 更值得质疑的是这些画画、表演、讨论,是不是这几堂语文课所必须要进行的呢?难道四年级的学生只有趴在地上学狗睡觉,才能明白趴、贴的意思?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精心作画就能学到《画里少了什么》一课的语言文字?《小动物过冬》一课的老师在结尾处安排表演无可厚非,然而,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语文课中如何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这位老师很茫然。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成了时髦的点缀,频频亮相于语文课堂。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苍白的评价语言——移位的镜头
  
  移位:位置有所移动。镜头如若移位,将导致画面似是而非。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们,对“评价功能”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偏差。
  镜头1:一年级的拼音教学课
  执教老师设计了“摘水果”游戏。游戏规则是:小朋友到黑板上摘自己喜爱的“水果”,谁摘下“水果”并能读准音节就能得到这一水果图样的卡片。小朋友们纷纷上前摘水果,摘到水果读准音节的孩子喜滋滋地回到了座位上,也有几位小朋友眼看到手的水果又亲手送给了别人,原因是自己没能读准水果卡片内背面的音节。当时该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小朋友们,你们说他能得到这个水果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读错了。师:谁来读?(另请一学生读,对了。)师:你这个水果只好送给别人了。(师对着讲台上读错的同学说)
  该生只好不情愿地拱手相让。谁知该生回到座位上一脸不服气地小声说了句:“让我再读一遍不就好了吗?”“让我再读一遍不就好了吗?”我们不难体会到孩子此时多想得到自己喜爱的水果卡片,多想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乐趣!(其实,教师只需简单一句话:小朋友,我们来帮帮他,让他读正确能摘到这个水果。然后及时评价、鼓励,相信孩子一定能成功!)可我们的老师就是没能抓住教育契机,从而导致伤及孩子的内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要讲究方式、方法,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这样,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才会显现出来。
  镜头2:墨梅
  读了《墨梅》这首诗,你对王冕笔下的墨梅有了什么感受?请你用合适的词赞一赞墨梅。生纷纷举手回答:清雅高洁、孤芳自傲、坚强不屈、默默奉献、有涵养、淡泊名利、亭亭玉立、洁身自好、朴素等,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一一写到黑板上,以示表扬。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感受中,很明显,有的是有偏差的,但老师没有给予纠正,如“孤芳自傲”是个贬义词,此时却成了赞美之词,而“亭亭玉立”用在这儿根本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习惯于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一堂课下来“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错”……不绝于耳。教师鼓励每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表扬满天飞”这样的评价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作为教师,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怎能保持宽容和体谅?而不敢说“不”呢? 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显得廉价,甚而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知识概念。长此以往,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加探索的动力,反而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更好地发展。纠正学生错误的答案,是教师的职责。提升学生语言的质量,是教师的义务。教学中的评价语要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要成为学生及时纠错的拐杖。因此,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用好评价这个教学手段。
  
  三、浅薄的解读能力——空泛的镜头
  
  教师研究教材文本是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还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却不容乐观。
  在听课中,不难发现,有些青年教师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还是有些弱,以讲代学,以讲代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犹如摄影师手中的镜头,什么也没摄取,空空如也。
  镜头1:小镇的早晨
  第一小节:出示思考题:介绍了哪些景物?划出句子;它们是怎样的?你从哪儿体会出来的?标出关键词;第二小节:出示思考题:这一段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能说说为什么吗?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第三小节: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学习第三小节(师板书:读——思——标——画);回顾全文: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吗?(总结出:总分)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写景文,三个自然段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从三个方面展示了小镇早晨的勃勃生机。然而,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整堂课显得死气沉沉。 “朗读和默读是最主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可是在这堂课中,教师对读,尤其没有将朗读摆到重要的位置,该读的时候不让学生读,脱离课本搞一些问题,架空了搞一些分析,结果一节课下来,还有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长此以往,学生的水平如何提高?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些老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仔细解读,因此课堂上缺少感性层面的关注,而太在乎理性层面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是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自身,关注教材,更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时时反省:我设计的每一步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我设计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当然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在共同推进它的进程,教师如果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就能在对话中使他们获得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提升阅读品位。不要让课堂成为空镜头。
  镜头2:九色鹿
  第一教时。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后,老师安排了一个再读课文的环节:(1)小组合作读课文;(2)大组交流(请一组读,这组是分角色读);(3)评价(有学生针对读音评价,有学生针对情感评价);(4)继续交流(又请一组,仍然是分角色读);(5)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有学生说调达真是个小人,于是师随机问:哪里看出调达小人的行为?要求学生读好调达这个反面角色的相关语句)
  《九色鹿》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特点是词汇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语言生动(对话多)、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对于这样一篇课文,老师在第一教时就以品读课文、评价人物为主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对文中出现的大量书面词汇置之不理,从而出现学生读课文的时候经常读错字,漏读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感悟熏陶出来的,特别是小学生要加强语言实践加强课堂的小练笔。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个个故事,不是文质兼美的语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理解词句、积累语言、习得学法、揣摩写法等。我们要考虑一些好的训练形式。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先学几个词语,然后选用这几个来说说课文的内容,比如“复述课文”等等都不失为好办法。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在吃透教材上很下工夫。对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文章的内涵,意蕴,对教学目标要站得高、看得远,然后要锤炼自己、让自己博学多智起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生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喜好。 内部功力可以通过多看书、多思考获得。但文本细读、教学设计的能力的外部功力还得从扎扎实实的备课开始,从钻研教材开始。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从全局去把握、运筹帷幄,真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动态生成式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教育理念被广大教师进一步的知晓和认可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落实和诠释,当再次聚焦课堂时,会看到一个个精彩纷呈、令人兴奋的镜头!我们期待着!
其他文献
期刊
<正> 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一书出版,确实为广大读者做了一件极有益的工作,且颇有发明。然而,校注古籍是件纷繁而艰巨的工作,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书中就是较少采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现试举几例说明如下: (1)《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关于“凿齿”,今考古学和人类学以及其
视频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随着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视频分析技术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视频分析技术的研究,重点讨论了视频分析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日前《电器》记者获悉.定速空调新能效标准已经通过专家审定.正式进入报批程序。如果一切顺利,新能效标准将可能于近期出台.新能效标准的入门能效等级为现有能效2级。
在《戏剧报》上开展的关于话剧如何争取观众的讨论,许多同志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使人很受启发。这对于推动话剧创作无疑是有益的。不少文章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话剧要
期刊
随身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老师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科技在课堂上的应用也是屡见不鲜。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应用希沃白板进行教学已经是很常见的一种
能源问题是现代经济社会最为关心的热点之一,发展绿色能源已是大势所趋,其中风力发电的发展非常迅猛。风电企业管理已经由单一风电场管理向区域集中管理转变,一个区域公司管
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而科技与政治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历久弥新的深刻议题。技术赋权论是有关这一议题的主流回应之一,它强调技
【正】 本文具体报导了一种异型高效双相位共轭镜的实验研究结果。与已公开报导的各种双相位共轭镜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此异型双相位共轭镜对两束入射的非相干调整极不灵敏,
[本刊讯]为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顺利实施,近日,工信部在北京召开了2017年全国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工作会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相关负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