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它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弘扬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责任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弘扬传统文化知识,从小就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人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段话说明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运用以及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一、提升内在传统文化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视野,终身学习是对全社会人的要求,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努力提升内在传统文化素养。
二、语文课堂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一)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比如:《将相和》《草船借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日月潭》让学生领略秀丽无比的自然风光;《北京的春节》《藏戏》等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1)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二)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色彩
汉字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形、音、义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从造字法感受汉字的特点。
象形:独体造字法,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马、鱼、龟等。
指事: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会意: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2.汉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音义结合。这要归功于“形声”这一造字法,如“扌”是“手”,以“扌”为义符的字表示某种手部动作,以“青”为声旁的字基本上韵母为ing,指导学生系列化地掌握汉字,因形求义(声)、以义(声)索形,事半功倍。
(三)诗、文结合,相得益彰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品,可以充分运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和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激情。
2.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字里行间深深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学习古人不管身在何处,都眷恋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励学生以家乡为荣,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3.亲情教育。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我们可抓住一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4.珍惜友情教育。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纯真的友情。
(四)诵读经典,润物无声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提升。比如:一年级学生可背诵《弟子规》,二年级学生背诵《论语》,三年级背诵《大学》,高年级大致了解《孟子》《中庸》《老子》《庄子》等著作。比如前不久,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孩子说了一句让她倍感欣慰的话,孩子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并且每次吃饭前都会让长辈先入座、先动筷,懂得了什么是长幼有序,这就是优秀礼仪文化浸润孩子心灵的具体表现。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才能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使得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深厚、肥沃的土壤之中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张晓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文化渗透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
(编辑:陈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人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段话说明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运用以及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一、提升内在传统文化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视野,终身学习是对全社会人的要求,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努力提升内在传统文化素养。
二、语文课堂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一)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比如:《将相和》《草船借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日月潭》让学生领略秀丽无比的自然风光;《北京的春节》《藏戏》等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1)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二)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色彩
汉字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载体,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的古老表意文字之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形、音、义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从造字法感受汉字的特点。
象形:独体造字法,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马、鱼、龟等。
指事: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会意: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来,表达字义。
2.汉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音义结合。这要归功于“形声”这一造字法,如“扌”是“手”,以“扌”为义符的字表示某种手部动作,以“青”为声旁的字基本上韵母为ing,指导学生系列化地掌握汉字,因形求义(声)、以义(声)索形,事半功倍。
(三)诗、文结合,相得益彰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品,可以充分运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和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激情。
2.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字里行间深深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学习古人不管身在何处,都眷恋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励学生以家乡为荣,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3.亲情教育。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我们可抓住一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4.珍惜友情教育。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纯真的友情。
(四)诵读经典,润物无声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提升。比如:一年级学生可背诵《弟子规》,二年级学生背诵《论语》,三年级背诵《大学》,高年级大致了解《孟子》《中庸》《老子》《庄子》等著作。比如前不久,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孩子说了一句让她倍感欣慰的话,孩子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并且每次吃饭前都会让长辈先入座、先动筷,懂得了什么是长幼有序,这就是优秀礼仪文化浸润孩子心灵的具体表现。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才能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使得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深厚、肥沃的土壤之中扎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张晓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文化渗透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