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itengniha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主题、家庭主题以及婚恋主题。张爱玲从女性主体曹七巧入手,通过对她的悲剧式人生的描述将婚恋主题的“金钱婚姻”、家庭主题的“亲人间自私自利”、女性主体的“反抗精神”融入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主题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著作之一,本论文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张爱玲小说的主题研究,掌握作者小说主题分类,体味作者小说主题设定的用意,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接着,通过对《金锁记》主题设定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平铺直叙地将七巧的悲剧经历的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别样的技巧在文中,只是由着“月”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七巧的故事,似乎是她的故事,也又似乎是现实中很多人的故事,读来莫不让人动容。
  同时,以《金锁记》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女性主题
  《金锁记》所彰显的女性主题,主要是提倡女性权利以及女性思想的重视和理解,“从女性本体入手,展露和剖视女性生存状态及其深层意识中的传统印痕,是特别现实张爱玲穿凿的人性深度之处。”[2]这在《金锁记》中是通过曹七巧的人生悲剧来突显的。
  首先,七巧的蜕变过程来源于身边的压力,也同样来源于自身对自己地位的抗争,她用尽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勾引小叔子满足自己的情欲、拉着儿女抽鸦片希望留住儿子、爱恋儿子而迫害儿媳、嫉妒女儿幸福而破坏她的婚姻……这种恐怖的“以物换物”心态让七巧将自己的悲剧命运绵延到了她儿子女儿这一代身上,造成了两代人的悲剧。在小说中,七巧后来对于权力、尊严、地位和欲望的极端追逐,表现出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抗争,虽然颇具残忍但却实实在在。
  同时,曹七巧这个“疯女人”把别人给她的屈辱和残害转移到儿女身上的缓慢毁灭过程,也表明张爱玲对男权社会的控诉,男人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女人,可是女人只能变态地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离自己最亲的人身上。作为母亲,七巧是一个极端,以极端的方式表达着自己。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这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里所指出的,套在姜公馆二奶奶脖颈上的枷锁。
  二、家庭主题
  《金锁记》中所展现的家庭建立在人人为己的自私角度上,曹七巧被哥哥嫂嫂卖入姜家,嫁给了一个半残废的丈夫,忍受着姜家上下的鄙视,她只能将自己的屈辱通过乖戾的性格表现出来,最后在分家时不顾颜面地想要争取到多一分的利益,可还是被姜家人忽略。当七巧真正成为一家之主的时候,竟将自己之前所受到的屈辱一分分转嫁到儿女身上,还有儿子的两房媳妇和女儿的订婚对象身上,破坏这着自己儿女的幸福,也破坏着自己的家,直到最后,死的死,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在本来的家庭中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到达姜家更是受尽白眼,在姜家龌龊势力的环境中,曹七巧一直处于受虐的位置,从主人到下人都瞧不起她,在这样的环境下,曹七巧是一位受害者,养成了她自私暴力的乖戾性格。在曹七巧当家之后,她的自私自利又将自己的悲剧发泄在儿子女儿身上,她又顺利地变成了一位施虐者。她身为一个母亲,爱子、妒女、残害儿媳,将母爱扭曲成了破坏,破坏自己儿女的幸福,这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在张爱玲笔下,家庭主题下中都充斥着利用欺骗和金钱利益的表现,也真是这样,造就了七巧迷恋黄金的变态心理,并且以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乐事。但是她的权利范围毕竟有限,所以她只能把复仇的利剑挥向自己的亲人。这样,亲情就成为了复仇的利刃,家庭便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三、婚恋主题
  对于婚姻,曹七巧同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白流苏等女性形象不同,她对婚姻并非自愿,完全是被哥嫂推进姜家这个火坑的。而嫁给一个残疾的丈夫本就是女子最大的不幸,七巧没有体会过恋爱所带来的快乐,所以她将自己的情欲扭曲成了对小叔和儿子的不伦之恋。
  在《金锁记》浓重的婚恋观悲剧主题笼罩下,七巧与姜家三少爷姜季泽那一段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情更是一场牺牲品,那段季泽迟来的表白在七巧心里深深地敲了一下,可是转念想到那她卖掉自己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的时候,七巧便暴怒起来,在盛怒之后便是失去般无助——“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3]这段心理独白是曹七巧说给自己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已经毁灭的爱情听的,从那之后她就开始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疯子”。这样的爱情让人不住叹息,却也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爱情。
