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这话却没法用在张家菊身上。今年44岁的张家菊是铜梁县东城街道青良村党支部书记。凭她的条件,本可搬出青良村,实现进城的梦想,但在说服了自己的丈夫后,她义无反顾地留在村里。她说,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给老百姓修路。
青良村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马头山上,90%的村民都居住在山上,地广人稀,居住较为分散,交通极不方便。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过着肩挑背磨的日子。张家菊说:“我们这里的资源不少,特别是竹子比较多,就是拉不出去。”
由于条件落后,青良村根本留不住人。多年来,能走的都走了,如今,村里只剩下100多人。村民贺应书说:“说句实话,我们这里条件不好,男娃儿都‘嫁’出去,女孩都不嫁进来,都嫌这里山高,不通公路。”
修公路,成了青良村人最大的愿望。
其实早在1992年,青良村人就开始修建公路,可是,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只修了一条三公里多的断头路就打住了。直到1998年张家菊担任村支书,修公路,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张家菊上任后有一个承诺: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条公路修通。
张家菊和丈夫都是青良村人,两口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人。丈夫当了20多年赤脚医生,在村里开药店的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们家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不仅盖起了楼房,而且几年前还在城里买了房子,唯一的女儿也在外地上班。按理说,他们一家早就可以进城了,可作为村支书,张家菊坚持留在村里。
张家菊的丈夫说:“我好多次劝她不搞这个了,我的哥哥和弟弟都在城里,我们进城去过点安静日子算了。但她说,群众相信她,她还搞两年,把这条路修通了再说。”
然而,要修这条路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青良村正好处在几个乡镇的中间,修路要涉及其他乡镇几个村的土地协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地势等原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劳力,仅凭一个村的力量,明显不足。然而张家菊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其实,张家菊的丈夫反对她当村支书不为别的,作为医生,他知道妻子患有糖尿病,自从当上村支书后,忙起来不分白天晚上,有时候连吃饭也顾不上,这对她的身体十分不利。2006年8月,在带领全村群众抗旱时,她就曾晕倒在送水的路上。
提起这件事,青良村计生专干罗朝华至今感动不已:“2006年8月30日那天,热得实在受不了,那天中午,政府的送水车来了,我和她连续往返了6趟,总共走了近30公里路,送完水后,她到我家吃了一碗稀饭,就晕到了。”
这都是不通公路惹的祸。于是,干旱过后,青良村就正式动工修路了。田土无法协调,张家菊用自家的田土调换。资金没有到位,她瞒着丈夫,悄悄拿出自家的钱垫上。
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前后垫出去3万多元。这事丈夫知道后,很不高兴,甚至多次提出要离婚。但张家菊横下一条心,就是离婚也要把路修通。
面对丈夫,像男人一般坚强的张家菊,心里还是非常难受。平时她很少照顾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丈夫在支撑,她不忍心让自己心爱的丈夫伤心,但为了老百姓,她却不得不背着丈夫把钱“偷”出来,垫资修路。张家菊说:“这是没得办法的办法。”
张家菊“偷钱”的事,感动了村里的其他党员、干部,计生专干陈朝华等人也先后为修公路垫资近两千元。
张家菊的执著精神,最后也感动了丈夫,他开始默默地支持她。修路挖断了一户村民的竹子,他帮助耐心作解释工作。山上打石头压坏了村民的田土,他也不计报酬,帮人搬了三天石头。
张家菊的行动,更是感动了青良村的村民。顾从贤说:“张书记这个人总是为群众着想,她从来不为个人打算,她不愧为重庆市委表彰的优秀党员。”
2006年10月2日,温家宝总理到铜梁视察工作时,亲切接见了张家菊。听说这个青良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位送水英雄,温总理主动握住她的手,向她表示慰问。张家菊对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她所在的青良村不通公路,水送不上去。温总理说,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把公路修通,造福那里的老百姓。
为了温总理的嘱托,铜梁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为修这条路筹集了近400万元资金。张家菊信心百倍地说:“我的身体不好,也许活不了几年,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把路修好。”
如今,在青良村,一条宽5米、长6.5公里的公路路基已经平整完毕,部分路段已经开始铺设片石。2007年11月23日,还在工地上忙碌的张家菊,光荣地当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她的干劲更足了,她说,唯恐自己干得不好,愧对老百姓的信任。
青良村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马头山上,90%的村民都居住在山上,地广人稀,居住较为分散,交通极不方便。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过着肩挑背磨的日子。张家菊说:“我们这里的资源不少,特别是竹子比较多,就是拉不出去。”
由于条件落后,青良村根本留不住人。多年来,能走的都走了,如今,村里只剩下100多人。村民贺应书说:“说句实话,我们这里条件不好,男娃儿都‘嫁’出去,女孩都不嫁进来,都嫌这里山高,不通公路。”
修公路,成了青良村人最大的愿望。
其实早在1992年,青良村人就开始修建公路,可是,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只修了一条三公里多的断头路就打住了。直到1998年张家菊担任村支书,修公路,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
张家菊上任后有一个承诺: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条公路修通。
张家菊和丈夫都是青良村人,两口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能干人。丈夫当了20多年赤脚医生,在村里开药店的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们家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不仅盖起了楼房,而且几年前还在城里买了房子,唯一的女儿也在外地上班。按理说,他们一家早就可以进城了,可作为村支书,张家菊坚持留在村里。
张家菊的丈夫说:“我好多次劝她不搞这个了,我的哥哥和弟弟都在城里,我们进城去过点安静日子算了。但她说,群众相信她,她还搞两年,把这条路修通了再说。”
然而,要修这条路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方面,青良村正好处在几个乡镇的中间,修路要涉及其他乡镇几个村的土地协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地势等原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劳力,仅凭一个村的力量,明显不足。然而张家菊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其实,张家菊的丈夫反对她当村支书不为别的,作为医生,他知道妻子患有糖尿病,自从当上村支书后,忙起来不分白天晚上,有时候连吃饭也顾不上,这对她的身体十分不利。2006年8月,在带领全村群众抗旱时,她就曾晕倒在送水的路上。
提起这件事,青良村计生专干罗朝华至今感动不已:“2006年8月30日那天,热得实在受不了,那天中午,政府的送水车来了,我和她连续往返了6趟,总共走了近30公里路,送完水后,她到我家吃了一碗稀饭,就晕到了。”
这都是不通公路惹的祸。于是,干旱过后,青良村就正式动工修路了。田土无法协调,张家菊用自家的田土调换。资金没有到位,她瞒着丈夫,悄悄拿出自家的钱垫上。
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前后垫出去3万多元。这事丈夫知道后,很不高兴,甚至多次提出要离婚。但张家菊横下一条心,就是离婚也要把路修通。
面对丈夫,像男人一般坚强的张家菊,心里还是非常难受。平时她很少照顾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丈夫在支撑,她不忍心让自己心爱的丈夫伤心,但为了老百姓,她却不得不背着丈夫把钱“偷”出来,垫资修路。张家菊说:“这是没得办法的办法。”
张家菊“偷钱”的事,感动了村里的其他党员、干部,计生专干陈朝华等人也先后为修公路垫资近两千元。
张家菊的执著精神,最后也感动了丈夫,他开始默默地支持她。修路挖断了一户村民的竹子,他帮助耐心作解释工作。山上打石头压坏了村民的田土,他也不计报酬,帮人搬了三天石头。
张家菊的行动,更是感动了青良村的村民。顾从贤说:“张书记这个人总是为群众着想,她从来不为个人打算,她不愧为重庆市委表彰的优秀党员。”
2006年10月2日,温家宝总理到铜梁视察工作时,亲切接见了张家菊。听说这个青良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位送水英雄,温总理主动握住她的手,向她表示慰问。张家菊对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她所在的青良村不通公路,水送不上去。温总理说,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把公路修通,造福那里的老百姓。
为了温总理的嘱托,铜梁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为修这条路筹集了近400万元资金。张家菊信心百倍地说:“我的身体不好,也许活不了几年,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要把路修好。”
如今,在青良村,一条宽5米、长6.5公里的公路路基已经平整完毕,部分路段已经开始铺设片石。2007年11月23日,还在工地上忙碌的张家菊,光荣地当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她的干劲更足了,她说,唯恐自己干得不好,愧对老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