  张爱玲并不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在她的小散文《爱》中,她阐述了对“爱”的自我理解,她认为,在飘忽、空灵的总体氛围之下,爱的真谛是短暂而不可捉摸的。人生无法预知,命运也无从掌握,爱就只能是悲苦的人生中的偶遇,蜻蜓点水般的刹那相逢:“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5]寥寥两百多字的《爱》,将张爱玲对美丽爱情憧憬而不可得的悲剧意识透视得清清楚楚。
  我想,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女性人物最彻底的一个,她是可怜可悲又是可憎可叹的。在大的家庭背景阴影下,她的情欲得不到满足,本该是属于受害者的处境,却在她掌权的时候得到了发泄,本就畸形的变态心理将自己的悲剧生生地蔓延到了自己的儿女身上。她是一个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典型,这位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被哥哥为了金钱把她嫁给姜家残废的老二,在势利冷漠的姜家不断被鄙视,因为她的出身低微而且她的丈夫就是一个“骨痨”身子,她的私欲和情欲都得不到满足,终得只能将自己的中心放在了金钱上,给自己套上了黄金的枷锁,一带就是一辈子,而自己命运的不公又被她套在了自己的儿子女儿身上,爱子、妒女、折磨儿媳、痛斥下人,成为了一个完全被金钱异化的怨妇,一个地道的疯子。
  张爱玲的小说主题大多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而在其中,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探索始终是她最高的追求,她始终坚持着,人间的万物文明都会消失,但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她在自己的小说中用之中清醒而冷酷的态度来观察人类本是和人性深处的隐私,在追逐善和美的主流道路上独树一帜,编织了一个时代给读者。
  【参考文献】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04)
  [2]乔以钢.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J].中国文化研究,1998(03)
  [3]张爱玲.金锁记[J].杂志,1943(11)
  [4]吴江,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作者简介:马孝腾(1994-12-29 )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长江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张居正政治思想的研究,我们的依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关于他的一些政见理论和改革实践。而其政见理论又主要集中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论时政疏》、隆庆二年(1568)的《陈六事疏》、隆庆五年(1571)的三篇《辛未会试程策》。  关键词:张居正;政治思想;评价  一、修明法度  (一)尊主权,重诏令,严振纲纪   明代是君主专制政治体制高度强化的一个朝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转变,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调查显示73.4%受访者不了解社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日前公布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深圳社工流失率已达19.8%,逼近20%的人才流失警戒线。在流失的社工中,有超过70%的人不
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好老师的标准,即“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四有”教师的规范性标准指引下,高校
农村社区是个体农民与社会联系的重要载体,农村社区福利服务与农村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与融合性。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唯经济的发展理念,忽视当地居民的实际幸福感和社会福
方言作为俗语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类,常常给翻译带来巨大挑战,是翻译中文化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阻滞点.关联理论更加关注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活动,认为翻译是动态的双重明示-推理
1rn逸轩骨子里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因此他才会一直记得搁浅在他心里的一个约定,可是榴红还会记得吗?滚滚红尘中承诺早已变得矫情和脆弱,何况一个十年前的约定.
【摘要】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及其相关问题,既可以提升大学思想政治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文拟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心理接受机制 具体构建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本论文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的角色张力出发,以新批评理论中的“张力”概念为基础,探讨《变形记》中的主人公自身、主人公与社会他人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的